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著名的江南古鎮。
第一次聽說這個地方,是2003年的電視劇《似水年華》,這部劇至今仍然是很多似水迷心中的白月光,甚至被封為文藝青年的扛鼎之作。也許當年的我還不足以理解劇中的人物情感,但留下了記憶中朦朧的烏鎮,顏色單調的烏鎮,讓英小姐數次返回的烏鎮。
誠然,對烏鎮的向往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劉若英,然而數年前去過一次之后,對烏鎮的確有一種念念不忘的心情,總是惦記著要再回去一次,那句著名的廣告語“來過,便不曾離開”,倒是蠻真實的心情寫照。
上周出差杭州,預留了一天的空檔,特地回去烏鎮溜達了一天,雖然也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影響了游玩的心情,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愉快的短暫的度假之旅。自六月份以來,緊繃的神經和心情,稍稍獲得了些許安慰。
烏鎮,的確是一個能讓人瞬間安心的地方。
此次選擇了入住西柵景區內的民宿,因為是一個人住,所以選擇了一個小單間,價格非常實惠,只需要230元。景區外的民宿大多也是這個價格,但服務一定不及景區內的民宿,只不過小房間數量有限,能不能搶到房間真的是要憑運氣了。這次我的運氣還不錯,預定的時候顯示房間是街景或者庭院景觀,而實際入住的民宿,是挨著西市河邊的,也算是達成了“宿在烏鎮,枕水江南“”的愿望了,是一個小驚喜吧。
按原計劃,出差行程下午16:30全部結束,17:30抵達高鐵站,大巴車到烏鎮后應該不超過20:00,我可以從容欣賞西柵的夜景,再回到房間休息。而實際情況是,公司行程延誤,以至于我抵達烏鎮的時候已經是22:00了,到了景區關閉的時間,我辦好入住走入景區的時候,行人都是在往外走。把行李托付給行李員,我還是在里面溜達了一小圈,然后乘坐電瓶車到了民宿附近,不得不夸獎烏鎮的服務,行李直送房間,前臺會在地圖上清晰標示民宿所在的位置和路線,游玩可以很省心。
抵達民宿之后,我探頭張望,房東阿姨戴著老花鏡坐在椅子上刷手機,我抱歉地打了聲招呼,大約我是最后一位入住的客人,她一直在等著我。阿姨很熱情招呼我坐下,進屋端來了一碗銀耳湯,早已饑腸轆轆的我接過碗也毫不客氣地吃了起來,阿姨才給我找到房卡,我已經喝完了。進了房間,阿姨拿出一張早餐的單子,讓我勾選明天早餐想吃什么,確定好早餐時間,然后又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才離開。
房間的確很小,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畢竟我也是曾經的酒店行業從業者,入住酒店難免帶著職業病的眼光去檢查一下房間的設備設施。民宿是根據老房子改造而成,床鋪干凈整潔,常規酒店應有的設備設施一樣不差,同時還有很多細節的部分可以增加客人的體驗感。比如,一次性用品中的梳子,不是常見是塑料梳子,而是印有烏鎮logo的木梳,稱不上十分精美,卻也小巧雅致,可以帶走作為紀念品。一次性拖鞋,則是采用烏鎮特色的藍印花布的元素制作的,十分古樸的風格。床頭柜上的電話,是古董電話的造型,但它不是擺設,我拿起來確認了是可以使用的,性能良好;桌上的水壺茶杯則是青花瓷模樣的套裝,壺身花色是烏鎮的房屋,極具烏鎮特色了。拉開抽屜,左邊的抽屜放了酒店的服務指南和插排,右邊的抽屜是雜志和書籍,包含2018烏鎮戲劇節的雜志、烏鎮旅游的刊物、烏鎮旅游的書和木心的第一本國內出版的作品《哥倫比亞的倒影》,電視柜旁邊的柜子里還放了一只保險柜。再仔細看墻上的插座,配備了國際通用插座,以及不間斷供電的插座;洗手臺的水龍頭,除了冷熱水龍頭之外,還有一個直飲水的水龍頭,可謂是細節服務已經到了極致了,我前些天住的星級酒店,都沒有這么完備的設施服務。打量完房間之后,還是覺得餓,應該出去覓食,撿了一個隨身小包我便出門去了。
