【好文推薦】陳銘:最佳辯手成長底氣來自“純粹閱讀”

作為一名85后年輕人,陳銘身上有許多亮眼的“標簽”——“全世界最會說話的年輕人”、“國際大專辯論賽全程最佳辯手”、“電視節目主持人”、“博士”、“高校教師”等。

陳銘參加第一季《超級演說家》的一段演講視頻去年在網絡上爆紅,他的表現讓4位導師拍案叫絕,導師樂嘉更是直言對他“愛得無法自拔”。

錄制這個節目時,陳銘尚是武漢大學的一名在校生,今年,陳銘博士畢業順利留校任教,成為一名“青椒”。

雖然身份變了,但“辯手”始終是陳銘不變的印記。口才了得、知識全面,在成為有國際水準的辯手之路上,陳銘有天賦,也夠努力。

一波三折辯手路

陳銘高中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這是在當地一所聲名遠播的重點中學。

高二那年,陳銘“接管”校廣播臺。校園廣播活力不足,他組織同學向每個班發問卷,結合意見增設了互動點歌節目、午間音樂節目及新聞節目。

原本沉悶的校園廣播節目被他設計得有聲有色,甚至課間大家討論的都是節目內容。

很多時候,陳銘自己做播音員,有一次放歌的時候太high,后半段直接在直播間唱完了,引發了校園里無數人吐槽,“不過至少證明了大家都在關注這些變化”。

得益于高中時的訓練,2005年,陳銘以專業和文化課雙第一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入學沒多久,他就被選入武漢大學WTO學院“佩皮里昂”項目中法班,成為第一批學員。

思維活躍,言辭犀利,到了WTO學院后,陳銘被選入院辯論隊,并成為首屆隊長。

初識辯論,陳銘就遇到了名師。

院辯論隊請來哲學學院的張掌然教授做指導,作為隊長的陳銘與張教授接觸得更多。

張教授為陳銘打開一扇通往辯論世界的大門,他從最基礎的辯論框架的搭建開始訓練,培養學員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了解到辯論最本質的模樣”。

當年10月,在武漢大學校園金秋辯論賽上,陳銘所代表的WTO院隊躋身八強,成為當屆黑馬。

賽事結束后,這個“初生牛犢”報名參加校辯論隊的面試,在這所全國唯一兩度奪得華語辯論賽最高榮譽的學校,他成為歷史上首個入選校隊的大一新生。

大二時,由于家庭原因,陳銘轉回新聞學院就讀原專業。補修學業壓力大,再三考慮,陳銘選擇退出校隊。

接下來的3年,陳銘沒有參加過一場大型辯論賽,他的角色發生了奇妙的轉換——從辯手回歸觀眾。

正是這3年的旁觀,讓陳銘更了解辯手應該如何引起現場觀眾共鳴,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辯論風格。

除了持續關注辯論賽,陳銘還堅持大量閱讀。

陳銘從小就很癡迷閱讀,小時候做奧數題,手邊偷放一本百科全書,父母過來檢查作業時就馬上把書藏起來,裝出做題的樣子。4套硬殼百科全書,幾乎都被他翻爛。

3年積淀,陳銘涉獵廣泛,閱讀了近千本書籍,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別著作,“潛心且廣泛的閱讀為碩士階段的自由表達打下良好基礎,很多理論觀點的形成和歸納都是那段時間積淀下來的”。

追憶過往,陳銘很感謝那段純粹的時光。

2009年9月,陳銘獲得保研資格,繼續在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深造。

這一年他重新站上辯論場,作為新聞院辯論隊長參加了武漢大學紅楓杯辯論賽,進入總決賽,獲得亞軍,這是新聞學院參加該項賽事的最好成績。比賽結束后,他回歸闊別已久的武漢大學校辯論隊。

陳銘說,大學期間,辯論像一位不曾離去的良師,教會了他人生的道理,每一次的辯論都是一次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重建。

辯論隊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傳奇:2010年10月國際大專辯論賽選拔賽,一個辯題是新聞價值和人倫價值的比較,來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辯手郭彪準備時看了無數篇新聞學的專業論文、著作,寫了很多篇讀書筆記,參加完比賽后直接跨專業考上新聞學的研究生。

失敗比成功更深刻

初段位的辯手火藥味濃,辯論越往后人會越謙虛。陳銘深知這一點,他的辯論風格大氣幽默,不尖銳但精準,善于與觀眾互動引發共鳴。

2010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天倫杯辯論賽上,陳銘所在的武漢大學辯論隊以華中賽區冠軍的成績挺進決賽。

