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禪宗少林音樂有感

作者現場拍攝照片

2017年6月25日晚,我和陜西新貿集團董事長李林森一行,來到離登封市約11公里,距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溝,觀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型文化演出活動。

落日余暉下的待仙溝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現場觀看,讓我感動和震撼。無論是從依山而建的天然舞臺,還是音樂,服飾,演員,思想等等當面堪稱獨特。

夜晚的待仙溝,沒有了市區的燥熱,只有清爽靜悠。在山谷之間,塵囂之外,坐于蒲團,迎風看水,聽禪賞武。當古琴曲《花流水》的旋律響起時,坐在蒲團上的我,只覺有一股清流水注入心田,生命中的大美,皆成禪意。

生命的華美,只有在沉靜的時候才會呈現出岑寂的底色。風從耳過,滋長著妙不可言的閑情。流水過處,潺潺著無邊無際的感懷。也許,只有這個時候,人們才能擱歇腳步,讓心靈得以輕松。

舒服地坐在蒲團上,以蓮花的姿態,觀賞大典,作悠長的懷想。

音樂大典以中岳嵩山為天然舞臺,以峽谷為劇場,以禪宗文化和少林武術為底蘊,動靜相宜,音畫一體,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和諧意境。

山澗飛瀑、雪夜古剎、月照塔林、頌禪法會、溪山坐禪、少林拳棍、女童牧歸等情景,披著自然的彩衣,舒展著細致的蓓蕾,訴說著世俗和禪的囈語。心在物外、意在風中,牧羊女舞動著另一種清雅的風情,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現出禪宗對自然的禮贊和對生命本體的終極關懷。澄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溢,剔透中滲著入骨的清涼。

如夢如幻的禪境

關于山水,關于蓮花,仿佛靈魂糾結了太多的情結。我的靈魂寄存期間,每個暗夜,遙望幽冥夜空,豐盈的心事就會漸漸地消瘦。想來,山水長存,蓮荷終要殘褪,人生終要謝幕。人生的憂傷就在于此,太輕難免虛浮,太沉了難免負重。待到老去,所有的一切都如煙如夢。每于此,心境總是悲欣交集。

我坐定蒲團,隨著音樂、燈光、舞蹈、功夫的奇妙變化,感受著清涼如水的禪意。當眼前耳邊,今世界最先進的環繞立體聲音響,與大自然的各種聲響----水聲、風聲、林濤、蟲鳴等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天籟般的禪韻。禪樂輕奏,禪意彌漫,青山無言地隱去,古典的橋梁橫在山與水之間,穿過此橋,也許可以尋得一生的去處。寺廟隱于青山,神佛在頭上,山風吹過,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芬芳,如詩如夢的待仙溝,恍如蓬萊仙境,我在塵間沾染的浮躁歸于沉靜。

整個山谷就是禪的意境

人在塵世行走,就會像倦鳥一樣,想尋找屬于可以棲息的巢穴。只是,空山空水,非岸非渡,離開了自然,哪里去尋找純凈的真實與永恒?而禪宗少林可以給你想要的夢,這個晚上你可以放下,可以休息,可以感悟,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峽谷里汲起一捧圣泉,洗滌靈魂的某個角落;每個人都可以在這禪意里觸到一絲清涼,平靜心底的些許煩躁。一切都從容圓滿,如同我們祈盼的人生境界。

觀看之后,我一直在捉摸這個“禪”字的內涵,進而來理解“禪宗少林”及其“音樂大典”的策劃和要表達的東西。 

據說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么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云說:“森羅萬象,都在里邊。” 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后問:“森羅萬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一位禪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 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 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禪僧說:“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尿這么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禪僧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人生本是禪的過程

禪的感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何謂“禪”?按照我的理解,那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正像老子的“道”一樣。

佛教認為,虛靈寧靜,把外緣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即是“禪”。

少林寺為禪宗之地,少林文化即“禪、武、醫”三位一體。多數人知道少林武功,卻不知道禪和醫。“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就是對少林“禪”和“武”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進行演繹。其思想有時代特點和現實意義,其表達的方式極具創新,可謂賞心悅目。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大型文化演出由曾獲得奧斯卡原創音樂獎的譚盾,擔綱藝術總監和音樂原創;由成功策劃《印象·劉三姐》的著名策劃人梅元帥制作;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任禪學顧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任少林寺文化顧問;著名舞蹈學家黃豆豆任舞蹈編導。

據了解,音樂大典《禪宗少林》的創作歷時一年多,是河南歷史上投資最大的文化 旅游項目,總投資3.5億元。演出按音樂結構排列,由《水樂》、《木樂》、《光樂》、《風樂》、《石樂》五個樂章構成。演出背景依托天然山林,觀眾露天而坐。天人合一的場景,美妙的音樂,奇特的燈光,把我們帶入到神秘的“禪”的意境之中。山頂的燈光燦若繁星,山間的古剎隱隱約約。溪流淙淙,木魚聲聲,古琴悠揚。禪師打坐,靜如磐石。和尚伴鐘聲而起,伴星辰習武。浣女在溪邊,邊洗衣服,邊嬉鬧。頑童無憂無慮,站在水邊比誰尿得高。

達摩出現了,傳說中的牧羊女出現了,玄奘回來了。身臨其境,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回到了孩童時代,回到了大自然之中。

沒有了煩擾,似乎只聽到自己的心跳和著空靈的水滴聲,嘀嗒——嘀嗒——清亮而悠遠。看演出,如看電影。景是實景,和尚是真和尚,武術和舞蹈演員是附近武校的學生。連牧羊女的群羊,也象通了人性。我感嘆場面的宏大,更感嘆燈光的華麗,感嘆音響效果特好,更感嘆構思的奇妙和這場演出收入很多。

我卻被帶入一種境界,無法自拔。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盡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

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

禪宗傳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并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

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許多招式都是僧人們受日常勞作如挑水、掃地、打柴、燒火動作的啟發加工提煉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少林寺因《少林寺》電影,名聲大噪。少林寺因武術,名揚世界。少林寺也必將因音樂大典,把人帶入禪的境界。臺灣著名的法師說過一個觀點:應該開門辦寺。要把對人有用,對社會有益的東西,從寺院里傳播出去,造福于人。在這一方面,少林寺堪稱楷模。

看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之后,卻讓我“靜心思考”起來。什么是禪?看身邊的“音樂大典”即為禪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雖然小可愛死都不愿意承認自己大四狗是老學姐了,也無法阻擋大四悄無聲息猝不及防的到來。一年一度的搬寢室開啟了小可愛的...
    小烈吶閱讀 299評論 3 2
  • 那個清晨只想給你聽首歌! 迎著太陽跑!清爽!奔放… 一首歌的時間,決定和身邊的小天使一起改變。都說21天可以養成...
    夏沫er閱讀 510評論 0 1
  • 《屏障》 一個房子 輕巧的把世界隔絕開來 背著房子 行色匆匆 厭倦卻又享受 《戀》 我看著你 你看著自己 快抬頭看...
    軒軒糖閱讀 541評論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