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偉(石船先生)
? ? 古往今來,紅塵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恐怕誰也沒能說得明白。有人身在名利場卻說看破了紅塵,還有的人陶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難道逃離樊籠就能擺脫紅塵的羈絆嗎?五柳先生也太樂觀了吧!
? ? 還有紅塵到底有多高,多深?幾千年來也如同懸案般的撲朔迷離。其實歷史上從沒有對紅塵的深度有過完整的測量,只是對它的高度有過幾次認真的勘查。后來經過有關方面的反復計算,似乎形成了一個令各方比較滿意的結果,并確定為教科書標準答案。好事者還把這個答案約定成一句俗語,稱之為萬丈紅塵。一萬丈,折算成現在的標準計量單位就是三萬米!正好是航天飛機的極限高度。再往上空氣就很稀薄了,不利于我們人類情感的重力生活。這樣看來紅塵的確很高,最接近星辰和月亮,也最接近我們這些癡男愛女的無邊想象。但是高度并不等于深度,就像是游弋在海洋上的冰山,你只能看到它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卻不知道隱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那部分。那么紅塵到底有多深呢?眾說紛紜,如今已然成了千古之問。
? ? 為了滿足我們求知欲的滿腔熱忱 ,無論怎樣,身處紅塵的我們都應該了解一下紅塵的一般屬性,然后再去考量它的深度,這樣或許能給年輕人留下一篇類似《紅塵指南》的基礎讀物。
? ? 紅塵是一個比較感性的存在,不僅可以遠觀近望,還可以直接通過觸摸來感知它深淺不一的溫度。關于紅塵,你應該伸展足夠想象的翅膀,盡情地聯系世界上所有可愛與不可愛的的事物,包括從古到今我們人類所開發出來的種種繁華和種種世相,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切啼笑皆非的故事。這其中就可能囊括各種神話、傳奇、話本、實錄、歌賦、詩文、雜劇寫就的所有題材。比如春播夏種的農桑往事,逐草而居的游牧悲歌;比如為了延續這個老邁的江山社稷而杜撰的專用祈禱文,以及那些隱藏在深宮密室里潛廢更替的驚天大戲。還有,如果滄海桑田已經淹沒了冷兵器的古戰場,你可以按圖索驥去游覽一次長城,憑吊那長長的幾乎全部是由白骨和鮮血砌筑的灰色城墻。如果無從想象我們的祖先們有多么地喜愛小康生活,那么就拿出一上午的時間來用來仔細凝視《清明上河圖》,或許能夠穿越到宋朝,和那些熙熙攘攘的行人一同走進市井浮生的煙火里。如果對鐘鳴鼎食之家的強大奢華實在沒有什么深刻印象,那么就多研讀幾遍《紅樓夢》好了,你會明白到底什么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 ? 總之,我們這個賴以生活的舞臺,稱之為大千世界也好,須禰世界也罷,都是由這樣千差萬別的普遍世俗疊加起來的紅塵映像。虛實皆有,真幻并存。可以說人間無處不紅塵,帝廷官禁是紅塵,煙花柳巷也是紅塵,甚至連出家人隱藏在高山深谷的清靜之地也都是紅塵之地。套用一句話,凡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是非非的紅塵世界。
? ? 正因為紅塵具有如此強大的完整性,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世俗生活聚合體,它還是一個單向度的時間存在。以東坡先生之豁達,尚不免在千里共嬋娟的明月之夜,嗟嘆"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這樣的萬般無奈。何況我們這些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凡夫俗子?在時間面前,肉體的我們太過渺小。在物欲面前,復雜的人性又過于卑微。以生命長度而言,我們的人生又過于短暫,甚至比不上一棵樹,又豈敢有天上人間之念?正是時間存在著如此巨大的不可逆,才使許多事物有始無終,無疾而終,甚至看不到它的結尾之處。因此單憑個人的有限生涯根本無法測算出紅塵的深度。莫問紅塵有多深,碧海青天夜夜新!莫問紅塵有多深,少男少女都是春閨夢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紅塵尺度,對于別處的紅塵世界我們可能不明就里,最好不要輕下斷言,也不要太過較真,糊涂一些有時會更好。可以這么說,每個人的生命維度有多深,紅塵就有多深。我們的精神關切有多深,紅塵就有多深!
