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愿青山綠水間,平淡過一生;愿一粥一飯間,廝守到白頭。
一生一世一雙人,這是天下所有女子心中最大的愿望,最美的風景。可是真能如愿的又有幾人呢?
翻開久遠的歷史,在那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有那么一位女子,才貌雙全,一生三嫁,命運多舛。
許是上蒼憐憫她半生坎坷,亦或是歲月留戀她美貌才華,在歷盡重重苦難后,終給了她幸福的后半生。這么一個絕世女子便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
蔡文姬是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擅長文學、音樂、書法,且從小就頗具才氣。
在文姬九歲時,一次父親蔡邕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文姬在一旁說:“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說:“你這不過是偶然說中罷了。”于是又故意弄斷一根問她,文姬又說是第四根。可見文姬自小聰慧過人,在音律上也非常有天賦。
她時常跟隨在父親身邊,也受父親博學之熏陶,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父親蔡邕有個學生名叫曹孟德,他仰慕老師才華,經常到老師家中請教學問,因此也遇見了正值花季的蔡文姬。
文姬不但貌美,有賢淑端莊之氣質,更有腹有詩書氣自華之獨特魅力。
在那多情而溫柔的歲月里,她嫣然一笑,回眸一瞥,又怎能不令少年為之動容;他氣宇軒昂,微微展眼,又怎能不令女子為之驚艷?
在這個花一樣的季節里,在這個詩一般的年月里,年少的曹孟德有心中的理想,有他的遠大抱負。他不敢留戀于花前月下,不敢醉心于兒女情長。縱然文姬再優秀,再深情,自己也終將不能擁有,她如夜空中那顆最美的星辰,只能遠觀,終不能采摘。
人生沒有如果,錯過的人,錯過的事,錯過的風景,都將不會再重現。如果孟德當年心中執意,迎娶了文姬;如果文姬也果敢的出嫁,也許就不會有后來的塞外悲涼,也不會有文姬的哀傷吟唱。可是,人生沒有如果……
在那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文姬聽從了父母的命令,嫁給了河東衛仲道。
衛仲道同樣出生名門,才情俱佳,瀟灑英俊。兩家門當戶對,文姬與他可謂是珠聯璧合的一對才子佳人。
這一嫁,文姬將自己滿滿的感情都給予了娶她的眼前人,將年少懵懂的情愫化作縷縷煙云,隨風而去。她知道,眼前的人才是與自己共度一生的良人。
生活有時真的很會開玩笑,亦如明明剛才還晴空萬里,突然間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呼嘯而至。
文姬與衛仲道就是這場風雨中的當事人。當她倆還沉浸在婚后的甜蜜里,沉浸在愛人各自的柔情里時,衛仲道卻咯血而死。這一年,文姬17歲,在兩人成婚一年后,成了衛仲道的遺孀。
夫君死后,原先笑臉相迎的婆婆,此時儼然與之前判若兩人,她執意認定是文姬克死了自己的兒子。她是不會承認自己的兒子早已患上了肺癆,而是將這克夫的帽子牢牢的扣在了文姬的頭上。
在那段日子里,衛家人說話有多難聽,衛家人臉色有多難看,這都可想而知。心高氣傲的文姬,血液里那股文人的傲氣全然被激發出來就,她哪里能受得了這樣的冷眼,于是不顧父親蔡邕的強烈反對,憤然撕毀了婚約,回到了娘家。
如果衛仲道多活幾年,如果文姬少一點傲氣,多一點忍氣吞聲,在衛仲道死后,依然在衛家,也許后面的故事又將要改寫。可是,人生沒有如果……
東漢末年,時局變化,黃巾起義,蔡邕由于識人不準,站錯了政治隊伍,投誠了董卓。后因受董卓牽連,遭司徒王允陷害,被打入監獄,最后含冤而死。
文姬還未從喪夫的陰影中走出來,就已家道中落。隨后軍閥混戰,京中暴亂。文姬全家老家小被迫混在百姓逃難的人流中顛沛流離,踏上了回鄉之路。此時,邊境上的南匈奴人趁火打劫,掠擄中原一帶。
文姬很不幸,被南匈奴人擄去當了奴隸。她在悲憤詩中曾寫道:“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故鄉的山山水水,已然成為了點點淚光中的模糊景象。迎接自己的將是漫天的黃沙與碎石,所見皆是無際的原野和充滿野性的荒蠻。無情的寒風刺痛著她嬌嫩的面容,肆虐的風沙遮住了她傷情的雙眼。
