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馳人生》:韓寒電影已經來到了一個極點?

我們如何界定韓寒電影的風格?韓寒電影為何能夠再三取得成功?韓寒電影接下來還會邁向更大的成功嗎?這個“地球上迭代速度最快的家伙”還會創造什么奇跡?

圖片來自網絡

2014年入場以來,電影人韓寒憑借《后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三部口碑叫好、又極為叫座的作品,成功晉級新生代20億級票房導演。

看完今年春節檔的《飛馳人生》,感覺韓寒已是今非昔比,他對賽車題材的駕馭能力,完全可以與成熟的商業片導演相提并論了。

很多評論都在洞察韓寒電影背后的賣座邏輯,從題材到劇本,從演員到宣發,從制作到檔期,試圖分析總結出他再三取得成功的秘訣。

三部電影,一路追看下來,個人認為,韓寒電影之所以能夠維持極高的熱度,至少有三個關鍵因素不容忽視:

關鍵點一,相比電影的好壞,韓寒更在意電影好笑不好笑。

關鍵點二,相比電影的繁復,韓寒更在意電影好懂不好懂。

關鍵點三,相比電影的藝術,韓寒更在意電影刺激不刺激。

三點歸結為一條:夠幽默、夠簡潔、夠刺激,就是韓寒式喜劇片,背后的三個消費邏輯。

理所當然,這也是好萊塢商業片所極力倡導和追求的制片邏輯。

但程咬金的“三板斧”舞完之后怎么辦?再舞一遍?開發新技能?改編自己曾經風靡一時的暢銷小說?……所以,在大部分觀眾都在為韓寒的新作起立鼓掌時,我想不合時宜地澆一瓢冷水:韓寒電影已經來到了一個極點!

圖片來自網絡

1.我們如何界定韓寒電影的風格?

我們首先聊聊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如何界定韓寒電影的風格?

要聊透這個問題,必須界定清楚:韓寒是個什么樣的人?

翻看韓寒1999-2019年履歷,感覺自己好像在翻看,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十大杰出青年的大薈萃:

新概念作文比賽一等獎;少年作家;新晉車手;網紅博主;暢銷書作家;知名車手;雜志主編;冠軍車手;青年偶像;音樂作詞人;新晉導演兼編劇;影視公司老板;商業片導演;監制;投資人……

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再一一列舉下去,未免太落入俗套了。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無意中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過去二十年,毫無疑問,是現代中國崛起的大時代,誕生過很多牛人,很多牛b的公司。但要弄清楚,其實也很簡單,看一部《騰訊傳》,再看一部《韓寒傳》,該弄懂的,該清楚的,也就差不多都會弄懂了,清楚了。

今天,我在這再補充一句:在過去20年里,在中國這個誕生過無數個奇跡,無數朵奇葩的時代,曾經誕生過一位堪稱“地球上迭代速度最快的家伙”——這個家伙的名字叫韓寒。

沒錯,他是名人,他是網紅,他是偶像,他在幾大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拍電影之后,導致所謂的“韓寒電影”其實質是:韓寒>電影

大眾觀看韓寒電影其實質是:沖著韓寒這個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個人IP,沖著過去二十年作為大陸奇跡般存在的景觀而去的。

聊完韓寒這個人,我們再來看他的電影。

他的三部作品,有明顯的統一風格:其一是“作者性”;其二是“自傳性”;其三是“職業性”。

第一點“作者性”很好理解,韓寒電影的編劇也是韓寒。

有人會說,寫過幾部暢銷長篇小說后,從事編劇,那不是大材小用?如果你看過石黑一雄親自操刀改編的《別讓我走》,大概就會明白,即便貴為諾貝爾文學獎級別的小說家,也不一定能當好一個編劇。

盡管韓寒寫小說,并不十分出彩,但其寫作才華,用在編劇上,反倒是揚長避短;他文筆的簡潔性,故事的原創性,語言的幽默感,都成了出彩的地方。

這在他的處女作《后會無期》中表露無遺。這部公路片,曾一度讓影迷覺得,他將創作《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的小說感,成功地移植到電影中,電影的文學性成了它最迷人的地方。

那部電影的主題曲,后來成為年度金曲的《平凡之路》,也是由韓寒操刀填詞。其電影的“作者性”,讓很多他曾經的小說迷、博客迷,成功地轉化為他的影迷。

第二點“自傳性”,也似乎不難理解。

從《后會無期》的江河、浩漢,到《乘風破浪》里的阿正、太浪,再到《飛馳人生》的張馳和林臻東,甚至是孫宇強和記星,我們都能看到韓寒的影子,或者是韓寒朋友的影子。

《乘風破浪》講敘了車手徐太浪因一次車禍離奇穿越,回到了90年代的上海小鎮,見證了父親的少年時光。

從韓寒后來的自述中得知,片中的很多情節拍攝于亭林鎮。而亭林鎮就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自傳性不言而喻。

作為一個曾經拿過場地賽和拉力賽雙料冠軍的職業賽車手,《飛馳人生》中,由沈騰主演的“五冠王”張馳,不能不讓觀眾從他身上,隱隱約約看到韓寒作為車手,職業生涯鮮為人知的一面。

