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一直在“折騰”,堅持做了很多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有穩定的薪水,朝九晚五,平淡而舒適,怎么會有人還想著折騰呢”。在醫院上班,每天寫作、健身、閱讀,利用假期一個人旅行,在醫院同事們眼里這簡直是帥呆了!
我出生在上海郊縣,村子里的人都以種菜、賣菜為生。在他們看來,有一份像我這樣的“鐵飯碗”,又在城里安了家,人生已經圓滿。可是,偏偏我就愛“折騰”,我不想從上班開始就在等退休,更不想每天做重復的事,過一眼便能看到終點的生活。
幾年前,有機會去美國進行科研培訓,用老板的話說,我回來后功力增加了10倍。其實在美國也只是待了幾個月時間,但視野開闊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后,突然覺得人生原來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在去美國的前后,我發生了很多改變,比如半年內英文突飛猛進、比如在那每天聽至少聽一場演講或是上一節培訓課、比如期間一個人去旅行……
有時,我也會想,到底是什么讓我在那段時間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呢,現在想來,這應該是有一個過程的,從被迫學習和接受新刺激到自己的主動汲取。
當我拿到去美國培訓這個Offer時,我已經決定全力以赴。每天練習聽力和口語4小時,心里的念頭全是“我得在美國活下去啊,回來還要有個交代”。美國培訓回來以后幾年,是我人生中進步最快的幾年。回國后,適應了在美國高強度地培訓,我開始對自己有了要求,也看到了希望(大家都覺得我英文進步非常大)。我開始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既然我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英文學好,那么我也一定可以做好其他的事。
這些年,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舒展,除了學英文之外,我也看了很多書,有了閱讀的底子,而后在此基礎上去了解人、體會人就容易很多。接著就是寫作,每天一篇,哪天若沒動筆就總覺得缺了點什么,這一切的發生,自然而然。
一開始寫作是因為應付科普稿,作為通訊員,我必須要經常寫科普及通訊稿,寫著寫著,水平就慢慢提高了,慢慢又獲了很多獎,去年更是有幸成為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這一切,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不是嗎?我小時候,語文課是最差的呢。
都說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絲毫不差,讓自己潛能發揮,使自己有更大進步,你會成為自己心目中想象的人,只要你努力去做,人生有很那么多種可能性,不該給自己設限。
作家弗吉尼亞·莫爾筆下的約翰·戈達德,15歲時僅僅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他把一輩子想做的事列成一個心愿單——《一生的志愿》。表上列著:“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游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給每一項編號,共有127個目標。
59歲時,戈達德依然顯得年輕、瀟灑,他不僅是一個經歷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老手,還成為了電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說家。戈達德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榮譽,其中包括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家俱樂部的成員,沿途他還受到過許多人士的親切會見。
約翰·戈達德是一個普通人,但他又不僅僅是一個普通人。他做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他相信自己會做到,自己努力去做,結果自己真的做到了,你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玻璃天花板”,同樣適用于我們人生——我們的人生哪里有上限啊,只要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維,讓自己盡可能開放自由,頭頂上那塊心里給自己設的防,那塊透明的天花板,一定會被打碎。
我們不該因為那層“玻璃天花板”而禁錮住自己前進的腳步,社會和環境強加你的認知系統獨立的認知系統是用來反芻的,而非固步自封。鄧文迪說得好,“Don't ask what the meaning of life?is, define it.”別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自己去定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