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常被老師投訴,怪我咯?

圖/花瓣網

曾經有個挺流行的段子:若干年后同學聚會,小時候調皮搗蛋的男生成了老板,而那些乖乖聽話的好孩子卻成了這個老板的下屬。

而現實,卻并非完全如此。說實話,有時候生活就是生活,并不是隨時都可以逆襲啊。

今天來說說,曾經遇到的幾個特殊的男孩子。

以暴制暴,有用嗎?

一個叫Z。已經畢業,記得他剛上初中,就開始經常打群架,成績自然也不好,后來勉強上了中職,現在進廠做了一個普通的燒焊工人。

Z的父母從小離婚,他的父親好賭歡酒,性格上也是頗為暴戾。五大三粗的大男人,自然是沒有耐心教孩子的。從小沒人管教,加之父親的影響,Z缺乏父母的愛,急需別人對他的關注,于是他從小在校只能通過打架、罵人的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

剛開始老師找家長談話的時候,他爸黑著一張臉,啥也沒說。只是第二天早上回來,看到Z傷痕累累。

原來是他爸用皮帶抽的。

可是,棍棒式教育永遠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啊。相反,它使孩子的心理更加不健康,生活更加不完整。

試想一下,孩子大了,父親即便對他痛打一番也無濟于事,他的力氣逐漸比父親大,長得比父親高,以暴制暴的方法,還有用嗎?還能解決問題嗎?

小學階段的后半段,老師們都不直接跟家長投訴,而是花時間把他留下來,給他講道理,給他做課后輔導。

但畢竟回到家,沒有人可以管他,加之家長缺乏正確的引導方法,這位男生,也不得不走上歧路了。

他大概覺得,只有通過打架、欺負同學,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展示自己的“力量”。

這種想法,從一開始,就大錯特錯。

在我接觸的孩子當中,父母離異的孩子,從小就特別敏感,對外界生活的自然反應也極大。

一部分孩子是膽小、不喜歡說話,只能通過哭、或者做鬼臉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部分就像上述的Z一樣,心中感覺自卑,擔心沒有人喜歡他、關注他,因此以一種極端的、暴力的方式博取眼球,獲得關注。

本來父母離婚,最可憐的就已經是孩子了。他們缺乏父母的關心,“夾心面包”般的身份更是讓他們感到十分尷尬。如果家長再以不耐煩、厭惡的態度對待孩子,像Z的父親一樣,通過暴力獲取短暫的和平,那持續效果可想而知。這樣對待孩子,想必日后孩子會對童年生活有很大的陰影,也會影響到他的一生。

單親家庭里,家長更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加大對孩子的心理引導。多一分陪伴,能讓孩子少一分對未知生活的驚慌。請不要讓他們成為那一只,受傷了卻得自己舔舐傷口的小獸啊。

N次方的寵溺=慢性傷害

和Z相似的是S?,F在他準備升初中,成績不好,在學校到處惹是生非,打同學、鬧同學不在話下,同級的老師都對他有所耳聞。如果老師請他媽媽來學校,他媽媽總是會說,請老師管教,我們也教不了他。他媽媽總以自己學歷太低做托辭,讓老師去教他的孩子。

請問,什么叫做“管不了他”?農村家庭里出身的孩子,沒有高學歷的父母,依然可以魚躍龍門。而現在,家長卻對自己的孩子束手無策?真正讓這位母親束手無策的不是自己的低學歷,而是自己一味順從孩子的這種錯誤教育方式啊。

這個男孩子,從小被母親寵慣了,在學校一生氣,打別人一下也沒啥事兒。殊不知,才二三年級,就把其他小同學打到送醫院了。了解后才知道,母親對孩子寵得那叫一個無法無天,任其所為。

以前低年級的時候這男孩就開始打人,他媽媽總想辦法幫他逃脫責任,或者直接賠錢,而從來不過問自己的孩子是否做錯了。她甚至覺得引以為豪:孩子長得壯、力氣大,才會去打人。

而孩子的父親呢,更是簡單粗暴的一個人,不聽話,打;不做作業,一頓打;被老師投訴,狠打;出事兒了,暴打。所以,孩子就有樣學樣啊。他的父親有事沒事就打他一頓,打孩子像吃飯一樣平常,自然而然的,孩子也會覺得在學校打人也沒什么了不起。

