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何進行有效輸出呢?
在研究了李叫獸,成甲以及機長學習心法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打法,發現高手們面對知識有個共同的打法:
【解讀新知-—聯系舊知——應用轉化】
輸出框架:闡述概念+聯系+應用
1.概念I:用自己的話重新概括總結知識點
2.聯系A1:讓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關聯,形成3個可以聯系的案例
3.應用A2:讓知識轉化,學以應用,你要嘗試列出3個應用的場景
栗子,科特勒“營銷思維”模塊的第一個概念:市場細分
先發個案例出來:大家也可思考一下
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和她的兩個姐妹合伙,在一個居民小區旁邊開了一間幼兒園繪畫班。
因為小區附近還有一間公立幼兒園和幾個小型的私人藝術班,(這個現象很常見)因此她們很難招到學生。并且,報名了她們的繪畫班的家長,也覺得跟其他藝術班相比,他們的會繪畫班沒啥特色,學了幾次也就不帶孩子來了。
這個問題該怎么辦?
【概念I】
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本質。
她們的問題,在于進入了本書競爭就很激烈的市場,并且產品缺乏差異化,因此掐入競爭乏力的狀況。
要想建立競爭優勢,他們就需要重新制定策略
科特勒在他的《營銷管理》中講過一個經典的設計一下戰略的工具:STP
STP 的核心是通過“把用戶細分——定客群目標——差異化定位”的方法,讓自己脫穎而出,建立競爭優勢。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講講第一個S:市場細分。
什么是市場細分呢?
市場細分是把原有的市場進行重組和分割,發現新的市場機會,是一種實現市場增長的核心路徑。
企業要實現差異化,第一步就要做市場細分。
【聯系A1】
假設你想做一個賣花的生意,你會怎么做?
賣玫瑰?賣康乃馨?賣給公司還是賣給個人?
加上插花的設計?做個情人節的送花活動?......
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這叫市場細分么?
是的,這的確是市場細分,但也不是市場細分的全部。
市場細分的關鍵是否要找出“差異化”,試想,上面的種種想法是否能制造出差異化呢?
如果讓你去做這個生意,能保證勝出嗎?那如果這張“市場細分”的方法對于找到差異化,并不合格,如何進行優化呢?
我們看看當年的李嘉誠是如何做的。
當他分析賣花的市場后,做出的策略是賣塑料花。
這種想法在今天看來豪無新意,但對于當時的市場絕對制造了一個顯著的差異化。
他的想法不是上面的一樣,考慮賣什么花,賣給誰,或者怎么賣....
而是重新界定了賣花市場,把這個市場分為“賣真花”和“賣假花”兩類市場,而開辟了一個只屬于他的假花市場。
李嘉誠的邏輯仍然是市場細分,只不過是一種更高維的市場細分。
他的想法是,重新尋找界定市場的維度,用新的維度來做市場細分。
再來看看現在生活中一個案例。
我們現在都習慣用手機看電子書,也很熟悉這個市場的玩法,
就是在APP上賣一系列電子書,有的幾塊錢,有的幾十塊錢,不同的APP可能電子書資源不同,
起點偏重網絡小說,豆瓣偏重文藝....
或者讀書的玩法不同,比如微信讀書偏重朋友圈的社交比較,京東讀書會有交納賭金共讀的玩法....
如果你要進入電子書的市場,該怎么做才能形成自己的差異化?
做更冷門的書籍么?做有聲書籍?(微信,得到做了)做VR的讀書體驗?
總感覺這么細分市場還是怪怪的,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來看網易的蝸牛閱讀是怎么做的。
去年一上線就讓人耳目一新,它的做法是,平臺上所有書籍免費看,但是。。。每天只能免費看一小時。
如果超出一小時咋整?
你可以購買閱讀時間,付1塊錢可以隨便讀一整天,付6塊錢可以隨便讀一星期,付25塊可以讀30天
【應用A2】
如何具體應用市場細分這個工具呢?
第一步:確定一個劃分市場的維度。
比如,用蝸牛閱讀定義的維度就是“閱讀付費的方法”。
第二步:基于這個維度,定義屬性,劃分不同的市場。
比如,蝸牛閱讀基于“閱讀付費的方式”這個維度,
定義了“買電子書”和“買時間”兩個屬性,
也就把整個市場劃分為“劃分買電子書的市場”和“花錢買閱讀的市場”。
回到最開始的案例,
我的這個朋友如果想為自己的繪畫班制定差異化戰略,可以怎么辦呢?
