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大潮的時代,通過社群進行學習,已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社群簡單認為就是一個群,但是群成員之間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世界觀,或者是共同的產品。
在參加社群學習之前,我一直都不以為然,固執的認為這不過就是老師去搜羅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的過程。直到今年7月份的時候,我報了第一個社群課,時間管理特訓營,這個過程徹底顛覆了我的思維。
開始的時候,沒抱什么希望,前面兩節課就隨便聽一聽,甚至有時候還會感慨,現在矯情的人怎么那么多呢?
到這里肯定很多人疑惑,當時我怎么報這課程呢?我是通過一個朋友圈的分享,這個人平時會偶爾做一些時間管理學習的課程分享心得,我想根本原因還是我自己有需要吧。當時我的情況挺嚴重的,因為個人的原因,特別的焦慮,已經到完全不能正常作息的地步了。晚上要3點鐘才能入睡,早上9點以后才能起床,整個人精神狀態都特別的不好。也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花幾百塊學這個課程能不能改變我的作息習慣?萬一要成功了呢?
直到第三節課的時候,真的來感覺了,這時候我才認識到這種社群課的魅力。
社群的性質是有穩定的群體結構,有較一致的群體意識;成員有一致的行為規范、持續的互動關系;成員間分工協作,具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社群是通過輸出圖片、問題、語音、視頻,課程、圖書、活動等,獲取資訊,分享知識,答疑解惑,最終達到利益回報。
培訓營的內部設立有管理員、資料整理人員,規定不允許廣告刷屏,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是想通過這樣的課程的學習,達到個人對時間管理的目的。這樣有效避免了無效的刷屏,讓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課程上了。
每次大課前會提前對上一次課作業進行點評,然后大課講解,把ppt分解成圖片和音頻,最后會有一個問答的過程,對大家答疑解惑。每一次課程完結后,會有一個作業,下一次課之前會有幾個名額可以進行分享。
這個上課的過程,就是社群學習的精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聽課的過程,是講師跟學員互動的一個過程。當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是可以精準的捕捉到講師的情緒和課程中滿滿的能量的。這本身就是榜樣的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會特別希望自己也成做到這樣,成為這樣的人。一個好的講師,不但可以傳達知識點的內容,更是傳播正能量的精神領袖,社群是最容易展現這樣力量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很多人會想,這些看上去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嘛!我想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真的是有被其他的課程形式暴擊過的。
之前有通過大V推薦的英語流利說的app的一個課程,我測試的是level 3的水平,前面一個多月花了很多時間,最終level 3最后一課我放棄了。
說實話,這個過程中效果還是有的,但是因為完全沒有互動,首先接收不到老師傳授的訊息,完全是自己在摸石頭過河。其次,沒辦法來衡量學習的效果,興趣會大大降低。最重要的一點是,時間和付出不成正比。當我通過一個方式學習的時候,金錢花費肯定是很重要的衡量方式,但是如果耗費太大的時間和精力,那就不值得了。
如果說上面的這個經歷沒有說服性,我就要說我報的兩個唯庫的課。第一次也是在英語流利說的過程中,買了一個唯庫教授英語的課程,我認認真真的看完了第一節,就再也沒有然后了。還有一個是陳星的寫作課,就是那個創立下班后品牌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貓”。一次性看完前7節課后,后面花了2個星期才學了下一次課。
這種學習對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真的是然并卵的過程。這當然不是說錄播課就不好,對于初學者,沒有一定的自制力的普通人,我們很難在伊始就堅持下去。相對來說,社群課的力量更大,對于我們會更有效果。錄播課則更適合有一定基礎的人,通過錄播課學習,更加精進自己的內容。
對于我們學習的知識、技巧,只有內化后變成自己的東西,再去運用,才能達到成長的效果。而每個人的知識儲備是不一樣的,對于知識的內化能力也不一樣的,閉門造車沒人互動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檢測學習的效果的。社群課基于其他課程是有天生的優勢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分享的過程,不但是學員展示自己的平臺,也是學員成長的過程。
做分享,本身就是一場小型的演講,這個過程,分享的學員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演講能力。其次,這也樹立了學員中的榜樣,大家驚嘆于別人成長的過程,會想要鞭策自己,積極向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社群學習還有一個有點特別大的優勢就是,社群本身就是互動展示的一個平臺,當你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通過展示自己,對外鏈接到很多的牛人,這是有效人脈的一種方式。