第三點“職業性”,人盡皆知,不再贅述。

從這一點來看《飛馳人生》,這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向大眾普及“如何鑒賞賽車藝術”的科普片。

當然,對比他的三部作品,每一部都有明顯的偏向性,《后會無期》更偏向“作者性”;《乘風破浪》更偏向“自傳性”;而《飛馳人生》更偏向“職業性”。

從韓寒1.0、韓寒2.0、韓寒3.0迭代的角度來看,在《飛馳人生》中,韓寒將“作者性”降到了最低,將“職業性”抬到最高,并用這種“純粹的職業,純粹的故事”來強化電影的商業性,從而淡化了自《后會無期》以來,評論界貼在他身上的“文藝片”標簽。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韓寒電影反映出如此風格屬性,但也不僅僅局限于上述三者,畢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圖片來自網絡

2.韓寒電影為何能夠再三取得成功

從《后會無期》到《飛馳人生》,三部作品螺旋式迭代上升,也讓韓寒從“文藝片導演”脫胎換骨,蛻變成“最穩健的商業片導演”。

看完《飛馳人生》,我最大的感慨是:離文藝很遠,離電影很近。

或許當初迷戀《后會無期》文藝氣質的觀眾也會有相似的感慨:韓寒變了,變得不一樣了。

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不知道,韓寒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好,因為成人的世界不談好壞,只認強弱!但我肯定知道,韓寒現在是越來越胖,也越來越富;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品牌符號化!

所有在他身邊工作的人,所有流向他的投資,大概都明白一點,韓寒這個品牌,就是韓寒電影能夠再三取得成功的關鍵。

但我們不知道,韓寒這個品牌,他會不會像喬布斯那樣,像鮑勃·迪倫那樣,越老越紅,越老越值錢。

韓寒自己大概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只拍自己喜歡的東西,只拍自己熟悉的、擅長的題材:以熱愛的名義,做熱愛的生意。

當然,成功的關鍵,還有一環:韓寒導演的作品,迄今為至,每一部都挑選到了最適合的演員!

從馮紹峰、陳柏霖,到鄧超、彭于晏,再到沈騰、黃景瑜,韓寒挑選演員的能力、吸引演員的能力、執導演員的能力,一次又一次,斬獲成功!

試想一下:如果《飛馳人生》的主演不是沈騰,換了其他任何演員,這部片子可能都會比想象中要慘一些。

就像服裝優衣庫挑選品牌代言人的標準一樣:世界第一的品牌,只挑選世界第一的運動員。所以,優衣庫的全球品牌代言人,是費德勒,是德約科維奇。

再退一步說,如果《乘風破浪》不是鄧超和彭于晏的聯袂演出,稍微將就一下,換一個檔次差一點的演員,能成就2017年韓寒10.48億的票房?

除了韓寒品牌影響力、大咖演員加持這兩項,韓寒電影成功的第三個重要原因,我歸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

十七年前的《英雄》,以2.5億票房創造華語電影歷史,放到今天,它根本排不上名次;十年前的《阿凡達》,在中國賣到13.8億,被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放到今天,它也就那么回事了;五年前,韓寒的處女作《后會無期》,賣到6.288億票房,這又誰能料到呢?

韓寒入場那一年(2014),中國電影票房達到296.39億,比上一年增長35.89%;第二年又增長了48.13%,中國電影票房達到了440.69

億;第四年,也就是《乘風破浪》上映那一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558.39億,增速達到22.1%;而去年,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增長9.06%。

所以,今年韓寒《飛馳人生》的票房預估為20億。從6億到10億再到20億,看起來是跳躍式增長,但在中國電影近年來,大盤高速增長的前提下,這幾乎只是順勢而為的必然結果。

過去十年,可謂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從2009年62.06億,到2018年的609.76億,十年,十番,增長巔峰業已臨近。

而在過去五年里,韓寒電影所做的,就是將韓寒個人自1999年以來,所沉淀十幾年的品牌勢能,通過三部影視作品,釋放出來,借助電影業青云直上的春風,他能不再三取得成功嗎?

最后總結為:韓寒品牌勢能+大咖演員助陣+電影黃金時代=韓寒電影賣座。

圖片來自網絡

3.韓寒電影接下來還會邁向更大的成功嗎?

每一個葡萄酒莊的老板都希望,這一年是最好的年份。

而每一個電影投資人都希望,能夠碰上韓寒這樣的導演。最好的年份,可遇而不可求;但韓寒這樣的導演,卻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五年來,票房翻了將近三番的韓寒,接下來他還會走向更大的成功嗎?

很多人會說:當然。

他會掌握更多的電影資源,所以當然;

他會琢磨出更厲害的執導技術,所以當然;

他會邀請到更大牌的演員,所以當然;

他會寫出更牛B的劇本,所以當然。

……

但我卻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韓寒電影已經來到了一個極點!

首先,每個創作者都會面臨自己的極點!

