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聆聽·創造·給予

原文鏈接

“不是為了成就,而是為了到達其他心靈”——聆聽·創造·給予

2013-08-18 08:48:46

這暑假帶小朋友參加了兩個音樂夏令營,感觸良多。

小朋友在兩三歲的時候曾經是個死桿古典樂迷,除了對著樂隊演奏的DVD模仿,什么都不要玩。可自從開始正式學習拉琴,對音樂的熱情直線下降,練琴成了最令他痛苦的事。僅存的熱愛是聽一點點貝多芬和莫扎特,不過僅限于大型樂隊作品,而且一無例外是積極向上的大調作品,形式要么是哐哐哐的進行曲、要么是叮叮咚咚、嘰嘰喳喳、節奏輕快鮮明的諧謔曲、小步舞曲呀之類的,柔板、慢板樂章是不要聽的。我當然也并不在意,小男孩么,而且他還小。

夏令營中,給他報的班是室內樂。沒去時提心吊膽的,在我的理解里,室內樂是個很難的東西,要仔細去聆聽他人,去配合,節奏之外,還有音響平衡,而且不像樂隊,這里一人一個聲部,全都得自己撐起來。他也挺不樂意的,一方面聽我說室內樂難,他又從沒對之產生過興趣,(喜歡的都是哐哐哐的大樂隊),另一方面要整天拉琴。但情況大出意料,原先互不相識小朋友們湊到一起,年齡相近,不僅能夠配合,而且很容易就投入進去,很喜歡。第一個夏令營結束,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建議了另一個專攻室內樂的夏令營,我問他想不想去,這次響應積極得很。

從夏令營回來,他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室內樂。這種細膩復雜的玩意兒是他原先最不要聽的,現在卻鐘情于那些最糾結的那些片段,諸如聲部相互交錯、大調分解和弦和小調分解和弦交疊的部分。而更驚人的是,整個人對音樂的態度和感受急轉直上,拉起琴來,完全像變了個人。原先對音準節拍強弱等等從技巧到音樂表達一切都不在乎,且知錯不改,f尚可一做,p是徹底不予理睬的,現在突然卯足了勁兒要去表達音樂,憋緊了呼吸去表達那些細膩到極點的pp的部分。我發現了,室內樂中,他在聽別的聲部,在獨奏中,他在聽自己,他在找音樂。

這奇跡是怎么發生的呢?兩個禮拜來,我一直在想。一定是原先的音樂教育中有什么缺陷,而他在夏令營在室內樂中找到了那本該有的東西。

兩個夏令營很不同。第一個規模很大,更有名,里面有些驚人的小天才,演奏起來儼然大師風范,組織得也更好,每個老師都實打實地傳授很多東西。第二個規模小很多,老師們相互間盡是親屬師友,有點像他們自己家庭聚會的味道,組織頗為散亂,上課內容有時也似乎過于簡單輕松。但奇妙的是,小朋友雖然是在第一個夏令營中愛上室內樂的,卻是在第二個夏令營后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而第二個夏令營雖在組織方面有諸處尚待改善,其中的幾個時刻,卻也給我這個已經與音樂形影不離二十多年的人很大震動,引我反思音樂教育更好的方法和方向。

回想在第二個夏令營的幾個片段。

報名時,除了主攻室內樂,每個人還可以有兩個選修,看著那個表,我也不知道選什么好,隨便挑了個general music(普通音樂?這是干什么的我一點概念沒有),和一個技巧訓練。本來有個爵士樂,我想了想,怕太難,沒報。我想,想弄爵士樂必須要精通樂理,和聲結構和變換都很嫻熟,要求太高了,怕是給十五六歲準備向那個方向專攻的年輕人的吧。

然而我錯了。

爵士樂老師,也就是我聽到的那個現場的演奏家,教兩個班,年齡組是十歲以下和十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基本是沒有基礎的,但是他們可以學。最后一天,孩子們上臺演出他們自己的即興作品,方式是這樣的:老師”指揮“,他拿起一張張寫著大字的紙,上面標明各種情緒,比如:悲傷,憤怒,歡樂,狂喜,甜蜜,寧靜... 或者演奏形式:對話,爭吵,輪流... 孩子們自己體會,自己找音樂形式(音符、旋律、節奏)來表達那些情緒,同時要傾聽自己的合作者(”對話“或”爭吵“的對象)怎樣表達,并作出合適的回應。可以引用自己熟悉的片段,巴赫的無伴奏呀,練習曲的幾個音呀,也可以創造(包括胡搞)各種音,比如跺腳呀,敲琴板呀,刮弦呀。這些當然很初級,然而步是這樣起的,孩子們能夠學會以音樂形式表達,并且是創作性地表達時,都非常投入。

