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大家寫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整理的時候看得我喜上心頭,合不攏嘴。
周日我們迎來了2017年第一天。這個跨年日,我感受到以前從未有過的儀式感,強烈地想要跟過去一年做個告別,并以虔誠而且略帶激動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
這種心情的變化,在我看來是因為過去數月的修煉,讓我對生活的感受更為細膩,對時間之神更為敬仰,對情緒能更好地感知,對家人的愛更為珍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份記錄時間的家庭讀書日記。在新年前一個月,我們全家開始了這場盛大卻平凡的儀式。它非常簡單,要求我們每天讀書一小時,并開始記錄或寫作。它在我的心里無比隆重,因為它開啟了我們家庭溝通的新紀元。
因為讀書和寫作,我們的自我認知開始爬升并關注成長。
因為讀書和寫作,我們對彼此的了解逐漸結成更密集的網。
因為讀書和寫作,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更為細膩卻少了焦慮。
……
因為這場預演的成功,新的一年讓我更加期待,期待更多精彩的思維碰撞和心靈的交互。
媽咪 06:34
今天的內容和我的職業有關聯,對我不很長久的教書生涯有幫助,共享!
如何讓學生更愛學習
老師要注重學生的需求,關心學生的興趣并提供資源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做到靈活又容易接近時,學生會感受到這種‘自主支持’。‘自主支持’型老師給學生提供了選擇以及共同決策的機會。反之,‘管制’型老師會用與學習無關的激勵方式鼓舞孩子學習,比如獎勵和懲罰,他們不加解釋地做出所有決定,他們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者。實驗證明,得到‘自主支持’的學生學習積極,興趣濃,成績好,幾乎很少逃學,他們熱愛學習。而‘管制’型老師的學生則大相徑庭,他們逃學逃課,對學習沒興趣,成績差。鑒此,老師應該學會制造‘自主支持’的環境,保護學生內在的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爸比 07:06
直面困難
為什么有的人總是一直在忙,卻總是拿不出成績、做不出成效?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就是回避困難。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即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下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但實際上是好多人會下意識的回避困難,只完成了簡單的部分,相對困難的部分,干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如果我們不能有效的控制這種逃避傾向,任何事情都無法完成,更談不上高質量。在現實中,例如托福考試時只做閱讀和聽力,不練習口語和寫作;做項目計劃時只討論做什么卻從不提及怎么做,都是源于同一個原因:專做簡單的,回避困難。所以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面對任何事情即使枯燥無味,也應該認真去做,面對困難,運用有效的方法和正確的思維“掙扎著找一個出路”。
妹妹 11:11
當隱私不復存在
今天聽了羅胖的《致終將逝去的隱私》,再想想日常生活中總會接到的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深刻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已被大數據完全覆蓋,因為這個時代可以不斷采集數據,當那些碎片化數據被收集起來,每個人變成了透明人,每個人在干什么、想什么,大數據都能知道。說起來,其實大數據不僅是把人聯系起來,同時也可以把人看到的、使用的各種工具:比如家電、手表、鞋子等都聯系起來;對企業而言,大數據也提供了諸多便捷,比如信息共享給企業帶來了多維交叉的信息,使得企業能詳盡地了解顧客購買傾向,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同時也創造出了更多的新興市場,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但這也說明我們現代人沒有所謂隱私可言,幾乎你的所有信息都有可能攤放在任何一家企業的辦公桌上,更糟糕的是,你的信息會隨時被打包然后以很低的價格出售。這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所帶來的必然產物,個人的力量太渺小,很難撼動時代趨勢,所以在未來個人幾乎沒有什么隱私可言。我們能做的首先是接受這種狀態,不論是它帶來的便捷生活,還是隱私公開化。其次,國家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信息安全,增強信息管理力度,制定相應統一的法律法規。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定環境下的隱私會解體,個人不再需要隱私,退一步講也有可能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保護。
————— 2016-12-27 —————
爸比 06:30
關注步驟
讀了李老師這篇文章很受啟發,李老師提出的這 些關于做事的步驟、方法很適合青年人學習、工作,有很實用的可操作性。任何事情都有三個方面:內容、原因、方法。做任何事情都具備三個屬性:何事、何因、何法。當我們面臨某項工作任務的時候,最為關鍵的是方法,而不是內容和原因。因為內容與原因都已經基本確定,需要思考的就是用什么方法去達到目的。當然,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地細分、拆解任務,而且越具體越好,直到把每個小任務都具體到每一個人去完成,才對任務的完成具有保證。學習也是一樣,先要把學習內容進行規劃、分解,對每個細小內容都要有步驟、方法,然后規劃到每天的具體時間段,堅持去完成,才能有所收獲。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分解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缺失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實、踏實,也是必備的技能。
媽咪 06:31
讀書
1.讀書其實是種家教,家里有酒柜而無書柜,有麻將桌而無書桌的,長大了不看書。
2.不碰書,沒別的原因,就是懶,懶得讀,懶得思考。
3.好書必須隔一段時間重溫一下。這樣,你才會知道自己的進步,自己學會保持謙卑。
4.讀書很容易增長傲慢,其實這種傲慢是智力的標記。
5.讀書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狹隘。
For these reasons,everyone should enjoy reading and have the habit of reading.