? ? 紅塵還是一個容器,可大可小,大者能容下古往今來的天下興亡,江山畫屏,家國離愁,竟付東流。小者也能在每個人的靈犀之處找到一個安身所在,可能是一場芭蕉夜雨,也可能是一次酩酊小醉,甚至一枝依舊的海棠,都能觸動我們內心的纖微之處。所以這個紅塵琉璃真的很奇妙,既有大千世界,萬里江山,金戈鐵馬,悲歡興亡。也有北國紅豆,雙溪艋舟,秋雨葉落,寬街窄巷,甚至還有在寒夜里輕輕燃燼的一枝紅燭。
? ? 如此說來,紅塵既如老子所言大象無形的比喻,也有佛家納須禰于芥子的妙想,源于生活,高于想象,有真實還有虛擬,類似于古典戲劇的盛大演出,隨著場景的依次變化,各種不同的人生角色粉墨登場。但是,無論紅塵是一個多么的有情世界,有時也難免會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修羅道場。帝王雖然尊貴無比,萬人之上,生殺予奪全憑一人,但也會逼得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孩子說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這樣的悲絕之語。國破家亡之際,連一向剛愎自負崇禎皇帝也不得不舉起雪亮的天子劍,來刺殺他曾經千嬌百愛過的親生女兒,恨聲說道:“汝何故生我家!”至于那些世代為卿的簪纓巨族更是如此,在世事炎涼,宦海浮沉之中幾乎無法避免“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荒涼下場。還有那些在天旱地坼,兵荒馬亂流離失散的升斗小民更是如螻蟻般生存在千萬種的凄苦之下,他們的苦難簡直數不勝數,富人可以賣房賣地,百姓卻只能賣兒鬻女,同在一處紅塵卻有不一樣的紅塵之悲!所以不要以為紅塵總是一道熱鬧的場景,還有更多的苦難、凄涼、以及無奈。
? ? 然而即便如此,又有誰能看破這所謂的紅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歷史上發生那么多的文字獄,仍然還會有許多讀書人星夜進京趕考。學成文武藝,售于帝王家。饒是建立多么大的不世之功,即便是再造河山,也難免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那些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何況我們這些匹夫編戶之民!盡管我們知道這萬千的紅塵世界有情的是人心,無情的是利益,可是這樣的局面有誰能看得清,誰又能置身于外?千里封侯,燕然勒碑,金榜題名,笙歌錦帳,都是我們肉身不可抗拒的誘惑,源于人性最原始的沖動。同樣,貪圖富貴,功成不退,也是我們內心深處貪婪的本性使然。古往今來能做到范蠡大夫功成身退,泛舟湖上的磊落實在沒有幾人。當年的李斯丞相是何等的風光,官至一人之下,不也照樣被誣罪而腰斬于咸陽。臨刑之時他不得不對小兒子發出這樣的感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是啊,哪怕是平常的一個小小的愿望,在即將告別人世的生死關頭都立刻變得異常珍貴!
? ? 廟堂之上有紅塵,那么江湖之遠就沒有紅塵的波瀾嗎?有,當然有,而且廟堂以外的江湖紅塵更有人間的情懷。我們還是以宋人為例吧!歷數各朝各代,自先秦以降,最能代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性情的就數宋朝人了。漢唐讀書人的功名心太重,總渴望到邊塞上馬擊胡,建功立業。元明讀書人的地位太低,位列老九之數,簡直是斯文喪盡。清朝又盛行文字獄,讀書人只能研究古文字。這也許就是崖山之后無中華的緣故吧!
? ? 雖然宋朝一向優渥讀書人,但是也無法容納士人出于良知對朝政的批評。比如那位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先生就因抨擊時弊,幾度遭貶。第一次是因為批評當朝太后垂簾聽政,被貶到地方做通判;第二次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任諫官不到一年,又因批評仁宗皇帝的家事,而被貶到睦州。此后在升任國子監后,因批評當朝權相用人不當,再次被貶知饒州。即便屢次被貶,他仍敢于任事,以天下蒼生為念,帶領百姓挖渠筑堤、導水入海,消除水患,至今他修建的水利工程仍被稱為范公堤。而他這種先憂后樂的精神更是直接感染了他的后學蘇東坡先生。東坡大學士也是屢經遭貶,雖身處逆境也不忘關心民瘼,不僅在杭州整治水患,筑堤修壩,而且還以衰老之身在當時的蠻荒之地海南島設帳講學,傳授經典,從而結束了南荒僻壤沒有士人登科及第的歷史。 “滄海何嘗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誰說蠻荒之地不是紅塵?正是這些念茲在茲的赤子情懷才使華夏民族又多了一個文化載體一一宋詞,并由此誕生了一大批能歌善詠的詞人群體。有的無奈將寫成一萬字的平戎策,換取東家尋常的種樹書。有的奉旨填詞,忍把浮名,換了低酌淺唱的漫詞長調。還有那些出自清麗之手的小令,更使紅牙鐵板的曲調多了一些雋永的旋律。
? ? 然而人間好夢并不長久,此后南宋朝庭被鐵騎鐵甲的元軍一路追趕至南海荒島。覆卵之際,十數萬士人學子毅然一同與年少的皇帝蹈海赴死,算是沒有辜負趙氏皇家對讀書人的優待。從此中原和江南的讀書人便失去了士大夫的樂園,這顯然是一場紅塵深處的浩劫。
? ? 莫問紅塵有多深,其實紅塵真的很深。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你可知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有多么凄絕,天人永隔的殘酷又是多么的令人哀憐。哪怕是尋常的一個小小愿望也難以實現。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做為個體的人,誰能超越生和死的限制,更何況一個弱女子已經淪落到如此逼仄的人生角落。顯然我們人類情感的心靈刻度,已經無法超越那個冰涼的尺寸!
