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新鮮的話題了,可我還是忍不住想說點什么。不過,我們不說無聊的刷頻代購秀恩愛,我們來聊聊孤獨。
沒錯,“moments”背后的孤獨。
就像微信啟動界面中,那個逆光而立的人影一樣,即便倒映著全世界,卻依舊形單影只。這樣的意象,仿佛意味著,看起來似乎所有人都在樂此不疲地交談著、歡笑著、分享著。
——可孤獨依舊是自己的,我們真正的情緒并不曾找到寄托,它依舊遠離人群,躲藏在熱鬧之外,遙望著空洞的喧囂,不知所措地迷惘。
日益壯大的朋友圈夾雜了太多的社交屬性,以至于我們的每一次“發送決策”都是一場腦力與心智的較量,我們樂此不疲地修出最好看的圖,編出最矯情的文字,轉發最有逼格的鏈接,甚至精心設計內容的布局,對于‘效果’不好的信息更是“刪之而后快”……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眼中那個“優越的自己”,是為了極力將自己打造成某個布滿漂亮標簽的形象。
這早已不是簡單的記錄,也不是純粹的分享,逐漸偏離了朋友圈“moments”最初的含義。
其實我也是一樣,不可避免地陷入這種心理博弈的怪圈:永遠都是發些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趣聞,好不容易選好圖發出去后,又立馬變成智障強迫癥,每隔五分鐘就要打開微信看看是不是多了幾個贊,有沒有人留言,然后在一個個紅圈的數字里洋洋得意。
真是樂此不疲的自嗨啊,有時候仔細想想也真是荒謬:別人可能只是隨手劃了個贊,對于你精心挑選的圖,估計連點都沒點開吧。
而我們卻沉浸在那些并沒有實際意義的贊數里自我滿足,并愈發依戀這這種抽象的認同感。
隨著微信的日益普及,通訊錄里的名字越來越多,我們的顧慮也不斷被放大,再也不會隨便用朋友圈記錄生活,只有那些滿溢著歡樂、友情和熱鬧的信息才能通過重重篩選出現在好友的屏幕里。
于是,真實的情緒被小心地掩蓋起來,那些真正值得紀念的片段卻因為不完美而被刪減,慢慢的,我們也愈發沉默,愈發孤獨。
只是偶爾無聊,翻看以前的朋友圈,才發現曾經的自己,竟發了那么多在現在看來瑣碎又乏味,毫無“價值”可言的內容:
有時是等車無聊了隨手牢騷一句;有時是聽到一首不錯的歌然后興沖沖的就轉發了;也有時是半夜失眠時候矯揉造作的文字……
那個時候,大概是兩三年之前吧,微信正逐步興起,身邊的朋友大多還流連在人人網和微博,朋友圈也只是一種略顯單薄的姿態。
所以當我發出第一條朋友圈的時候,心態隨意的不得了,完全不在乎什么點贊什么評論,同時,朋友圈的閉合模式又將我的信息親切地留在我的朋友們和親人之間,這是微博那種開放平臺所無法比擬的安心感。
現在想來,那種感覺真的很不錯,無所顧忌地記錄生活,說些自己想說的,不必在意太多什么好看不好看,文藝不文藝,逼格不逼格。
那種毫不做作的隨意,恰恰是現在最遙不可及的真實。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和我一樣翻看過去,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是版面精美的如同雜志模板,卻貧瘠得幾乎無法勾起自己回憶的朋友圈;還是毫無邏輯可言,卻充滿點點滴滴細節與溫情的生活記錄?
有那么一天你會意識到,真正了解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在過往留下的痕跡。
這樣的記錄,會讓很久之后的你無比感念,曾經那個認認真真記錄下生活最真實片段的自己,給未來的你留下了如此珍貴的回憶的載體。
在某個陽光溫柔的午后,當你無意間翻看這些過往,看到幾年前夜晚的一句廢話,或許你會想起,百無聊賴等車時,抬眼間瑰色夜空中美麗的星星點點;
聽到幾年前隨手轉發的歌,或許你會想起,下完大雪的清澈午后,那杯溫熱濃郁的奶茶和靜謐純粹的世界;
讀到曾經那些滿溢情緒的文字,即便毫無意義,但也足以看到自己曾經擁有過哪些喜怒哀樂。
這些,對于未來的你來說,都將是一份最無可替代的禮物。
所以,去他的點贊吧,讓我們說些自己真正想說的,記錄最真實的此時此刻,然后和那些看懂的人交流。你當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以高水準要求自己的朋友圈,但我只是希望,親愛的你是發自內心地喜愛這么做,而不是為了追逐別人的目光。
然后你會發現,有時候,一句理解勝過一百個流于形式的贊。
難道不是嗎?
所以親愛的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條朋友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