如果家長成天粗言穢語,那請不要怪老師為什么沒把孩子教成一個儒雅的青年;如果家長老是喜歡像個潑婦般罵街,請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多文明;如果家長只會用拳頭、暴力解決問題,那孩子的未來顯而易見——黑暗一片。

當有些家長還沉浸在“我現在寵孩子以后孩子就會感謝我”的這種低智商想法時,家長全然不知,過度的寵溺,于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種慢性傷害。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全世界。但即便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他也會有所謂的“太陽黑子”,孩子也會有缺點,人無完人,如果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優點,忽略其缺點,那請想想,這得多可怕。


無獨有偶。男生X也是這么個在家里被寵慣的男生。

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父親還是個高知分子。孩子的父親坦言,小時候自己在農村,讀書讀得太苦了,好不容易跳出龍門了,自然要享受一番。于是,他現在的思想竟然和愚昧的太太一樣,放任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享受童年,孩子想讀書就讀書,不想上學的時候,就二話不說一句,直接逃課回家,連最基本的請假也沒有。自然,他的孩子也成了老師眼中的“重點保護對象”了。

孩子是你的,不是老師的。總以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把一切教育責任推給老師,這于情于理都不合適。老師再多悉心的教育,都遠不及你一刻重要的陪伴。孩子缺少愛,缺少父母的關愛,即便賺再多的錢,到最后會發現,多少金錢都不能填補這份沒有父親的空白。

尤其是男孩子,更需要父親的的陪伴和教育。男孩子如果長期只跟著母親生活,那他一定是個膽小、軟弱、膽小怕事、遇事不敢擔責的人。

要想孩子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必須跟著父親去闖蕩世界。從小跟著父親去打球、或者進行山地越野、野外求生,都是培養男孩子執行力、責任心的最好方式。孩子有母親的照顧,會學得細嗅薔薇;但加上父親的教育,就更加如虎添翼,孩子自然也是心有猛虎了。

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作為一名直觀的教育者,筆者深知:孩子從小調皮搗蛋,到最后無可救藥的墮落下去,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他們的家庭。一個極端的家庭,是孩子走上不歸路的根因。

在不少人看來,所有調皮的男孩子,都是一樣的,覺得他們就是少不更事,就是調皮,有什么區別呀。但其實,調皮的男孩子,跟他的家庭有很大關系。不少調皮的男生,其實反應都很快。換言之,就有點兒小聰明。但如果他處在一個特殊家庭,那他就很尷尬了。而這種尷尬,最終也只能使他失去了學習的最佳機會。

請明白,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小時候孩子靈機一動的鬼點子,可能會在日后釀成大錯。現代社會,即便是犯罪者、行騙者也不乏高智商;所以,智商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你可以不聰明,但你不可以不好好做人。教會孩子學會做人,是家長們首先應該重視的;而良善品德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

有一些家長總覺得老師是萬能的,覺得孩子既然來到學校,老師就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棟梁之才。但歸根結底,老師再怎么用心,也不可能是學生的親生父母,有些生活中的道理,做人的經驗,不可能單靠老師的苦口婆心,而是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

老師即便再負責,也只能在某一個階段教育學生,而并不能完完全全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即便老師在學校里對孩子苦口婆心,孩子久了也可能會覺得厭煩。

回到家里,支離破碎的家庭,依舊不可能拼湊好孩子受傷的心靈;極端寵溺或極端暴力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改變和扭轉孩子的人生,反而是害了孩子。

作為啟蒙階段的老師,我們接觸太多調皮而又無知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他們調皮,是因為管不住自己一一家里也沒人管;但他們又希望得到更多的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于是就開啟這樣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極端模式。

但令人惋惜的是,孩童階段的他們,還不知道悔改;叛逆階段時候的他們,還引以為傲;等到真正成年了、懂事了,為時已晚。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家庭教育何其重要。賈平凹曾在《關于父子》里說過:“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b>

終其孩子的一生,家庭的影響,貫穿孩子的童年、青年、中年甚至晚年。所以,請家長們,不要再忽視,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了。


???

這里也許沒有故事和酒,但會有像你一樣讀到這里的文友。感謝我們的知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