“用‘打遍天下無敵手’來形容當時的武大辯論隊并不夸張。參加各種各樣的大型辯論賽我們基本上沒有輸過,但那一次敗給了中國政法大學。”陳銘說,那一次的失敗給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受挫的滋味不好受。但陳銘并沒有放棄,這次的失敗讓他開始留意起中國政法大學的結辯手——肖磊。同年級、同角色,不同的是肖磊在大學期間辯論腳步從未停歇,風格穩健,戰果累累,甚至被稱為“大陸最棒的結辯手”。相比之下,陳銘的實戰經驗少得多。

3年的觀賽經驗告訴陳銘,再好的辯手也可能有弱點,有時候特點也是缺點。

比賽結束后,陳銘上網把肖磊從本科到研究生辯論比賽的所有視頻都下載下來,一點點研究,想找出紕漏。

細心的他發現,盡管肖磊的表現堪稱完美,但法律專業出身,結辯時習慣理性有余感性不足。陳銘確定,如果再碰見他,也許突破點就是與現場觀眾的情感共鳴。

2010年10月,陳銘第一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的中國區選拔賽。

那年暑假,辯論隊進行集中訓練,搜集資料、頭腦風暴、框架搭建、內容填充,然后反復讓體系受到沖擊,不斷地修改和更正,最后確定在戰場上最可能獲勝的方案。隊員每天早上8點到達訓練的教室,一直到晚上11點多才回寢室。

果然,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辯論隊都以“全勝”的戰績挺進決賽。

遭遇戰,作為先結辯的一方,陳銘沉著冷靜,腦海里浮現出以往視頻里肖磊采用過的所有應變方式,選擇臨場發揮,完全脫稿并且成功引起了評委的情感共鳴。最終武漢大學辯論隊獲得冠軍,并成功拿到2011年國際大專辯論賽的邀請函。

有了此前的經驗,2011年國際大專辯論賽上,陳銘風采不減,愈戰愈勇,斬獲“全程最佳辯手”稱號。

“崇拜即使非理性,但也是人生中不可缺的一個階段。”決賽時,余秋雨用自己當年“迷戀”文學大家雨果的例子來證明人生不能太理性,想勸說陳銘放棄關于“成長其實是逐步追求理性的過程”的立論。

“人活著不是每件事情都是為了成長,還有自由,還有快樂。余老師對于雨果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它不一定利于成長,但帶給了你快樂。”陳明應對自如的回答贏得了首席評委余秋雨在頒獎詞中如是評價——“當今世界上最會說話的年輕人之一”。

“永遠積極向上?永遠滿懷希望”

應邀做電視臺新聞主播,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這位“雄辯之士”異常平靜。

“名利是過眼云煙,一個人想要一夜成名很簡單,自媒體時代的突出特點是群眾注意力極易聚焦,也極易失焦”,陳銘說,“但于我而言,真正值得追尋的是為社會創造的價值,這個世界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發生一點點改變”。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陳銘覺得父母給他的影響不可忽視。

母親原是一名護士,后來自學法律,考證后成為了一名專業律師,并進入司法部門工作。父親迄今為止做了38年的警察,年輕時以散打冠軍的身份被招考進入公安系統。由于工作性質特殊,父親一直扮演著無名英雄的硬漢角色。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著陳銘,讓他從小以父親為人生榜樣。

看過網上那篇流傳很廣的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陳銘深有感觸,“階層之間上下流動的途徑好像越來越封閉,鴻溝也更難跨越,但請一定要相信,寒門定出貴子。”

他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出身普通家庭,在一個看似拼爹的時代,我從我父親身上看見,只要努力,生活就有希望。也許時代不同,但道理一樣,保留最質樸寶貴的品質,于內用知識充實自己,于外用行動改變世界,永遠不要絕望,永遠積極向上。”

陳銘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讀讀《莊子》,在成功學大行其道的今天,少用一些物化成功的標準要求自己,要尋求內心真正的平靜。

今年博士畢業的陳銘已經順利留校任教,他的理想是當好一名播音專業的老師。如果時間協調沒問題,也會參加各種電視節目或應邀主持,用實戰經歷更好的指導幫助學生。

前不久,陳銘的女兒降生,他在微博上發布了“愿她自由”的祝福,并取名為“芷諾”,喻意高尚純潔,一諾千金。他說,女兒名字其實取于他的座右銘: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