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論大小,總會在他成長過程中犯一些錯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想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批評教育。可是批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真得能讓孩子接受并下次不會再犯嗎?
另外,當你在批評的時候,有沒有留意他的表情,他的態度。他真的在認真聽你說教,接受你的批評嗎?
我想,應該是不會的,一般這個時候,孩子都會找出很多理由推卸責任,或是即使表面上承認了錯誤,但心理卻是抵觸的。其實這些都是本能的反映,大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記得在一次家教課上,老師讓我們各自分工,分別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展現了一個家庭生活的場景,讓我感觸很深。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姐妹兩個在客廳里盡情的玩耍,不小心把一件很貴重的花瓶碰掉到地上,花瓶立刻碎了一地。這時候,一位傳統的媽媽憤怒地走了過來,她看著地上破碎的花瓶,大聲的吼道:“你們兩個怎么回事?怎么把花瓶打碎了呀。你們知道這個花瓶有多貴重嗎?快說,誰干的?”
兩個孩子嚇得驚慌失措,都不愿承擔責任,姐姐說是妹妹,妹妹卻說是姐姐。媽媽在一旁氣得咬牙切齒,正準備嚴厲罰款。這時候老師叫停了下來,讓剛才的情景再來一次,請第二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媽媽上場處理。
這位媽媽首先沒有關注地上的花瓶,而是問:“怎么了?孩子們,你們有沒有受傷?”孩子很吃驚,媽媽沒有首先關注花瓶的好壞,而是在關心他們有沒有受傷。她們感受到了媽媽的愛,都羞愧低下了頭,并主動承認了錯誤,沒有再推卸責任。
媽媽又接著問道:“噢,是這樣?那現在該怎么辦呢?”通過這種啟發式的問句,孩子們開始關注于怎么去解決問題。后來孩子們自己想到了解決的方法:大女兒說首先要把碎片掃起來,把客廳打掃干靜,二女兒說我可以幫助姐姐這樣做。
媽媽很高興的點了點頭,又問道:“你們從這件事情中學到了什么?”大女兒說學到了以后不能在客廳里激烈的玩耍。小女兒說以后在擺放貴重物品的地方玩耍都要特別注意。
兩位媽媽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處理方式,也得到孩子們的不同反映。誰做的更好,我想大家也是一目了然。
前段時間,我們家也出現了相似的事情。女兒買了一份水果小蛋糕,放在桌子上,準備明天早上作早餐吃。兒子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上面的水果都給吃了,女兒發現后,特別地生氣,一腳把兒子擺好的積木踢得四處亂飛。
兒子似乎也認識到自己錯了,竟然沒有哭,然而女兒仍然不依不饒,無比氣憤。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沒有立刻呵斥他們,更沒有說出姐姐你大,你應該讓著弟弟之類的話。我很冷靜地把兒子拉到一邊,溫和地對他說:“寶貝,我想你一定是不知道那是姐姐的早餐,才那么做的,對不對?”兒子默默地點點頭。
我又接著說道:“你看,姐姐的早餐被你破壞了,現在該怎么辦呢?”你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思地說道:“媽媽,我想到一個解決辦法,可以自己再做水果在上面,讓它恢復原狀。”
“嗯,這個方法不錯,剛才上面有哪些水果,你最清楚,你一定可以讓它恢復原狀的。”我摸著他頭,笑著說道,“還有,你可以找爸爸幫忙。我和姐姐出去洗澡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一個和原來一模一樣的水果蛋糕。”
兒子高興的說道:“好的,我一定可以做好!”我又和老公交待了一番,就和女兒出門了。女兒一路上還在不停的報怨,她認為弟弟不可能那么做。可是我告訴她,我相信弟弟一定能做的很好。
當我們洗完澡敲開家門的時候,兒子興高采烈地跑過來拉著姐姐去看他的杰作。果然,小小蛋糕上整齊的擺放著幾種水果,有蘋果、草莓、香蕉、圣女果,還有巧克力末,老公說這些都是他們一起去超市買回來做上去的。
女兒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這時兒子一把抱住女兒,懇切地說道:“對不起,姐姐,我真不知道那是你的早餐,下次絕對不會再吃了。”
女兒也摟住兒子小小的身體,眼中閃著淚花。我和老公看著這樣的場面,相視而笑。
兒子通過這件事情學會了怎樣去彌補錯誤,怎樣去解決問題;女兒也在這件事情上學會了原諒,我覺著這是最好的處理結果。
孩子犯錯我們一定要冷靜處理,不要一味地批評說教,那樣不僅會適得其反,或許還會讓孩子生出報復心理。
首先,要積極暫停,讓彼此都冷靜下來,并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讓他明白,你愛他勝過一切價值連城的物品。
其次,通過啟發式的問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補救的措施,這不僅培養了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的品質,更是對孩子一種能力的培養。
第三,通過啟發式的問句,引導孩子要在錯誤中學會總結,怎樣杜絕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種讓孩子自己參與進來處理犯錯誤的方式,他們很樂意接受。它不僅沒有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而且,誠實、冷靜、擔當、能力也都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養方式中被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