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杯子裝滿水,我們說這是水;
當杯子裝滿茶,我們說這是茶;
當杯子裝滿酒,我們說這是酒;
只有當杯子什么都不裝,我們才說這是杯子。
我們自己內心裝滿了什么,我們就是什么。
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提升能力,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故步自封。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縣,有個書生考起了本縣的狀元。這個狀元每天都去玩,他很自傲不把別人放在眼里。以為這個縣只有他最聰明,這個狀元后來縣里有個駱駝,那里有個高個頭說很有學問的,狀元聽了,很自傲的說難道這個縣還有人比我跟聰明的嗎,我一定要去會會他,哼?
狀元開始去駱駝,他走到了那個鎮,吃了飯就問別人駱駝在哪里,別人就告訴他往那座山一直走上去就可以快到了。他怒氣沖沖的走到了駱駝,看見門前有個小和善在哪里。狀元就走進去很生氣的說就你們師傅出來,我要見他,小和尚就說施主請先坐下。我這就去叫,小和尚進去了,可是等了很久高僧也沒出來。
只看見小和善拿了一壺水和一個杯子,小和善把杯子換在桌子上說,請施主慢用。小和善把杯子倒滿了,還在倒,狀元說你怎么這么不懂禮貌呀,倒滿了還在倒。狀 元叫他別倒了,他還在倒桌子滿了。狀元生氣的說你怎么還在倒,小和尚倒的地上都是水。狀元不好意思的說師傅對不起,我錯了,狀元臉紅著走了。這個意思是,你就像這杯水,太嬌傲哦,大腦裝不進東西了。這就是空杯心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太驕傲了,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什么都會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名山一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前去拜訪。
到了寺里以后,先是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了他,很是不高興,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也算小有名氣,方丈卻派個小沙彌來接待,太看不起我了吧?后來老方丈出來后,他對方丈也是表現得十分不滿,態度傲慢。結果老方丈還是非常恭敬的親自為他沏茶,但在倒水時,明明茶杯已經滿了,老方丈還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倒呢?”老方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
這就是“空杯的心態”的起源,這個故事的道理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
想要學到更多的知識,就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放空過去的一切,去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
不定時的把自己歸零,用新的姿態接觸新的環境、事物...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永遠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不用再學習。要知道社會在進步,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著。
也許你在某個行業已經滿腹經綸并十分成功,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技能。
但是對于新的環境,新的政策,新的對手,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
需要你用空杯的心態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
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感受,不去學習,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那將是很可怕的結局。
吳甘霖說:很多人總是抱怨世界太小,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其實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們將自己看得太大。當心中裝滿了自己,就不會有別人的地方,世界當然就會很小。
而將自己放小,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