? ? 紅塵到底有多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個愚蠢之問。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別就是天人永別,一別從此就是兩個世界,只有春風里的桃花嫣然獨放,而故人不在,這是多么殘酷的燦爛,又是多么明亮的落寞!世間的反差如此之大,與巨大的虛無相比,我們這刻骨銘心的柔情又顯得多么單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誰能穿越時空之旅,再去輕輕撫摸當年那玉潤如春的朱顏,還有那一雙纖纖的紅酥手。智者如愚,逝者如斯,為什么我們人類在不能把握的事物面前不是束手無策,就是想入非非,還得借助一些可笑的癡情來糾纏徹底的無奈,無知否,愚鈍否?
? ? 莫問紅塵有多深,如果不問,又肯定有人會不依不饒。但是問多了,你又是癡人。三生石上舊精魂,賞風吟月莫要論。誰又能把這個傳奇故事還原成真實的人間傳奇,讓我們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前生今世,從此以后樂天知命,不復他想,這恐怕比登天還難。要知道昔日的長生殿早已不復舊觀,當年感天動地的誓言似乎也只能回蕩在拍案驚奇的繞梁回響之中,因為馬嵬坡一條輕柔的白綢,就能把看似十分堅固的山盟海誓輕輕地擊碎。還有梁祝那般華美凄涼的故事,雖然也感動了幾個世紀的中國人,但實話實說,這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蝴蝶穿花繞蕊的美麗幻象。我相信有過這樣的故事發生,也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但宗法制度之下的婚戀現實告訴我們這樣的故事結局從來都不是皆大歡喜的。我反倒希望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鄰家那對普通的柴米夫妻,他們從不問我紅塵有多深,一向過著安穩平常的日子。
? ? 若問紅塵有多深,還得問問那些看破紅塵的人。深山寺廟雖避遠,也在紅塵之地。青燈古卷雖高妙,那上面寫的文字也是我們紅塵人的思考結果。 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與眾生結緣,眷顧和度化他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同登彼岸,才是圓滿。這不僅是一種慈悲的情懷,而且也是神圣的使命。出家人若遠離紅塵,又怎能度化我們這些跌落在人間的凡夫俗子,蕓蕓眾生?
? ? 相傳佛在世的時候,曾帶領弟子們到了一個國家,然而那里的國王臣民都不供養他們,反倒是對后到來的摩訶目犍連尊者給予周到的供養。弟子們不明所以,便請教于佛。佛說這是因為在過去,我和他們并沒結下善緣,而目健連在往昔生中做樵夫的時候,曾遇到一群蜜蜂來螫他,他念了一句“南無佛”,并發愿將來得道,一定先度你們成佛,于是蜂子就不螫他了。而這窩蜂輪轉至今,便成了這個國家的國王臣民,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了比丘。所以目健連便受到了今日的禮遇,這都是夙世的因緣所成就的。
? ? 由此可見,往世與現世是相連接的,此岸與彼岸之間也都架設禮遇和怠慢的橋梁,需要因果的溝通和聯系。其實,我們和那些高僧大德是處在同一個不分彼此的紅塵世界。
? ? 所以,今后不必再擔心小和尚下山后到底會發生什么事,老和尚也不必糾結圓滿之前還有什么疏漏。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俗緣末了,萬里無云也不能清凈。
? ? 所以,莫問紅塵有多深,生有涯,而知無涯。知道多了,反倒增添更多的煩惱。既然已知菩提本無樹,何不在去除妄想執念的同時也擁抱一下美麗的夢幻泡影,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知道紅塵究竟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