general music的課也很令我開眼。最開始,我覺得老師教的也太容易了,從一分音符到八分音符,打拍子,然后唱一個特別簡單的旋律,并加上一些動作和其它音響,跺腳拍手之類的。班上的小孩們顯然水平都高于這個。然后他讓每個人分別唱,完成全套動作,還是容易。然后,他讓每個人錯開一點開始,完成他們的說唱念打,并重復循環。這下不對勁了,開始出現錯位錯拍,有的沒跟上,有的等長了,有的因為聽別人而受到影響自己做錯了、跟別人唱和做成一樣的了。我突然恍然,這不是賦格不是卡農嗎?在做這件看似容易的事同時,你需要仔細地聽同伴,但又要堅守住自己的陣地,不能被他們帶跑了。當最后大家從頭合到尾大致對上的時候,我也大致能夠聽到一個有結構、有和聲的東西。看似簡單,不訓練可做不來呀。

在這個夏令營里,我聽了有生以來第一個現場爵士樂。除了演奏者的即興能力令我五體投地外,更令我震動的是,我從中聽到了今天被我們稱為古典音樂的那種音樂所曾經擁有而今天不再擁有的東西:對音樂結構的嫻熟掌握,已經深入肉體的掌握,和聲結構,和聲演化,從幾個音的動機開始發展音樂的能力,歸根結蒂就是基于對音樂的理解的創作音樂的能力,這曾是每一個演奏家都需要掌握的能力。

我感到,現在的音樂教育,從專業的到非專業的小孩的,都太強調演奏技術的精益求精了,而理論與作曲訓練太少了,對于聆聽音樂結構的感性訓練也遠遠不夠。技術能精益求精當然好,可問題是人的精力有限,這不是沒代價的,如果代價是對音樂結構的教育打很大折扣,真是得不償失。因為音樂結構,包括橫向(時間發展)與縱向(和聲結構),在我看來可謂音樂的本質。我在那場爵士樂演奏中聽到許多和巴赫的音樂非常相似的東西,這時我便理解了為什么Friedrich Gulda同時是爵士音樂家,為什么許多爵士音樂家特別從巴赫的音樂中得到靈感,因為其音樂內核是一致的,哪怕其和聲形式與發展方法(套路)不一樣。

這個結構,先從感性培養很重要,而這正是那個爵士樂老師和那個general music老師所做的。在適當的時間加入理性培養也很重要,理論和作曲就是教這些,而即興也部分地與之相關同時也教樂感。

回來之后,我在youtube上找到那位爵士樂家采訪第二個夏令營的主辦者(他們是朋友),兩人談現在的古典樂教學有什么缺陷。爵士樂家在夏令營給各個年齡的小孩開課,自己在家也當老師開課,教小孩(從十歲以下到十幾歲的都有)和聲、作曲和即興,他也把自己的小孩送到鈴木方法底下學小提琴,但是他說反思鈴木方法,有一個缺陷就是不太培養孩子聽和聲,不鼓勵孩子創作。夏令營主辦者說,他試圖更早地開始教孩子演奏室內樂,找簡單曲目或者把特別簡單的曲子自己改寫成室內樂來給孩子演奏,就是要盡早讓孩子學會聽和聲,理解聲部配合。

我想,正是這樣,這正是我自己的音樂教育的缺陷,也是我家小朋友之前接觸音樂的方式所存在的缺陷。十歲以下的小孩,先從感性入手,從唱歌開始,然后樂器可以加入,與之同時就要特別培養聆聽能力,不同聲部、音響的結構,室內樂是極好的訓練,爵士即興也是很好的培養,同時慢慢地積攢樂理知識,到十二歲以上,加上和聲對位的理論應該能接受了。其實對音樂有點感覺的小孩都有作曲沖動,稍微引導一下效果就很好的,堅持四五年到十幾年,樂童們都可以初通作曲的。這里說的初通作曲,當然遠遠達不到真正的作曲家的水準,甚至達不到管弦樂隊編制那么龐大規模。但如果能為自己演奏的樂器寫點華彩,會一點點即興,能寫兩三個聲部的作品,能把別的樂器上的東西改編到自己的樂器上,就非常好,我覺得比在自己的樂器上手指頭特別利落更可貴,無論是個人音樂生活還是社會總體音樂景觀都會大為不同。這樣一個樂童,就算之后不學音樂,但因為他明白作曲是怎么回事,便會對理解各種音樂作品有很大幫助。同時,當一個社會的音樂受眾是這種水平,也會幫助作曲家的新作品得到賞識和傳播。否則真的就是現在這種封閉的學院化的狀態,新音樂大家叫喚不懂不懂根本就不想一聽。我想,自己懂一點并嘗試過作曲的人,在這方面心態和耳朵都應該是不一樣的。