妹妹 10:47
我為什么沒考好數學
今天看《編程小白的第一本python入門書》時,有段話這樣寫:“學習一門知識應先掌握所需的最少必要知識,然后把熱情和精力投入到真實演練中,而不是死磕半年的基礎知識,直到把所有興趣都耗竭了,什么像樣的東西也沒做出”,讓我想到自己的考研數學學習過程,雖說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可結果卻不盡人意,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回想這半年,一開始因為對高數、線代不了解,所以看課本、看各種輔導視頻,用眼花繚亂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也就是死磕基礎知識, 自認為只要看過就會懂,結果到九月份開始做題的時候兩眼一抹黑,因為沒有及時思考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對知識沒有一個提綱性的把握,所以遇到綜合性很強的考研題目就開始犯怵,同時做的題目越多,自信心越受打擊,以至于最后只要看見數學題,腦子就一片空白,只能不斷地告訴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總會有好的結果”。可其實這個時候我的學習方法已經出現了錯誤,笑來老師說過單純靠堅持來做一件事的時候說明它對你來說已經成為任務,已不是自己內心渴望去做。所以總結一下這半年的數學學習,由于沒能及時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獲取反饋,導致對數學失去興趣,只能機械地去重復學習這個動作,也沒及時停下來反思,發現問題并改正。我想在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及時反饋自己的行動結果,并做到根據結果去調整下一步的行動。
————— 2016-12-28 —————
爸比 07:22
并行提高效率
并行串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有好多工作要去完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效率。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老師運用物理學中“串聯并聯”的原理,提出了“并行串行”關系,就是把兩個串行的任務可以并行去完成。也就是盡量把兩個任務并行,即把一個非機械的任務和一個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去完成。例如,跑步的時候聽音樂;坐車聽英語等等。但并行完成兩個任務的時候,必須是對這兩個任務有清楚的了解,且能“主動并行”,被動并行的兩個任務只能是效率低下。當一個任務比較龐大時,就需要對其劃分成多個步驟或者多個子任務,對這些子任務之間的關系需要認真甄別,提出若干行動方案,最終找到最佳方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媽咪 07:25
父母關愛自己會讓孩子更好
父母不需要為了孩子奉獻自己的全部,父母的幸福是孩子幸福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父母幸福了,孩子就有長大的渴望,才能讓孩子放下想讓父母變得幸福的沉重負擔。而且,快樂的父母更能在情感上關注孩子。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可以多關注自己的需求。過你自己的生活,不要活在一味地照顧孩子的責任中。
Jingjing 07:33
爸爸給我們的這個方法很值得參考實踐。媽媽寫的理論非常對,我很認同。我一直以來所期望的,就是讓你們過的更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我們才會放心地把精力花在讓自己活的更好,要不然會有內疚感。而我以后對我孩子也會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付出,我不會刻意改變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先把自己過好,孩子也會自然幸福開心。
爸比 07:36
實質上你媽媽都的這篇我也讀了,重點都表達出來了,只是內容有些缺失。
Jingjing 07:39
你倆太棒了
爸比 07:40
中心議題就是,父母快樂的生活,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長。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不能多度代勞,讓孩子在快樂和自我中長大。
Jingjing 07:43
爸爸總結得對~你當時說的時候我也很認同。不過我對一個東西的理解是階段性的。在某幾天,可能因為看了別的書,觸動了相關思考,那當你們提出同樣的話題時,我就更有共鳴,正好自己恰好也有很多共同想法。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都在成長,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也是階段性的。
爸比 07:46
肯定的,很多理論只有和人的感知能共鳴,你才能認可這些東西。
Jingjing 07:49
