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01 ?邂逅《內在革命》
已入深夜,同事蘇芳芳發來一條微信,告訴我她和男朋友吵架了。
“這次我要多生幾天氣再原諒他!我不要乖巧不要懂事,我就要找個疼我懂我的男朋友……”說完這句話,她發來一條文章的鏈接,標題是“太懂事的姑娘,往往沒人疼”。
我知道, 她在向她的“目標”看齊--另一位同事湯青。該女紙是蘇芳芳眼中的“馭夫達人”,發嗲賣萌樣樣在行,大小節日、各種紀念日總能收到老公送來的花;朋友圈中的她,每天曬娃曬幸福曬美食,一派其樂融融歲月靜好。蘇芳芳不止一次跟我說:湯青的老公總是對她百依百順;一到周末,小兩口就帶著兒子到處吃吃喝喝玩玩。說這話的時候,蘇芳芳一臉羨慕。
其實,不僅蘇芳芳,對于湯青,我也一樣“羨慕嫉妒恨”。
就在幾天前,我還把微信通訊錄整理了一番:清除了一些閑雜人等,將家人同事老板分了組。更重要的是,屏蔽了一些人的朋友圈。為啥?
本來不好意思承認,但看了“積極的擁抱自己的陰暗面”一章后,我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朋友圈中,有些人的幸福總是滿的要溢出來了。而我呢?跟蘇芳芳一樣,似乎生活工作都一團糟。所以,看人家曬幸福,我糟心。索性屏蔽,眼不見心不亂。
是啊,為什么人家都過的那么幸福?
也許這就是俗話說的“命”吧;也許我就只能眼饞別人生活的光鮮美好。
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我讀到了美國暢銷書作家芭芭拉·安吉麗思所著的《內在革命》這本書。
02這是一本故事書
書舌上的“作者簡介”里,芭芭拉顯得那么成功:
“當代個人成長與靈性成長領域影響力深遠的導師之一,美國知名人際關系專家、暢銷書作家;曾為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主持節目,也曾擔任CNN《新聞職業》節目的人際關系專家……”
在這個年齡有如此的成就,此生無憾矣。這么多耀眼的光環,書里肯定會介紹成功經驗的---我就是懷著這樣的預期來讀這本書的。
然而,在前言中,芭芭拉卻說:
“我們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遭遇意外之事。也許是突然迷路,也許是面對前所未有的障礙,也許是感情受挫。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到了某種境地,原本計劃好的一切,結果全部落空。”
隨后,芭芭拉講了很多故事。作為一名人際關系導師,芭芭拉很擅長講故事:自己的經歷、讀者的求助、古老的寓言、名人先知的警句,在書中俯拾即是。在講一個道理之前,芭芭拉往往會先講一個小故事,深入淺出、春風化雨地向讀者展示她所領悟到的人生智慧。她總結出,以下這些事實,都是我們所不希望遇到的,但確實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困境:
“感情:曾經以為某段感情會天長地久,結果,突然痛苦地恢復單身。
工作:指望著某份工作,結果突然失去了它,頓感迷茫,變得沒有目標,也沒有方向。
健康:自己或身邊某個人曾經很健康,如今卻飽受疾病的折磨。
……”
包括芭芭拉自己,編者在封底處寫道:
“芭芭拉的人生并不容易,曾遇到過許多希望和幻想的破滅,經歷過許多失去和背叛,還曾無數次被悲傷和絕望圍攻。離婚,且不止一次;被不忠誠的生意伙伴欺騙;在股市上損失慘重;與一些會破產的公司結盟;遭遇不公平的訴訟,等等……”
甚至痛苦到無法自拔,芭芭拉參加了許多靈修課程、請教了很多宗教大師,才終于從生活帶給她的挫敗、失望、困惑中解脫出來,找到了真實的自我。而這本書,就誕生于芭芭拉的尋找“本我”之旅。
原來,功成名就的人不僅也會遇到跟普通人一樣的迷惘和困惑,還因為他們站在金字塔頂端,“高處不勝寒”,他們的“尋找自我之旅”比普通人更加艱辛……
讀著這些故事,我一次次地鼻子發酸;一次次地拍著大腿大叫:這個人的經歷跟我何其類似!這樣的情緒就是我曾經有過的!這個“執著”與“放不下”不就是我曾經念念不忘的嗎?……
這本書,是除小說以外的非虛構類書籍中,唯一把我讀哭的一本書。
03誰的人生不委屈
“80”后大概有著類似的記憶:參加高考之前,老師告訴我們:只要你考上了“985、211”,你就前途無量!
假如因為種種原因錄取的學校不夠理想,學長又會告訴我們:你可以通過考研這場“二次革命“來在搏一次,彌補高考缺憾。
剛工作的時候一窮二白,每天通勤路上花幾個鐘頭;下班了和別人一起擠在群租房里,感覺到生活無比艱辛、有點撐不下去了吧?書店里勵志專區的書架上,有的是成功學的心靈雞湯告訴你:繼續努力,等到有了經驗有了資歷,一切都會好的。
……
“發現你的夢想,建立一個計劃,努力實現目標,從此以后,你就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不是被成功學奉為圭臬的話嗎?