但今天的(古典)音樂教育普遍不是這樣的,不重理論,不重視聲部聆聽,大家一說小孩學音樂,那不是這個樂器就是那個樂器,重點是訓練手指頭。在中國,就卯足勁兒考級。然而一個重要的基本功——聆聽音樂結構,配合演奏,還沒有得到足夠訓練。最后即便就是上了音樂學院的人,室內樂大學才真正開始學習,如果不是指揮作曲系而是專攻演奏的,很多也不懂作曲,理論也不好。西方好一點,但總體也不好。尤其是在創作方面,整個二十世紀音樂教育都離作曲越來越遠,今天的古典音樂界對創作新作品的要求越來越弱,許多演奏家基本不具備創作能力不具備即興能力,這反映了他們所受訓練的缺陷。雖然這本身由市場所決定,但市場本身既是現實也被現實所培養,音樂教育和音樂市場總是相互影響的。

十九世紀以前的音樂景觀則完全不是這樣的。且不說新作品不斷涌現,(這當然是需求所致),每個演奏家需要具備的一個基本功就是即興演奏,當時的華彩樂段不像今天是一百年前的人寫好的印在譜子上演奏家練得完美了之后上臺演,很多是當場即興而成,就算不是即興而成,也是該演奏家自己寫的。許多樂隊的演奏員也都掌握作曲和指揮的基本技法——他們更好地內化了音樂的結構。我想,當時的音樂家和聽眾的直接交流也更多更深入吧。但以練琴時間來猜測,當時的演奏家應該沒有今天這樣技藝卓絕。

從夏令營回來,我甚至發現自己也能更深入地聽了。早已滾瓜爛熟的曲目諸如K.387, K.421,突然被聽出了不同的意味,聲部間的配合與和聲發展有著那樣一種神妙,竟是我二十多年都沒能聽到的!

第二個夏令營的主辦者在那個采訪中說,音樂學習是一個終生的事,一個人哪怕不以音樂為業,他仍會在音樂中繼續自我發掘和深化,就像雖然我們已經離開學校了也不當小說家詩人,但我們仍然繼續閱讀文學作品以及其它作品,一個人不搞音樂了但是他的音樂生活不會因此而停止。而學習室內樂不僅是演奏音樂,更是培養一個人的內在,學習在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同時鼓勵同伴清晰表達,不論是在莫扎特的四重奏里還是在即興合作中,都努力給同伴以力量而不是以威力震懾他們,這樣你就能在合作表達中到達個體單獨所不能到達的境界。很多室內樂演奏家不是最出眾的明星,但當他們湊到一起,他們創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音樂。如果一個孩子將來不以音樂為業,他仍然學到一種能力,與人合作,聆聽和理解他人,理解事情的總體面貌結構。

我想起那天他們的演奏會,像個家庭客廳一樣的演奏廳,演奏者相互間是多年的師友,他和他的姐姐(也許是妹妹)都在里面,極美的音樂,水平很高的音樂家,甚至就跟那些著名團體的演奏一樣動人。他們都從最有名的音樂學院畢業,他的姐姐(或妹妹)十五歲就和有名的樂團合作,最后都沒有選擇走獨奏家道路。當然那是座獨木橋,他們即便想去擠也未必擠得過去,但另一方面那似乎也并非他們的志向。好幾個選擇了音樂教育,同時教音樂學院的學生和初級幼兒,堅持演奏室內樂。

他說,音樂是一種服務(service),它應該從你發出來到達其他人,從每個人發出來,相互抵達相互交流。我想起那天,在最后告別結語時,他對臺下的小朋友們說:“I hope you'll take this back home with you: Music is not about achievement. It is not about standing at the center of the stage feeling good about yourself. It is about sharing. It should reach other hearts." (“我希望你們學到這點:音樂不是為了成就,不是為了站在舞臺中心自我感覺很好,而是為了分享,為了到達其他心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