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老教授把同學們分為三組,讓他們分別到達十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去,只能步行,并且每組同學配一個向導。
第一組同學上路了,向導不告訴同學們任何關于此次步行的信息,大家跟著向導走就好,大家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 剛走了兩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時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還剩下不到一 半路程時,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們情緒越低。
第二組同學上路前,向導告訴同學村莊的名字跟路段,但路邊沒有里程碑,他們只能憑經驗估計行程時間和距離。同學們跟著向導上路了,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向導比較有經驗,說道:“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擁著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情緒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向導又說:“同學們,快到了”時,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步伐。
第三組人上路前,向導不僅告訴村莊的名字跟路段,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 快樂。行程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所有同學到達終點后,老教授開始了總結:
同學們為什么同樣長的三段路程,獲得的信息不一致,里程碑的設置不同,大家的感覺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呢,從中我們得到以下幾個啟示:
啟示一:項目開始前,對于項目信息的同步以及里程碑的確定非常重要
啟示二:項目過程中,對于階段性成果的驗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