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的平上去入——古音四聲概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名詞:小升初。如果聽說過,恭喜,你和筆者一樣“年輕”。小升初的擇校考試,不比得中高考的“名正言順”,一來二去,竟然被一紙公文判成了不合法(為了保障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應屆小學畢業生應在其地段內就近入學,禁止任何形式的初中招生考試或變相考試)。可是,打擦邊球自古以來都為人所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考試”“面試”依然層出不窮,某校竟然將試題投影到屏幕上,不發試卷進行考核。只可惜,也僅限于此了。
教育產業的蓬勃發展自然滋生補習班事業的蓬勃發展。那些以”小升初考試”為靶向目標的補習班不但沒有因法律的禁止而消亡,反而越挫越勇,發展壯大,筆者很榮幸地參加了其中之一。小升初考試的特點就是:廣而不全,泛而不精。命題者們恨不得學生們從請君入甕的主人公是誰到線粒體是什么都解釋的一清二楚,這類考試出來的孩子恨不能個個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只可惜,也僅限于此了。
我的第一課叫做文學常識,老師告訴我們,古代有四聲,叫做平,上,去,入。然后還特別強調“上”是第三聲,敲白板的樣子我至今記得。這個是知識,是一種可以瞬間獲得的東西,也正是此種考試考察而希望學生們擁有的東西;可惜,我們需要的恰恰是能力,一種需要長時間訓練和體驗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極力追求的東西。今天這篇短文,很抱歉,只能帶領大家在這漫長的道路上走上最初一公里,剩下的九十九公里,還需要大家自己來走完。
講了這么久的理論,有詩友給我留言說,為什么還不開始講如何寫詩的內容一直寫理論,那么我今天就取消原來在花一篇文章介紹流派(理論章1.3)的想法,暫時擱置下來,有時間再補充;今天先進入比較exciting的實踐部分。乘客們,安全帶系好,真正旅程開始啦!
四聲,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熟悉。但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古代四聲和今天的提法不同,也不存在完全對應。
(2.1.1)四聲與平仄
(2.1.1-A)古今四聲
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四個調類。和今天的1,2,3,4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不同,也不是完全對應的。
現代,陰平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犊滴踝值洹非懊孑d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篇歌謠,在每個講聲韻的書里都會提到,大家一定要熟悉,最好是背下來。雖然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其中,平上去三聲統稱“舒聲”,就是以元音和鼻音結尾的字。比如:比(bi)元音結尾(i),能(neng)鼻音結尾。就是舒聲。
而,入聲叫做“促聲”,就是以輔音結尾的字,現在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入聲,不過某些方言還保留入聲。最近合唱團學了一首福建方言的歌曲,剛好可以拿來舉例子。
圖中的,就是入聲。
(2.1.1-B)平仄
平聲:指古代平聲。
仄聲:指古代上聲,去聲,入聲。這三聲都叫仄聲。
但是我們究竟為什么要探討這個?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四聲和平仄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明白了這個字的聲調,才知道它到底是平是仄,才能把這個字填到格律中。
由于我們現在念詩已經不再按照古音念,所以在這里讀者要明確,我們研究四聲的目的在這里其實是知道某個字在古音里是平聲還是仄聲,為我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要填詞,看詞譜寫“平平仄仄仄平”,你就必須知道所有字的平仄,才能把格式寫對)。這就是暫時的唯一目的,這篇文章也就圍繞此展開。
(2.1.2)八調
古代四聲按照聲母的清濁等不同條件進行分化。清,簡單的理解就是聲帶不振動,像是輔音k,p等;濁則相反,發音聲帶振動,比如g,b等。
凡是古清音聲母字的聲調屬陰調,古濁音聲母字的聲調屬陽調。這樣,古四聲實際上分化演變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類。這就是“四聲八調”。
如果不想探討音韻學,就直接向下看,不要理會八調,清濁等概念。
(2.1.3)古今四聲的對應
