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我和一起工作的小伙伴們分頭對3-9歲孩子的家長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是“3-9歲孩子的父母們在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關心的需求點有哪些?”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收到了一封長長的需求清單,并且父母們都給出了各自的理由。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身體健康,因為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好的養育方法都是空談。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大部分的孩子,智力水平都差不多,而行為習慣是一切良好素養的基礎。
也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情商高懂禮貌,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會溝通、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是時下最實際“適者生存”法則。
……
爸爸媽媽們所關注的需求點雖然各有側重,但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培養一個綜合能力出色且有一技之長的孩子。
不過在大家的需求點大多相似的清單中,有一位媽媽列出的一個需求點引起了我的興趣。
她說,希望她的孩子能有一個信仰。
02
“信仰”這個詞,聽起來挺玄,而且如果要問,有信仰的孩子是什么樣,可能一時之間很多爸爸媽媽都沒辦法很好地描述出來。
關于“信仰”,電影《血戰鋼鋸嶺》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它取材于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關于信仰的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叫戴斯蒙德·多斯的美國小伙子,報名參軍卻不愿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
因為他堅信奪取人的性命,是對他信仰的宗教最嚴重的褻瀆。
為此,他不被他的長官及戰友們理解,甚至遭受著排擠,被送上軍事法庭。
但即使是失去自由,也沒有動搖他的信任。
后來他成為了一名軍醫來到前線,在面對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時,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
當他所在的連隊傷亡慘重,接到撤退命令的時候,他一個人堅守在陣地,一次次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自己可以能再救一個人。
在那場戰役中,他不愿放棄任何一個生命,前后一共救下了75名受傷的戰友,甚至還包括幾個日本兵。
后來,大家都被他的信仰所折服,接納并尊重了他的信仰,最終他們的連隊奇跡般的奪下了失守的陣地,取得了勝利。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啟示在于,原來一個人的信仰居然有這么大的力量。
那么問題來了,
信仰究竟是什么?
信仰很容易讓人與宗教聯系在一起。
比如電影《血戰鋼鋸嶺》里,主人公多斯的信仰是圣經,那是因為他媽媽是虔誠的教徒。
但其實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種表現方式,信仰也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關于信仰的演講,他說信仰就是“你堅定地相信一個人或一件事”。
比如,你手里握著一枚石頭,在別人看來很普通,但你就是相信它能帶給你無窮的力量,那么當你握著它的時候,你就真的會充滿勇氣,這就是最簡單的信仰。
如果還是覺得“信仰”很玄妙的話,那換成“信念”可能就比較好理解一些。
所以,父母在希望孩子有信仰的時候,也不一定非得讓他去信仰某一個宗教,而是要給他一個堅定的信念。
比如讓孩子相信“無論我做了什么,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我”。這一點其實很重要。
如果你能讓孩子們堅信,父母會永遠愛TA,
那么他犯了錯會有勇氣向你承認,他有秘密也愿意跟你分享。
將來,無論他遇到了什么挫折困難都會堅信,至少這個世界上還有爸爸媽媽會理解我,幫助我。
可事實上,很少有父母能真正讓孩子堅信這一點。
信仰可以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么?
(1945年10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邀請戴斯蒙德到白宮作客,并授予他美國國會榮譽勛章??偨y贊揚戴斯蒙德“以偉大的方式服務于他的國家、他的同胞以及上帝,是一位真正的美國英雄”。)
1治愈原生家庭的創傷
因為之前寫過一些有關原生家庭方面的文章,所以也會收到留言,問我,如果原生家庭很糟糕,那還有沒有辦法好好生活下去。
其實想要治愈原生家庭的傷害,讓自己擁有一個信仰也是很好的方式。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主人公多斯就來自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
父親有嚴重的酗酒和暴力傾向,經常打罵他和弟弟,還有他們的媽媽。
在這樣的家庭中,多斯也深受影響,有一次跟弟弟玩耍打鬧的時候,拿磚頭打破了弟弟的頭,差點失手打死弟弟。
而他之所以不愿意拿槍,也是因為他無法忍受父親對母親的毆打,奪下了父親手中的槍,還差點射殺了他。
但他立即意識到,以暴制暴會帶來可怕的后果,于是發誓不再碰槍。
當多斯擁有了堅定的信仰之后,他與父親也逐漸達成和解。
他被送上軍事法庭的時候,父親為了幫助他,再次穿上一戰老兵的制服,想盡辦法去說服法庭接納他兒子的信仰。
2讓孩子擁有比常人更加堅韌的意志
因為執著于自己的信仰,人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注定要比常人經受更多的打磨。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多斯就因為不愿拿起槍,而遭到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不但被同伴排擠被長官刁難,還被送上軍事法庭,并將以此為由趕出軍隊。
但多斯依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一次次經受住了考驗。
有人說,他的信仰在戰場上會連累同伴,因為生死攸關的關頭,戰友們一方面要防備敵人,另一方面還要照顧他。
可是,作為一戰老兵的兒子,多斯明知戰場的殘酷,在明明可以不用當兵的情況下,還毅然參軍,沖到前線面對敵人的炮火,這足以證明他跟那些戰友們一樣勇氣。
當然他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他的勇敢他的虔誠激勵了他的伙伴們。
甚至當他未婚妻送給他的《圣經》在戰場上丟失時,他的戰友還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替他找回來。
3讓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因為堅定地相信著什么,所以在孩子的價值觀里,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孩子會不停地考慮,如何一直保持做對的事情,并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這樣無形中就給孩子規劃出了一條清晰的人生軌跡。
據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主人公回憶,他小時候是上的是教會學校。
有一次,輪到了他清潔教室,但他急著回家,沒有好好清潔黑板擦。
他的老師凱特曼小姐發現他在偷懶,于是對他說:“戴斯蒙德,無論任何事情,如果你用不認真的態度對待它,那么做這件事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他聽后覺得很慚愧,然后很認真地把黑板擦清潔干凈。
老師所說的話讓他終身銘記,無論在工廠還是軍營,這句話一直鞭策著他。
回觀我們自己,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所擁有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都相差不多,之所以有的孩子會走得更遠一些,表現得更出色一點,可能就是因為在他們心中始終堅定地相信著什么吧。
03
張信哲有一首叫《信仰》的歌,歌里說:
我愛你,是多么清楚,多么堅固的信仰。
我愛你,是多么溫暖,多么勇敢的力量。
我不管心多傷,不管愛多慌,不管別人怎么想,
愛是一種信仰,
把我帶到你的身旁……”
我想,這段話用在孩子們身上也同樣的適用。
如果成長是一條未知的路,那么信仰就是這條路上不滅的光。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原創文章,非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