她需要先細分市場。
第一步,可以找一個不同的維度。
一般幼兒園培訓班都是從授課模式,授課內容,收費模式對市場進行區分。
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家長的目的”來看,家長為什么送孩子來幼班。
第二步,定義屬性,劃分市場。
在調研中,我們會發現,家長除了想帶孩子來學點東西外,還有不少家長因為沒有機會送孩子進公立幼兒園,只是想把孩子送過來,讓老師來托管。
可以基于“家長的目的”這個維度,
定義出“送孩子來學點東西”與“送孩子來讓老師托管”兩個屬性。
從而可以為繪畫班找到一個“幼教班+托兒所”的獨特定位。
因此,老師們打造的技能
不光是教學的能力,還有“如何帶好一個孩子,讓家長放心”的能力。
【綜上】
這樣就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體系,真正理透一個知識點,主要不斷往知識體系數據庫積累案例就可以了
輸出參考模版:《營銷管理4P到4C知識概念》
二 學會有效應用
重點放在了“怎么辦”的問題上,將理論知識放在實戰環境中重新審視。
比如:公司的老板也并不會在乎“異業聯盟”的定義是什么,他只會關心“想要有更多用戶,該怎么辦?
現實世界中,有價值的知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辦”;不只是“認知問題”,更是“解決問題”。
我根據《劉潤商學院實戰篇》拆解的解決問題方法論
1、重新定義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你一定不會聽到有人問你:到底“引流品”的定義是什么?引流品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引流品的特點是什么?
遇到的問題一定是這樣的:
我有個朋友,在農村開超市很多年。去年夏天,同村的人也開了家超市,客流都被分流掉了,生意大不如前。他很焦慮,如果定價比另一家超市低,雖能吸引用戶,但就不掙錢了,怎么辦?
真實問題總是這么具體,這么赤裸裸。一般我們會怎么回答呢?
那就做點促銷活動再拉動點銷量唄…那就進點新品類的貨,跟其他超市差異化競爭……
且看劉潤老師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思考——
幾乎每一篇五商文檔都會有這樣一個神轉折: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
這里用到的思考方法是抽象化思維,即把具體的問題還原成一個抽象模型。
比如,這個問題表面上是講因為有了競爭的超市,銷量變差了。本質問題是什么呢?
本質是成本不變,但來得人少了,隨著競爭加劇,單人流量成本在上升,因此,必須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獲得便宜的流量。
你看問題一旦被抽象化,是否感覺這是一類問題呢?
不僅僅是眼前的幾家超市的問題,同時也是其他商業場景普遍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一下就被打開了?
很多時候,我們有個誤區,以為抽象的東西都很虛,不實在,更相信眼見為實的具體問題。但一直沉溺于具體問題的世界,思維就永遠無法打開。
2、聯系相關概念
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后,接著該干什么呢?
劉潤老師一般會在此時引入一個概念,針對上面那個本質問題,他引入的方法是“引流品”這個概念。
那么,聯系了概念又有什么用呢?
這讓我想到了古典老師講過的“知識晶體”。
是說,知識都是有結構,有體系的,而最常見的體系就是“問題+解決方案”式的。
上面那個案例,問題是“如何獲得便宜的流量”,解決方案是“引流品”,兩者相結合,就形成一個簡單的知識晶體。下次你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你知道該調用“引流品”這個概念;看到引流品,也知道它是解決哪類問題的。
3、概念應用實例
上面講到的概念聯系的例子,往往都是“別人家”的例子,是經典的案例,是正確的案例。
可是案例再精彩,再耐人尋味,假如不能從“別人家”的例子回到“自己家”的例子,這個知識就算還沒掌握,還是別人家的。
再回到劉老師的方法論,此時,他一把會說哪句話呢?
那我這個朋友應該怎么辦?
他可以在超市里,放一些引流品。比如“免費提供婚宴餐具‘。
看看,是不是回到“自己家”的來了。
4、同類問題擴展
如果前三步做的是歸納,那么,第四步做的就是舉一反三。
再想想,劉潤老師一般這個時候又會說哪句話呢?
那這個“引流品”的邏輯,在商業世界中,還能解決哪些“怎么辦”的問題?
是不是又開始舉例子了?這個時候的舉例子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了。
前面從“別人家”的,回到“自己家”的,這里又再一次回到“別人家”的。
第一個“別人家”的是已經存在的經典案例,
第二個“別人家”的可能是尚未發生的,或者是跨界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里。框架應該很清晰,有不懂在問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