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文章,其中一句話大意是,咨詢/心理咨詢扮演的角色應(yīng)該是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不是備好所有的答案。當時只是留意了一下,覺得跟我一直很關(guān)注的lead有關(guān),但也沒多大留意。
最近因為妹妹高考結(jié)束,建了很多consulting space,想讓她知道更多信息,可以供她選擇。加之今晚想起了很多事情,加上最近的自我lead,讓我感受到這句話又戳了心。
當我們自發(fā)向別人尋求意見時,有理性上的客觀題,會有明確答案,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和市場條件,就可以得出唯一或者最佳答案。
然而,困擾著我們,激發(fā)我們?nèi)グl(fā)問的,更多的其實是主觀能動性很強的問題,可以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可以多加假設(shè)條件或者背景條件進行討論,支持多種解。
從發(fā)問者來看,這類問題會有自己的特征,如問題不specific,background不清晰,對此問題深處的周遭條件無法收集或者無法判斷,往往期待著對方能夠幫自己走出糾結(jié)困境,或者幫助判斷未知的未來,將解決自己無力的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等等。這種問題表現(xiàn)比較淺的會有比如說高中應(yīng)屆生問xxx這個專業(yè)怎么樣好不好?然后想要將對方的答案作為自己做選擇的參考依據(jù);那深一點可能是我這個決策會不會影響我這個team的value implementation?然后答案可能會影響自己的strategy制定和result evaluation。
曾經(jīng),有些人會覺得我很會做lead,能夠引導(dǎo)別人去思考問題,讓對方自己得出答案。通過一些在特定情境下合理的lead model即可完成一個小型的lead,然而,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
想起之前在AIESEC做coach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很開心能幫助到別人,帶領(lǐng)function member的時候,也能夠感受到他們樂于接受這樣的lead。
2年前,我因為被一個不善于做lead的人lead了一場,從那之后心理無敵抗拒,連別人很簡單的建議我都很拒絕。忘了轉(zhuǎn)折點,讓我珍視了lead這種東西的存在。
然而最近跟別人的談話方式,讓我開始反思我自己。最近我好像太過容易base在自己的experience上,去為對方解決問題,而不是base在對方的experience上,也就是沒有真正的以人為本,現(xiàn)在對方的立場,而且也缺失了充分的提問提問提問。要深刻反思并修正。
最后分享一個小故事,曾經(jīng)我因為一個糾結(jié)的問題問了一個比我更top的leader怎么辦,我描述完我的問題之后,他回答,“其實你在問我問題的時候,你心里已經(jīng)有答案了"。
希望你的糾結(jié),讓你找出了最適合的答案。
晚安
/其實我還沒寫完 好多部分被我省略了 因為我困了 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