我特別同意李笑來老師關于人脈經營的觀點,人脈本質上是一種資源的交換,往往優秀的人擁有更有效的人脈,經營人脈不如經營自己。當你成為一個優秀的、有價值的人的時候,就會有更多優秀有價值的人給你提供幫助,從而達到資源的互換。當我們更優秀的時候,我們通過社群展現我們這種優秀的時候,自然的可以鏈接到很多志趣相同的牛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
社群的力量,不僅僅是對學員而已,對講師,同樣有很大的能量。
我時間管理特訓營的angie老師,她就曾提到過,她的時間管理課程已經可以做錄播課了,但是她沒有這么做。因為在社群中上課的過程,首先鍛煉了她個人的能力,讓她的演講能力突飛猛進,同時在做社群課的過程中,讓他越來越挖掘到了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每次上完課之后,她都會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
這就是社群的魅力,不但讓講師的技能大大提升,也提供了精神上的滿足感
最終我上社群課的結果就是,不但調整成了正常的作息,更是在課后進行了很多知識技能的鏈接,我開始了慢慢探尋自己興趣的過程,整個人都正能量了,我也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
這就是社群的力量,知識付費時代最有爆發力的學習方式。
雖然我現在也是初學階段,自身能力有限,正在進行大量的輸入學習過程中,我還是想把我在社群學習過程的經驗總結分享一下。
首先,每次課程最少也要聽兩到三遍,因為知識分享都是實在的干貨,這個過程我們會接觸到大量的、新的概念知識,只聽一遍的話,理解都很困難,就不要說學為己用了。
第二,一定要記筆記。我個人的習慣是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時候記,第一遍用來接觸和理解新學到內容,第二遍因為已經有了一個熟悉的過程,這時候做筆記,會更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記的筆記要利用起來,有空的時候要翻閱,這樣在用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如果只是記完了不看,我們的筆記還有什么意義呢?
第三,知識內化,一定要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我的運用是,對學到的知識進行主題學習,多維度鏈接。比如說,當我聽諾爺寫作課的第一課,她就提到了寫作的前提是,大量輸入,大量閱讀。我就去看了她推薦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后面我又找了速讀和精讀的課書籍和課程,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讀書的過程中,對書中的內容和推薦的書籍進行鏈接學習,這種過程,可以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對我們的個人成長是極其有利的。
第四,知識輸出-運用。我們學習一個技巧,是為了運用的,只有最終運用,才能有效促進個人的成長。我們學習如何讀書,是為了讀大量的書,鍛煉思考能力,儲備知識;學習寫作,最終是為了寫出大量好的文章;練習演講,是為了更好的分享有價值的思想。如果只是學習了方法就停滯了,不把這些學到的東西反過來運用,那這種學習還有什么意義?
第五,一定要做老師的作業。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作業好難啊!比如時間管理課有一次的課就是,做資料庫清單,我當時就有一種快瘋了的感覺!因為,我這剛接觸到這個概念,就要去做清單,除了建幾個空文件夾,還能有什么?但是在之后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有資料庫的這個概念,慢慢學習的過程中建立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這個作業真的很有用的。
而且,當我看到別人分享的作業那么優秀的時候,我真的會詫異別人的腦洞,贊嘆別人的能力,希望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這是一個自我促進的過程。
第六,學會作業分享。這是我最不大好意思寫的一點,因為我自己就沒有做過一次分享,但是這并不影響我的判斷啊,對吧?演講是一個特別增強人自信的一件事情,作業分享這種小型的演講,可以鍛煉人的膽量,增強人的自信,鍛煉人的邏輯思維,同時分享的過程也是展示自己的過程,有機會合適的時候,一定要做分享啊!
高效的學習,需要進行大量、有效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這本書中寫到:“練習就是重復嗎?不是。不斷的重復知識‘天真的練習’,無法帶來進步。‘正確的練習’需要好導師、有目標、有反饋......”好的導師,共同的目標,有反饋,這不就是社群學習的特點嗎?
知識付費的時代,我們用跟傳統渠道相比用很小的費用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知識,但是真的付費就可以促進個人成長了嗎?除了金錢花費的考慮,我們還要對學習方式進行篩選,尋求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當我們困頓的時候,不妨來試試進社群學習吧,萬一就有了自己新的發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