那么,然后呢?
人生路上的這些或大或小的目標,有人實現了,有人沒實現;但結果卻是一樣的:有人快樂著,有人不快樂。
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喜歡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我媽曾經多次跟我念叨他們“50后”的無奈:十幾歲讀書的時候搶著當“紅小兵”、熱衷去北京搞串聯;“轟轟烈烈”讀完了高中,得先回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教育,才有資格被推薦讀大學;1977年高考恢復,她是家中的長女,好不容易有個招工的機會,也就徹底斷了考大學的念想;到了適婚年齡,國家提倡“晚婚晚育”;在那個普通人仍然堅信“多子多福”的時代,國家號召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直到我上高中,她才不念叨給我沒生個弟弟妹妹的遺憾了。
而我們“80后”呢?網上流行過的段子怎么說的?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大學不要學費還包分配工作;經歷了“擴招”、千辛萬苦考上了大學,學費大漲,也很自然地成為了“擴招”所帶來的失業大軍的一員;該找工作了,究竟是在“北上廣”拼實力,還是回家鄉做“一眼可以看到頭”的小鎮青年?這真是個問題。
所以,“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僅僅只是童話。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傾盡一生努力將一切事情做好并希望一切都能如愿的變成成功和幸福”,這是每個人都抱有的美好愿望。但是,芭芭拉告訴我們: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那些讓人驚訝的,不受歡迎的、出乎意料的時刻。”
04哲學三大經典問題
哲學三大經典問題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芭芭拉從自身經驗出發總結道,面對這些時刻時,“我們更多的,會表現出震驚迷惘和絕望而遲遲無法作出反應。”為了能夠正視困難、超越自我,芭芭拉在這本書中,嘗試帶領我們,在面對這些“不受歡迎的、出乎意料的時刻”時,想一想哲學三大基本問題:
a:我們是誰?
與周圍的每一個人一樣,我們就是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之一員;生活中的困難和痛苦,那些出其不意的事情,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人都會遇到。不管你承不承認,有些事注定會發生。面對“意外”和困苦,我們需要去尋找它、面對它,坦然的和與它共處。
書中,芭芭拉教會我們為自己“正名”、為困難和挫折“正名”:
b:我們從哪里來?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到達目前這種境地?也就是說,為什么別人都如朋友圈中曬出的那樣光鮮幸福,而我如何使自己一步步地落入了現在這樣憋屈煩惱的境地?
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的時候,芭芭拉沒有明確回答,而是問了我們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父輩,所遇到的困難、災難和損失,遠比我們遇到的多得多,但是他們卻應對得比我們更好呢?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期待過完美,只有承受;而他們承受住了。”
c:我要到哪里去?
我想,正是在思考自己“要到哪里去”的過程中,芭芭拉寫下了這本書;在書中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她的感悟、她的“放下”:
“如果我們能敞開胸懷、擁抱問題,不逃避任何事物,尤其不逃避自我,就能收獲見解、真相,就能得到治愈,獲得內心的安寧。”
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人,“哪里”是不一樣的。“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我們所應該追尋的,只是內心的安寧與治愈。“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只要心中平靜,去哪里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就芭芭拉自己而言,她從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決絕地“抽離”,離開自己一貫的人生道路,“破壞自己的花園”,為人生做“減法”,從而發現那些不請自來的煩惱、困苦,也漸漸地離自己遠去了,得到了心靈的救贖。
05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相愛
于讀者而言,《內在革命》不是現成的指南或手冊,而是一本探討方法論的書。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我們在一生中會面臨許多十字路口,如何選擇?請聽從自己的內心。
芭芭拉在書中還談到:未知的時候才是最美妙的,因為“一切皆有可能”。哪一步“走錯了”也無妨;因為,人生的路,本來就不是筆直的,而是蜿蜒螺旋狀的。
除此之外,我們更要看到“意外”能夠為我們帶來的“新的自由”;想想這個“變故”之后,我們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什么”?正如妮可·基德曼在結束了與湯姆·克魯斯的婚姻后,面對全世界的唏噓說出的那句話:“我又可以穿高跟鞋了……”
結尾處,芭芭拉引用了道元禪師的一句話:
一日的生命就足以讓人欣喜。
經歷了尋找自我和心靈探索并最終到達自己的“無地之地”后,芭芭拉由衷地感嘆道:要將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無比清醒、感恩、認真地度過;每一天都能夠看到“太陽醒來了”,每一天都能夠對著皓月感恩月色的美好。
正如信樂團在《死了都要愛》中唱的那樣:
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
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
不理會別人是看好或看壞
只要你勇敢跟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