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學結構化思維?
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情,有些人能夠用三兩句話抓住其中的要點,把它簡潔清晰的表達出來,而你可能說了大段大段的話卻是讓別人抓不住重點,這其中的差別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時候會歸結于自己不會說話,不會演講,不夠自信,不夠大膽,但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在于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們的大腦一次性接收的信息量有限,偏愛有規律的信息。因此,采用結構化的信息處理方式,在海量信息中識別篩選出關鍵信息,歸納,整理提煉出結論,這樣的方式儲存到大腦里,不僅結構清晰,而且點與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十分的清楚。
怎樣識別篩選信息?
面對海量信息可以通過識別其中的結論、理由、事實三個要素來判斷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這三要素從上到下就構成了類似金字塔形式的信息結構。
最上層是結論,中間層是支持結論的理由,每一個理由下面又是支撐理由的事實。事實是客觀的,不帶感情色彩的事例和數據。
怎樣歸納整理信息?
識別信息是從上到下總提煉出一個事情的結論,隨后展開支持結論的理由,并用事實去驗證理由。這是一個縱向的信息處理方式。
但除了結論在理由和子理由之間有非常多相類似的信息,把這些類似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有助于大腦識別和接收這類信息。因為人類大腦有自動將某些共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歸類和重組的能力。
對信息進行分類,要做到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就是各要素之間要保證,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遺漏。
1、二分法,是把信息分成A和非A兩部分,做到了完全的窮盡。
2、過程法,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流程順序,對信息進行逐一分類,適用于在對項目進展和階段的匯報上。
3、要素法,是把一個整體分成不同的構成部分,可以從上到下,從外到內,從整體到局部用于說明事物各方面特征。
4、公式法,是按公式設計的要素分類,只要公式成立,這樣的分類就符合MECE原則。
如:銷售額=單價×數量,就通過單價和數量兩個要素可以核算出銷售總額。
5、矩陣法,是使用兩次兩分法。第一次使用時先分出兩個維度,第二次使用時將兩個維度交叉,形成四個象限。
比如,把事物劃分成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就出現了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四個象限。
怎樣提煉信息結論?
結論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根據已有素材提煉概括出結論可以采用歸納法和演繹法。
1、歸納法
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即根據許多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來概括出同類事物的特征。它是從金字塔底部由下至上推導出結論的一種方式。
使用歸納法概括結論時有一個注意點,就是要做到要點窮盡,否則結論有可能不正確。
比如,喜鵲是鳥飛,會飛;烏鴉是鳥,會飛。結論,凡是鳥都會飛。但是鴕鳥也是鳥,不會飛,上述結論立刻被推翻。
再概括總結事物的共性時有兩種概括方式:描述性概括和行動性概括。
描述性概括是找出事物屬性上的共同點。行動性概括則是找出事件結果的共性,而一個好的結論是兩種共性方法的結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過總結事物發展的結論,給出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
在使用歸納法時也容易犯一個錯,就是沒有將結論推演到金字塔頂,錯誤的把一個子結論誤認為是真結論,概括不徹底。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推演出一個結論后問自己,所以呢?直到這個結論,再也問不出所以是什么為止。
2、演繹法。
演繹法是一種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他的核心是將某一個事實與對應的某個規律聯系起來,得出結論。它把思維的推演結構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大前提一定要滿足無可爭議的這個條件,它具有普通意義的常識,對有拒絕心態的聽眾很有效。羅列大前提要素時,盡量不要超過三項。
小前提則是具體的事物,最好是一個已經發生且無可爭議的事實。
結論就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上述說到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要滿足無可爭議的條件,什么是無可爭議的條件呢?
(1)大前提是主觀判斷。
(2)在大前提中羅列非常冗長的信息。別人無法耐心的看下去,也就無法達成說服的目的。
怎樣清晰表達信息?
前面說了怎樣結構化思考,提煉出事物的結論、理由、事實,那么又該如何把它們清晰的表達出來呢?
這里有四個原則,論、證、類、比。
論,是結論先行。一次表達只支持一個思想,最好出現在開頭。
證,以上統下。任何一個層次的要點,必須是它下一個層次要點的總結概括,直到最后一個層級的內容是客觀事實或數據為止。
類,歸類分組。每組要點必須屬于同一個范疇。
比,邏輯遞進。每個要點都需按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
有結構的表達就是以結論開頭,純論證結論,最后再強化結論的過程。
該如何訓練結構化的表達呢?有一個方法:重要的事情說三點。
三是一個很神奇的數字在表達中說一點太少了,說二不夠多,三剛好。
用最簡單的結構把事情表述清楚,這個看似簡單,但背后隱藏著非常強的結構化思考能力。
首先,要給出一個結論;
然后,再給出支撐這個結論的三個理由。它們之間還要符合“論證類比”的原則。
橫向上要符合“類”和“比”的原則,話題不能有遺漏和疏忽,還要有先后次序;縱向上要符合“論”和“證”,挖掘思考的深度。
注:本文內容參考得到李忠秋專欄《有效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