夜晚的烏鎮很安靜,昏黃的街燈照亮石板路,微風送來桂花香味,輕輕呼吸著香甜的空氣,心情瞬間變得喜悅,趕路的疲憊在這一刻消失殆盡。路上依然會遇到三三兩兩的游人,一些重要的路口還有工作人員在值守,即便是深夜獨自行走,也有著足夠的安全感。循著聲音走去,一條小巷里有一家還在營業的客棧,站在門口張望了一下,還有幾桌客人正在宵夜,對面食向來無感的我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一選項,最后走到了景區外買了些水果和小吃,然后再刷臉進入景區內。住在西柵景區里的游客,是可以在入住之后用身份證在旁邊辦理多次出入景區的登記的,一般是到入住日期截止日的12:00以前,體驗了一把,的確很方便快捷。再次回到民宿的時候,民宿大門已經虛掩上了,輕輕一推,老木門還是發出的吱呀一聲,未免驚擾其它住客,我刻意放輕了腳步,等進了房間,才終于放松下來。洗完澡上床,拉開粉色的窗簾,我才發現房間是臨水的,打開窗子能看到水面,掏出手機拍了張照片,心情大好。
然后是一夜好眠。
清晨六點,窗外傳來稀疏的游客交談的聲音,還有船槳劃水的聲音,一下,一下,輕巧而有規律。我起來掀開窗簾的一角向外張望,對面河岸邊有一對母女正在拍照,女兒幫媽媽在調整造型,旁邊的石板橋有行人經過,水面上正駛過一條運送物品的船,一桶一桶的,我猜那應該是沿河民宿產生的垃圾,正在統一運出景區。
洗漱更衣后,我拉開了窗簾,在墻上找到防盜窗的鑰匙,費了點勁兒把網格狀的防盜窗推開,窗子的視野變得開闊了許多,可以探出頭去,盡情地張望。劉若英在廣告片里說,在烏鎮,歸回生活本來的樣子。清晨的烏鎮,還沒有太多的游客,大約是最接近烏鎮本來的樣子吧。我拿出了木心先生的書,靠坐在窗邊,享受難得的閱讀時光,伴著清晨的微微涼風,窗外的潺潺流水,甚是愜意。
約莫一小時后,我下樓用早餐,房東阿姨說因為家里有事,沒有準備早餐,帶我去隔壁鄰居家吃,言語中盡是歉意。隔壁民宿家的夫婦倆人,也是很熱情周到,煎的金黃的雞蛋,咸菜肉絲面,還有定勝糕和酸奶。民宿的餐廳在一樓,比二樓房間更接近水面,窗臺邊上是一排隨意生長的綠植,沒有好看的形狀,但是顯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我很努力,但最終仍然沒有把面吃完,分量實在是足,至于味道嘛,我對面食的欣賞能力有限,只能說還可以。
用過早餐走出民宿,街道上的游客已經開始多了起來。我穿過一座橋走到河岸的對面,發現原來似水年華紅酒坊就在我居住的民宿斜對面,距離很近。在門口的秋千上坐了一會兒,拍了幾張照片,還仔細到那個簽名墻數了數我能認出的簽名。旁邊就是默默的家,站在門口張望了一會兒,那里現在應該是一個餐館,清早并未營業,只有門口的花在默默綻放。
沒有看地圖,隨心所欲地走著,看著人少的地方,我才會靜坐一會兒,拍幾張照片。因為不是第一次來,就不會那么有新鮮感,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微潤的空氣,泛黃的秋葉、綻放的木芙蓉、碧綠的流水以及穿過樹葉的斑駁陽光。路邊一只喵星人,懶懶的窩在那里,也不怕人,大概是習慣了烏鎮游人如織的節奏,它固執地只做自己的事情——靜靜冥想,不管多少人經過也懶得睜開雙眼。后來又經過了幾個酒吧,臨水而建,極具情調,可惜一個人來,也沒有機會晚上在這里停留,否則有閨蜜知己一同小酌幾杯,該是何等的愜意舒心!
