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寒雪
“生活不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于《高曉松180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曾經一度成為多少文藝青年的精神追求。
的確,打開朋友圈,刷屏的都是對詩和遠方的向往,他們或多或少都在抱怨當下生活的枯燥無味,平淡無趣。其實將憧憬和美好寄托在未知的遠方,如果說是這一種精神的追求,倒不如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借口。曾經轟動全國的辭職女教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發網絡的熱議。
我想,這句話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如此走心,以至于大家紛紛發表言論,是因為大多數人對當下的生活,是那么的不滿意。因為不滿意,所以想逃離,把希望寄托到一個未知的虛幻中,以此來消解對當下生活的無能為力。
詩和遠方,一個多么美好的字眼。可是,是否放棄當下的生活,就能過上所謂的詩和遠方的美好生活呢?
我曾經有一位朋友A。她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因為對當下工作的不滿,說工作的待遇太低,每天辛辛苦苦的教書育人,卻換來三餐不定。她多次閑聊中希望到大城市發展,開一所培訓機構。終于有一天,她在沒有辦理任何手續下居然不辭而別。后來聽朋友說,她在大城市發展并不好,因為當時未辦理手續,很多檔案無法提取,更何況大城市對于這一行業的要求較高,為了生存,現在在一家私企工作,加班加點常事,生活過得并不如意。
很多人就會說,辭職的那位教師不是過得很好嗎?她和丈夫經過幾個月的旅行之后,兩人努力規劃青少年心理培訓中心嗎?是的,網絡上的確是這樣記錄著,我們看到的只是她風光的一面,其實有著生活艱辛的不為人知一面。
多少明星、影星當紅時風光無限,可是他們當中在光環背后的生活是何其艱辛。只有當明星、影星道出吸毒成因時,我們才會明白。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男子為失聯“策劃”大半年父親花費高額搜救事件引起我們的深思。
5月3日,27歲的江蘇無錫男子鄒明(化名)等5名驢友相約到黑竹溝游玩探險,其中一人摔傷后,一行人下山。5月6日,鄒明單獨再進溝,當晚失聯。事發后,景區及家屬組織了大量人員在黑竹溝進行搜救,均無發現。但5月23日晚,鄒明失聯整整17天后,其父親鄒強(化名)終于在西藏拉薩市區一家青年旅社找到了他。
當記者問他:“為何失聯?“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沒有幸福感,與父母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做IT的很辛苦,“我的脾胃不好,吃不好、睡不好,經常失眠,我想去學中醫調理自己,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鄒明淡淡地說。
很多人都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們腳踩的每一寸土地,頭頂的每一片藍天,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是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連身邊的風景都欣賞不了,我們有什么能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大街上,一個安詳的老婦人和從容的老人雙手緊緊地系在一起,微笑著,身后西下的陽光把他們的頭發和笑容染成一片暖暖的黃,身邊的人們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恩愛幸福的夫妻啊”。
其實,天下沒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是吵架過后仍然關心對方,愛著對方,一起生活的才是真正的愛情,只有彼此愛著對方,不斷放大對方的優點,縮小缺點,就那樣相守,就是幸福。
婚姻中的詩和遠方就是對彼此滿滿地欣賞和愛。
詩和遠方,并不是放棄或逃離當下,而是需要我們調整自己處世的心態,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在生活中不斷做好平衡,在平衡中收獲喜悅和幸福。
與其在“詩和遠方”里麻醉和幻想,不如在接納和行動中活好當下。
茅盾曾經說過“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我特別喜歡這一句話。
其實,一個人在求得基本生存條件后,如果能做到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學會放棄,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尋找、創建并享受自己的空間,也許這才是能“活好當下”的前提和關鍵。
活好當下,簡單而真實:閑時靜靜地品一杯茶,認真地看喜歡的書,快樂地家人相處。在工作和生活中平衡自己。不需要回憶太多,不需要規劃太遠,簡單、快樂、真誠、健康地活著,就是“活好當下”最好的釋義,因為只有好好地活著,才能感覺到什么才是當下活著真正的好。
? ? ? ? ? ? ? ?只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話語,快樂地活著,去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