小說家們: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是《百年孤獨》,羅貝托·波拉迪奧的是《2666》;沈從文的是《邊城》,老舍的是《四代同堂》,張愛玲的是《傳奇》,白先勇的是《臺北人》,余華的是《活著》,王安憶的是《長恨歌》,金宇澄的是《繁花》。

導演們:黑澤明的是《七武士》,宮崎駿的是《千與千尋》,小津安二郎的是《東京物語》;奧遜·威爾斯的是《公民凱恩》,科波拉的是《教父》,萊昂內的是《美國往事》;陳凱歌的是《霸王別姬》,姜文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賈樟柯的是《小武》,侯孝賢的是《悲情城市》。

而且,這個極點不是由小說家們和導演們自身能控制的,而是內外部的天時、地利、人和等相關條件,交融交匯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而然所觸發的!

以前,年少輕狂,總會問一些傻問題:為什么馬爾克斯沒能寫出超越《百年孤獨》的作品?為什么喬伊斯只有一部《尤利西斯》?為什么張愛玲離開上海之后再無杰作的震撼問世?

以前,年少無知,總會被一些傻問題困惑:為什么被譽為“電影天王”的黑澤明晚年拍片找不到投資?

當一個作家,一個導演,他越過了他的極點,就像一條拋物線一樣,他會必然地下墜,墜落人間,墜沉谷地,甚至是墜入險境!

不是每一位作家都會像金庸那樣,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取得無止境的攀升!不是每一位導演都會像李安那樣,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畫出幾條不同的拋物線,每條拋物線都能抵達自身的極點!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韓寒電影《飛馳人生》,它的幽默感、它的極簡性、它的刺激度,三者合一,來到了一個平衡極點!一個他創作上的極點!

其次,每個創作者都會被自己的局限所困!

正如前文中所說的那樣,韓寒電影有一個最大的特征是:韓寒>電影。

一方面,在電影的初期,韓寒的創作熱情被激發,他要拼盡全力,向世人證明,他可以拍出觀眾喜歡的電影,市場認可的電影。

英國諺語云:凡過去皆序幕。

當韓寒拉開《后會無期》這個電影生涯序幕的時候,他開始一路狂奔,就像當年他創作小說的勁頭一樣,一口氣燃燒到《飛馳人生》。

但古訓告訴我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韓寒有天才的一面,當然也有天才的局限!創作者的天然定律:沒有人能夠逃脫自己的局限!

在順勢而為的時候,觀眾看到的都是你的天才:故事的簡潔,語言的幽默,畫面的刺激;在你陷入逆境的時候,觀眾看到的都是你的局限:故事的簡單,技術的粗糙,境界的裹足不前!

就像隔壁家的《新喜劇之王》。

另一方面,作為新人導演韓寒這狂奔的五年,既是他品牌勢力提升的五年,也是他品牌勢能消耗的五年。

隨著韓寒電影神秘色彩越來越低,對他電影好奇的觀眾會越來越少,靠“好奇心”驅動進電影院的紅利會逐年降低。

隨著韓寒電影風格的日趨成熟,他作品的作者性、自傳性、職業性,往昔他賴以成功的武器,或許時過境遷,日后會成為禁錮他的溫床,甚至是鐐銬!

就像隔壁家的《廉政風云》。

從內外雙重角度,來審視韓寒電影《飛馳人生》,對內是:導演的創作熱情;對外是:觀眾的欣賞熱情,雙重視野都來到了一個極點!

最后,每個創作者都會被自己的時代所困!

正如前文所說,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票房番了十番,每年的平均增長率接近30%。但接下來的十年,中國電影還會如此一路高歌下去?

去年9.06%的總票房增長率或許就是答案。這個數字預示著:中國電影終將要恢復平穩;票房高速增長的紅利時代終將一去不復返,就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市場和九十年代的香港市場。

當市場趨于平穩或者下沉,韓寒的第四部、第五部作品,還會實現跳躍式翻番嗎?20億后面是30億、40億嗎?

癡人做夢。

《飛馳人生》的高票房或許就是韓寒電影的極點。接下來,他的作品,能夠維持這樣的水準,或許已是萬幸。

針對以上分析,我對韓寒電影的基本態度總結為一句話:接下來,它不會邁向更大的成功,相反,他的《飛馳人生》已經來到了一個極點!

這絲毫沒有看衰韓寒電影的意思

作為韓寒電影票房的貢獻者之一,我希望接下來的每一年,都是他拍攝好電影的好年份!他拍攝的每一部電影,都能叫好又叫座!


后 記

碼這篇長文之前,想了大概七八個主題,其中包括:

1)韓寒電影是粉絲電影嗎?

2)粉韓寒,就一定要粉韓寒電影嗎?

3)電影,是韓寒跨界的終極一站嗎?

4)20億會是韓寒電影的天花板嗎?

5)賽車手韓寒、作家韓寒、導演韓寒,孰強孰弱?

6)你也有“韓寒情結”嗎?

7)為什么拍電影的韓寒所受的非議最少?

以上問題,如果你有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歡迎留言或簡信溝通。

【Written by : 唐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