白蓮寺的后方,便是通往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和烏村的方向,這一片稍有些偏遠;游客大約都在橋前止步了,發現不了這里的風景。院子里有一小片各色的玫瑰花在孤獨盛放,紅的、黃的、白的,傲立枝頭,旁邊還有一大片紫色的小花,叫不出名字,倒是頗有薰衣草花海的感覺。玫瑰和紫色小花的數量雖多,香氣卻是蓋不過金桂的,兩棵桂樹低調地長在院墻邊上,金黃的小花兒綴滿枝頭,清香四溢,讓人不由得想多停留一會兒。
烏鎮的總設計師陳向宏說,西柵是修舊如舊,的確是做到了。不論走到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歲月的痕跡,西柵的歷史不止這短短的十二年,而古老與現代的碰撞融合,更能帶給人驚喜吧。經過詩田廣場和水劇場附近,看到正在搭建的舞臺,該是在為兩周后的烏鎮戲劇節在做準備。從第一年的時候我就說,我想來烏鎮戲劇節,今年已經第七屆了,我只能在戲劇節的海報邊上合影一張,假裝我在戲劇節的時候來過。
十點左右,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工作電話打擾,心情被影響。回到房間生了會兒悶氣,調整了好一會兒,才把行李收拾好交給房東,讓她幫忙托運到游客中心,然后我可以繼續在西柵游蕩。此時游客比先前多了許多,導游舉著小旗子,后面跟著一群拿著地圖的游客,導游的聲音很程式化地介紹著烏鎮的歷史,游客也很不走心地聽著。其實烏鎮這樣的地方,還是適合輕松悠閑地晃悠,跟著導游走,就失去了自在愉悅的感受。
幾個小吃攤上都是大排長龍,上一次沒吃上的蘿卜絲餅,這一次肯定不愿錯過,站著排了二十多分鐘,才能吃上熱氣騰騰的蘿卜絲餅,外層酥脆,內里香甜,是我喜歡的味道。春卷和蔥包燴嘛,就差點意思,沒有驚喜。橋里橋燒餅,倒是可以給個高分好評,特意多買了一個放著,想著晚上趕路可以當干糧,順便也體驗一下冷吃燒餅是什么風味嘛。
往外走的路上,經過染坊,高高掛起的藍印花布,幾乎是烏鎮的另一張名片。上一次來在這里凹了不少造型,后來手機丟失,只留下一張照片可以回憶,這一次也就跑過去再凹一下造型,留下幾張游客照。最后經過西柵的風雨長廊,看著烏鎮代言人奶茶的宣傳海報,會心一笑,上次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她,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這一次隨處可見她的海報,才像是對的感覺。
其實西柵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逛到,時間限制,只能下次再約。到東柵的時候,明顯感覺天氣似乎要發生變化,脫下了半天的外套又重新穿在身上,逛了四個小時的我,總是覺得乏了。于是買了一張船票,選擇走水路,也體驗一把我在船上看風景的感覺。散客拼船,東柵只要30元,西柵的價格是60元,湊齊4人就開船。恰巧四個獨行者,湊到一艘船上,百年修得同船渡,大約也是一種緣分,可惜大家都沒有聊天的欲望,我也就跟著保持沉默。船上的氣氛略有些尷尬,不過不影響各自拍照的熱情,三女一男,各自舉著手機,有拍流水的,有拍岸邊的,有拍自拍的,還有人拍搖擼的船夫。全程發出聲音的人只有船夫,介紹烏鎮的歷史和民俗,東柵的原住民還有一百多戶,生活氣息要比西柵更濃一些,最直接的,是晾曬在河邊窗臺的床單,粉色的,大概是很多人家里都有的一條床單,反正我記得小時候我家里就有這個花色的,至今仍在用。