是的~正面的例子就是我們每天一起學習,互相之間的理解程度和認同感就越來越強。另一個側面的例子就是,每個人都會下意識選擇自己能看進去的書,這樣的書多半是自己能認同作者的基本價值觀。
Jingjing 07:53
等書看多了以后,或許也可以試試另一種心態:即使自己暫時無法建立共鳴的書,也嘗試去讀,去理解。因為這些書代表了和我們不盡相同的另一批人的思考。讀這些書,等于把目光放在自己之外去看世界。他們是客觀存在的,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認為是在了解更完整、更真實的世界。
Jingjing 08:16
變弱點為強項
我發現,清晨朗誦會中引用的Steve Pavlina 的文章都寫得很好,對我啟發很大。昨天的一篇《Turning my weakness to strength》我一沖動想直接翻譯過來,結果太累了中間睡著了。但其中最讓我感動得內容大概還記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些技能,然而很多技能并非天生,往往是當初我們非常不熟練的領域,甚至是弱點。當我想起當初那個和弱點斗爭的自己,常常會很感動。我看到她即使面對恐懼、拖延、障礙、挫折,也不放棄,堅持學習。她當初所有的努力造就了今天的我。想到這些,讓我對過去的自己更加認同,也更珍惜時光的積累,不自覺想要同樣好好去培育未來的自己。我們今天的行為決定未來會有一個怎樣的自己,試想想,她會不會得到更強的技能以便更好地面對生活,不知不覺中就會動力滿滿。未來有一天,那時的我也許會想起今天在這里寫日記的我,想起每天的都盡可能努力的我。我希望她能感到自豪和欣賞,我希望她能感恩于我今天所有的付出,我希望她沒有忘記今天的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緊張和掙扎。這就是我對過去的自己的記憶,我希望將這種感恩和聯結傳遞下去,串起自己的一生。
媽咪 08:18
幾個單詞我認得哩,weak /strong weakness/strength
媽咪 08:49
『Treat time as friends』
這本書里沒有安慰,因為它不是寫給脆弱的人的,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斷需要安慰。Reality is cruel and life is hard.無論什么樣的時代,無論對哪一個層次的人,都是如此,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不能接受現實,一切成長都是虛妄。只有堅強的人才能接受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有可能運用心智做出理性的決定,進而才有可能做時間的朋友。
Jingjing 09:07
我也來做時間的朋友
妹妹 11:09
思維導圖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對一件事手足無措的情況,也有可能正在做一件事,會突然被另一件需要立刻處理的事情打亂思路,再回來時不得不從頭開始回憶之前的思路,導致消耗過多精力。這個時候會做思維導圖就顯得尤為重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工具,利用了人的天性中更容易注意到圖像這一點,條理性強,思維完整,同時相對于表格更靈活,可以任意添加內容;對于現有的一些app而言,更加便捷、一目了然。具體做法如下:先畫出中心,比如:要做的事情;其次畫出分支,列舉出具體的事情有什么,例如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學習編程、寫讀書筆記、走路3公里等等;最后細化每一件事情的具體操作步驟,細分到可以馬上執行的步驟,比如學習編程是完全自學還是借助其他力量?如果是自學,應該買哪本書,在哪買;怎么分配每天的時間?如果是看視頻課,有哪些途徑可以了解到市場上不同老師授課風格,具體買哪位老師的課程,每天哪個時間段用來學習,多久進行一次反饋?這個過程中可以將能同時完成的事情合并,也可以將地點相近的事情合并。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夸大思維導圖的作用,當然也不要太在意細節,畢竟思維導圖僅僅只是一種工具。總之,思維導圖絕對是整理思維、提高效率的必備法寶,快快實踐起來吧。
Jingjing 11:12
從心開始,發展不一樣的自己。
Jingjing 23:11
我以前就會找借口,刻意忽視別人比我牛的事實。比如,我同事編程很厲害,工作很專注。我似乎怎么也跟不上。有時候,我就自己騙自己,專注工作有什么了不起,其實這就是自欺欺人。我更應該做的是盡快補平差距。
Jingjing 23:19
換句話說,尊重別人在任何方面比你更出色的事實,認清差距,不斷努力,就能幫我避免糾結,不坐井觀天,只把注意力放在觀察自己,改進不足,不斷成長上。
————— 2016-12-29 —————
Jingjing 00:23
關于學習計劃,先澄清兩點認知:
1.在讀書這件事上沒有能力差異。美國人比中國人數學差就因為大部分人觀念里認為數學能力是天生的
2.我們都進步很明顯,有意識地主動思考,越來越認可學習的價值。愿意花時間學習只是因為我的建議嗎?不會,肯定是你們自己感覺到了學習鍛煉思考給生活帶來的美好。