文姬在異鄉悲痛萬分,欲哭無淚。所幸,她遇到了左賢王。南匈奴左賢王傾慕蔡文姬的美貌與才學,在眾多漢族女子中,對她尤為喜愛,將她強納為妻子。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惟我薄命兮沒戎虜。縱然左賢王對文姬百般寵愛,但仍抹不去她心中的哀愁。她向往故鄉,向往長安,將心底的意念化作子規啼哭,在無盡的日子里期盼,在哀愁的歲月里泣血。
長安也是曾傷害過她的地方啊!她時至今日所受的一切苦難都來自于長安的賜予啊!但是她仍向往長安,仍想回到那個讓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那里有一個人,是她心底最深的情愫。
在南匈奴的那段歲月里,盡管左賢王對文姬關心備至,可畢竟自己身為奴隸,心中高傲的文姬怎樣也堙滅不了心中的屈辱和對匈奴的恨意。再者,自己與左賢王在文化層次上存在著極大落差,心中難免失落。不免會想到遠在故國的那個人,她日夜期盼能再回到故國,只是這一盼,是那樣的長,這一盼,竟是十二年。
塞外十二年里的風霜,塞外十二年里的星辰,淹沒了一個女人此生最美好的年華,埋藏了一個才女的絕世才華。
建安十三年(208年),統一了北方的曹操,遷都洛陽,雄踞天下一方。彼時,天下已太平。他想到自己當年的恩師蔡邕,思念起了他的女兒文姬。
他想將這太平盛世與她分享,四處打探她的消息,當得知文姬還在匈奴時,便以蔡邕之名,派使臣用重金將文姬贖回。
此時文姬已為左賢王育有二子,濃濃的血脈已在這荒蕪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與左賢王十二年夫妻之情,與幼小的孩子深深的母子之情,這難舍的情愫代替了漢使臣來的接回之喜。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眼見在自己身前哭泣的幼兒,心中有萬分的不舍,骨肉相連啊!身后是故國之人派來接自己歸漢的車馬,這種難以決定的選擇,令文姬心痛。
在幾經思量后,文姬揮淚殘忍地拋棄了丈夫和幼子,獨自踏上了回歸故土的漫漫長路。文姬坐在馬車上,望向漸漸遠去的胡地,道路兩旁依然是蠻荒景象,終年的風沙,終年的塵埃。耳畔仿佛聽見了孩子的哭泣聲,那撕心裂肺的痛傳遍了全身。
闊別十二年,文姬終于回到了故國,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曹操來迎接了她,當她見到這個人時,才知道早已物是人非。
真是造化弄人啊!數十年的為奴生活,數十年的坎坷經歷,文姬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待字閨中的少女了,曹操也不再是那個在父親跟前求學的書生了。
曾經的錯過已然錯過,曹操能給予她的就是讓她有個好的歸宿。于是他將文姬下嫁給了他的手下董祀。
文姬明白她再也走不進他的生活,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她知道曹操此刻給予她的,無疑是最好的。
董祀是個懂音律,通書史的才氣男子,比文姬小十多歲。文姬原本以為這一次的婚姻將是自己最好的歸宿,前半生的流離失所,生活波折,此刻也能安定下來了。
只是有時現實總比理想殘酷,彼時文姬容顏已逝,而董祀正年輕氣盛。他本不愿娶比自己大十幾歲且已是三嫁的文姬,只是迫于曹操的壓力,才勉強答應的。
婚后的日子里,他對文姬處處敷衍,滿眼的不屑,這些都瞞不過文姬的眼睛。但即便如此,文姬又能怎樣呢?
婚后第二年,董祀犯法,曹操要將其處死。此時的文姬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違背父命沖動的小女子了,這些年的浮浮沉沉,她已學會了寬容與理解。
文姬聽到消息后,在曹操大宴賓客的時候,蓬頭赤足,一步一叩首,聲淚俱下的為丈夫求情。她深知董祀是因自己而獲罪,因此她在曹操面前苦苦求情,凄清哀婉。
最終曹操心軟,備受打動,賜給她一套鞋襪頭巾,并快馬加鞭將文狀追回,寬恕了董祀。
曹操敬仰恩師的才華,在文姬求情的當日,問及家中藏書之事,文姬言戰亂之年,父親留下的四千余藏書已所剩無幾,自己能記下的只有四百余篇。于是文姬當庭背誦默寫了父親蔡邕的藏書四百余篇。她所做的全是為了報答曹操。
而董祀因為文姬的相救,也對她敞開了心扉,對她悉心呵護。文姬也總算苦盡甘來,得到了董祀的真愛。
從此二人居于南山之下,于青山綠水間,平淡過一生;于一粥一飯間,廝守到白頭。這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幸福生活雖然來得晚一些,但終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