上了岸,走到東柵大街,狹長的石板街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與上午在西柵的悠閑自在相比,體驗感是差了許多。既然找不回閑逛的心情,那就索性也當游客,直奔景點走馬觀花。第一個去的地方,是茅盾故居,茅盾大約是烏鎮最有名的人了,原名沈德鴻,跟我還是本家。來烏鎮的路上,司機還介紹說烏鎮的子夜路,就是根據茅盾的文學作品《子夜》命名的,除了路名,還有酒店也以此為名,在東柵景區入口附近,有一所子夜酒店。
上次來東柵,沒有去成的一個景點是電視劇《似水年華》的拍攝地——晴耕雨讀,是劇中的書院,齊叔和文修古籍的地方。路上聽導游介紹,導游顯然不走心,他說這地方拍過電影,說此景點周末節假日不開放,因為狹小擁擠,游客太多的話,承受不起。既然開門了,當然要走進去看一看,入口的門廊兩側,掛著《似水年華》的劇照,那一年的文和英,僅僅是兩張劇照,已經勾起了我的無限惆悵。齊叔休息的藤椅,仍然靜靜的放在門口,仿佛他只是走開了,一會兒還會回來。
嗨,我這千回百轉的心情,是無法跟來去匆匆的游客分享的,只有我知道,你知道。
木心先生的故居,也是第二次來,不同于上一次的走馬觀花,這一次刻意延長了停留的時間,細細觀看了木心先生的珍貴手稿。難以想象先生年輕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苦難,人生最好的時光被迫蹉跎,難的是他始終保有初心,于是才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先生的許多文字,都值得一讀再讀,好的文學作品是需要有知音的,木心先生是許多名作的知音,希望我也能成為木心文字的知音人。
走到河對岸的商業區閑逛了一小會兒,無非是景區里都有的那些玩意兒,走得多了,看得多了,也就沒有什么購買的欲望了。偏生這時候天空下起了小雨,我的傘還在西柵游客中心的行李箱中,只得拐進傘店,買下一把。店中有許多精美的油紙傘,當然價格也很精美,考慮一下性價比,選了最實用的一把,撐起新雨傘再度漫步河邊,又是別有一番滋味了。雨中的烏鎮,更多幾分憂郁的氣質,雨水灑落屋檐河面,圈圈點點,河岸垂柳依依隨風擺蕩,所謂煙雨江南,大約如是。
時間總是不知不覺溜走,到了要離別的時刻,再看了一眼逢源雙橋,回味了一下劇中英和文的對話,快步離開了東柵?;氐轿鳀湃×诵欣睿阍陂T口等待去往烏鎮汽車站的公交車,一位氣質很好的阿姨向我問路,交談中得知咱倆目的地一致,都是蕭山機場,于是結伴而行。其實在烏鎮的這一天里,遇到很多跟我一樣獨自游玩的旅人,但是像阿姨的年紀,還獨自一人旅行的,還真是獨一份。出于好奇,詢問了她原因,阿姨說,我到了這個年紀了,不用工作,也不用操心孩子,唯一的樂趣就是四處走走看看,年輕的時候沒機會,老了趁還能走動,就得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頓時心生羨慕,希望我老了的時候,也能過上如此自由的生活。
兩次來烏鎮,都是因為正好在附近出差,行程匆忙,總歸是沒能任性暢游,漏掉許多有趣的地方。幾年前過來的時候,景區外雖然很多酒店,但是卻很少商鋪,這次過來,在外面看到一點點的招牌,多少有些恍惚,仿佛還沒有離開市區。還好景區內還是一如從前,記憶中的樣子,大多沒有變,希望一直保持它原來的樣子。
來過,便不曾離開。心的烏鎮,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