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 ? ? 星期二? ? ? ? ? ? 晴
2018年的元月,一年的開始,我的日子平淡而閑適。
越來越喜歡這樣的感覺:工作上:專注投入到課堂中,課上——復習,課下——改卷子,查漏補缺。閑暇之余,看看書,讀一讀,愉悅自己。生活中:簡簡單單,心定神閑。
下午放學,答應為發燒的兒子,買棉花糖。騎著電動車,準備去超市的時候,想著去東關會,逛一逛也好!就這樣,隨著心意,推著電動車,為兒子尋找他愛吃的棉花糖。
? 思緒飛舞,會心一笑,記不得多長時間沒有趕過會了。印象中的東關會:熙熙攘攘的人群,比肩接踵,叫賣聲此起彼伏,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最愛的是炒涼粉的味道,聞到飄來的撲鼻香氣,便忍不住的咽幾口唾液,吃上一頓,便繞梁三月,回味無窮。如今呢,到底是時過境遷了,我推著電動車竟然暢通無堵,我竟然無比懷念那時熱鬧的場面,雖擁擠,卻是充滿生機與希望!
一路尋找,一路翹首盼望,總期望看到賣棉花糖的小車出現在我的視野。突然看到路旁有賣柿餅的,想起母親是極愛吃柿子的,當然也包括柿餅,便決定買上二斤。
? ? 咨詢價錢、稱好之后,我問:“為什么,現在的柿餅都是厚厚的,不是那種扁扁的,圓圓的?”猶記得小時候,去姥姥家最愛吃的便是柿餅,圓圓的,薄薄的,吃上一口,甜到了心里,美滋滋的,滿心的歡喜,那時的自己以為柿餅便是這世間最香甜的食物了。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我再也不吃柿餅了,也許柿餅的甜伴隨著姥爺,姥姥陸續離去,被深埋在墳塋里,時至今日,對柿餅不愿靠近一步,不愿再嘗一口,看到柿餅,時常望而卻步。只聽她回答到:“現在都是這種柿餅,從陜西進過來的。”我隨口說,跟我的媽媽買點,但是她又不能多吃,柿子忌口的東西太多。這時她的一句話讓我沉默了:“現在的我特別羨慕給自己的媽,買東西的人。”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我能感受她的悲哀,子欲養而親不待,卻不能給予溫暖,不是所有的遺憾,都能用彌補來救贖的,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珍惜當下!對于撥起了她傷心的琴弦,我深感歉意,與此同時,我竟不知我能成為別人眼中羨慕的人,到底受寵若驚了。因為我從不羨慕任何人,也不曾想會被別人羨慕。在我的世界觀里,每個人在人世間行走的這一遭,所有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有它本身用意。沒有人可以替代別人生活,也沒有人有權利評價他人的生活,過好自己的生活便好。
期間,有人來提稱好的柿餅,受思緒影響便在無意間抬頭,又低下了頭,只聽見:“@@!”定睛一看,是湯老師,驚喜萬分,在放學之后的時間段,在東關會上,竟然碰到了湯老師,雀躍不已。這時,才知道自己的語言表達多么的笨拙,竟然不知道說什么,只是一味地高興,傻笑,又癡了,呆了!直到與湯老師告別之后,竟好大一會不能回神,驀然回首,來來往往的陌生人群中,竟有一位如此熟悉的人,讓你綻放笑靨,如此真切,真好!
帶著這份感恩的心,繼續走在尋找棉花糖的路上,看著到了會場的盡頭都沒有棉花糖,為了不讓小人兒失望,決定買他愛吃的大米糕、薄荷糖、糖葫蘆代替棉花糖,于是又返回會場,買了他的退而求其次的小吃。連續發燒幾天的他,打針時哭笑不得的他,幼兒園里,跟老師說能堅持就堅持的他,懂事的他,總讓我心疼不已。
終于,買好了,準備回家了……
這時,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騎車到我的跟前說:“同志,你知道某某某村嗎?”心里咯噔一聲,我聽到心湖中的回聲了,你可算————問錯人了,我是標準的路癡啊,除了我經常走的路,別的路,我是導航的忠實粉絲。害怕指錯方向,好心辦壞事,便對他說你去問旁邊那個人吧,我不知道,唉,難得被人問路,竟然沒有幫到別人。
看著他,急色匆匆的樣子,我決定惡補一下地理知識,對大滑縣,還是必須要了解的。想著與問路有關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便到了家里。
平淡無奇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安心的一天,感恩的一天,值得記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