粗略來說,現代聲調陰平陽平即是平聲,上聲去聲即是仄聲,這也就是很多人分平仄的方法,認為1,2即是平,3,4即是仄,最多注意一些字多音多義多詞性,然后依此填詞寫詩。在近體詩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這是很不準確的。
準確來說,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四個調類不同于今天。平聲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是仄聲,之所以說上一條是粗略歸類,是因為由于演變,古代平聲與現代陰平+陽平并不完全相同,古代上去入與現代上聲+去聲也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一些字讀法早已古今不同。
演變可以簡要概括成:平分陰陽,全濁上變去,去聲仍保留,入聲消失入四聲。
平分陰陽:就是古代的平聲字,演化到今天分化成陰平,陽平。具體來說,清音平聲成了陰平,濁音平聲成了陽平(還記得剛剛說的八調)。
全濁上變去:就是全濁上聲全部變成今天的去聲。
去聲仍保留:就是古代去聲基本變成今天的去聲。
入聲消失入四聲:就是之前提到的,除了某些方言還保留入聲以外,現在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入聲,所有的古入聲字現在已經劃歸到了今天1,2,3,4四聲中。四聲都有。
入聲之演變為國音之四聲,原亦有其規律可循,如:
一:次濁入聲變為國音第四聲(木、目、睦、陸、鹿、祿、育、毓、玉)
二:全濁入聲變為國音第二聲(讀、獨、牘、仆、族、斛、逐、軸、服)
三:清聲母之變化較不固定,此非精于聲韻之學者不能辨,故不擬在此浪費時間多作解說。
——《詩學概要》
使用以前講稿用的一個表格來總結,可能有些不完善。
我們可以看見,盡管演化過程比較復雜,問題其實集中在入聲字這一塊。入聲字在古代全部是仄,到了今天可能有一部分劃到平立面,關鍵就是挑出陰平陽平中的仄聲字(它們都是古代入聲字,所以我們只要把這部份入聲字識別出來就可以了)。
所以,要準確地論斷一個字的平仄,一個shortcut就是暫時按照第一種粗略劃分方法來決定,然后挑出入聲字。
(2.1.4)入聲字的識別
(2.1.4-A)用規律識別
已經有偉大的前人學者總結了入聲字的識別規律,現在粘貼過來就沒意思了?,F在我寫一些自己的理解rephrase,會更好記住一些,內容也相對完善。當然,有興趣的也可以進入這篇文章所隸屬的雨詩專題,查看補充資料,就是學者原來的論文稿。
如果其中提到的一些音韻學名詞不理解,可以翻看這個表格。
圖中很好地把現在的普通話聲母分了類。如果可能,我希望哪一天單獨講講漢語音韻學。
下面是規律:
1.輔音規律
b d g j z zh(不送氣塞音)的陽平字均為入聲。(相反,送氣塞音p、t、k、q、c、ch陽平不入聲,少數例外:咳殼察仆璞)
k zh ch sh r(卷舌音)與uo相拼均為入聲。
zi ci si er的都不會是入聲字。
m、n、l為聲母的字,在陰平、陽平、上聲里一般都不是古入聲字,而在去聲里則可能是入聲字。
f與o a相拼,均為入聲。
2.用“e”分別:
de te le ze ce se均為入聲。
bie pie mie die tie nie lie均為入聲。
dei gei sei hei zei均為入聲。
所有ue韻母均為入聲。
韻母為ai、ei、ao、iao、ou、iou的字(e),大多數不是入聲字。(例外:北,藥·····)
3.(這個我是直接引用的)一字有兩讀,讀音為開尾韻,語音讀i或u韻尾的,也是古入聲字。
讀音為e,語音為ai的:色冊摘宅翟窄擇塞。
讀音為o,語音為ai的:白柏伯麥陌脈。
讀音為o,語音為ao的:薄剝摸。
讀音為uo,語音為ou:肉粥軸舳妯熟。
讀音為u,語音為iu:六陸衄。
讀音為ue,語音為ao:藥瘧鑰嚼腳角削學
這就是入聲字的規律。
(2.1.4-B)入聲字表
大家背熟了規律以后,希望大家不要就此停手。大家可以翻看入聲字表,印證一下規律;平時也要多多翻看,和入聲字們混個臉熟。最后的境界就是,不用想規律,遇到一個字就知道古音是平是仄。
入聲字表由于不是自己的原創,我在這篇文章里就不粘貼了,版本也比較多,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我也會發一份比較完善的入聲字表在另外一篇不會投稿的文章里,同樣,有興趣的可以進入這篇文章所隸屬的雨詩專題,查看補充資料。
看到這里,希望大家能各位詩友們能學到一些東西,也真心希望你們覺得“有用”“有料”“有趣”。更希望你們能給我留下意見,讓我繼續改進。想問大家的問題就是,這樣一篇內容是太多還是太少?還是恰好?你們寶貴的意見是我進步的源泉。
這是第三篇連載,朋友們有興趣可以看看第一篇。另外,想寫詩卻不知道要學詩,想學詩卻不知怎么學,學過詩卻沒學系統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和雨詩專欄,每周至少更新一篇詩歌系統化知識講解,希望能幫到你們。
看似短短文章,卻是讀過書籍的沉淀,如果您的覺得有用,請給個贊吧。另外,人腦記憶畢竟不可萬無一失,如有錯漏還請賜教。
下一期:(操作章2.2)近體詩格律概說(第一部分):詩的平仄
(預告僅供參考,變動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