需要注意的問題:1.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發揮主動性的地方就是,不斷嘗試,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組合,跟搭配食物是一樣的。選擇的原則就是喜歡!選好以后,每天保持有節奏,固定時長的學習。偏廢任何一個都不是最佳選擇。2.選好以后,就要足夠重視,每天都做。日積月累才會產生自內而外的變化,這一點毫無疑問。總結我的建議:愛學什么學什么,目標就是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
媽咪 03:06
心智的力量
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自己那個版本的世界將隨之改變,其中也包括時間的屬性。開啟自己的心智,讓自己能夠用最可能準確的方式思考、觀察、記錄、總結、分享和行動,那么自己的時間就會擁有不同的質量,進而整個生活都必然因此而煥然一新。人生的幸運在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至于正確的方式和正確的事情,需要用良好的心智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良好的心智從何而來?就是通過不斷地閱讀,積累經驗,反復思考而形成的思維思考模式。心智“上不封頂,下無保底”,每個人通過學習都會大幅度地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心智。
媽咪 07:04
晚上辦公室有活動,下午摁過指紋就看書學習,寫心得
Jingjing 07:10
你們習慣都養成的真好
Jingjing 07:16
看書都挺仔細的,仔細就是逐字逐句閱讀,盡量理解。
如果說有點改進建議的話,那就是主動閱讀。所謂的主動閱讀,不停留在看到什么就理解什么,而是加入主動思考:
1.全書的中心話題是什么,怎么組織結構?
2.每一章的主題是什么?每一節怎么支撐這個主題的。
3.每一段有哪些說的特別好的句子,畫出來。
4.看到某個觀點,聯想似乎之前也看到過類似的內容。
這些都是把知識點關聯、結構化的主動閱讀,花費精力更多,但收獲更大。不著急讀的多,不著急一下子學會,慢慢來。
爸比 07:33
記錄時間,和時間做朋友
感知時間人的一生總有幾個真正的朋友,也就是相互了解和認可的人。時間也一樣,要和時間做朋友就要去了解它,正確的運用時間。作者通過自己對“事件-時間日記”的實踐,說明自己對時間的感覺更精確,在估算工作量的時候,更容易確定“真正實現可行的目標”。相對準確的估算時間又使得目標基本上都可以完成。所以作者提出:只有想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使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就是與時間做朋友,才能真正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時間的神奇。注:“事件-時間日記”就是把每天自己所做的事件和對應的時間記錄下來,從而慢慢就能對時間有一定的感知,在計劃工作和完成任務時對時間就有更精確的把握,可以克服“焦慮”。感知時間的中心意思就是要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把握時間。
妹妹 10:12
踐行締造自我
以前每到過年,總會在心里默默許愿,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能夠做很多事情:讀100本書,工作有起色,更了解自己的穿衣風格、變得大方有氣質,等等。然而一年未過半,已全然忘記當初的愿望,只剩下一句感慨"啊,時間好快,轉眼半年時間沒了......"。現在想想,要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的第一天有一個突變是不太可能的,或許當初許愿只是為了讓自己在回想浪費掉的一年時間時能有個安慰,消除一下愧疚感,然后瞬間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該做的事情還是沒做,我終于明白這樣是沒有用的。唯一有用的是持續行動,不用計劃太多事情,只要確保能持續做好一件事情就行。這一件事情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去完成的,而且要比其他事情投入更多精力。然后就是和自己死磕,排除萬難和各種理由,每天必須做到。只要一直做下去,就會體會到持續行動帶來的一點一滴的改變。從而自己的自信心也會有很大提升。譬如17年我希望能更加了解自己,更多地輸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會堅持每天寫作。沒有人的未來是在計劃中實現的,一旦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就馬上行動;如果沒有想明白,那更應該立馬去做,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持續做下去,這樣再到一年結束的時候,就完全可以很自豪地對自己說“今年的愿望都實現啦”。
Jingjing 11:14
對的,寫作促進你的內在循環,相信它會逐漸幫我們發現并解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大家都有的,比如容易空虛,想要做一件事卻做不動,想要交流卻張不開嘴,不能坦誠接受全部的自己,等等。
Jingjing 11:19
生活其實特別特別美好,我只要不空虛的時候,就會特別容易感受到這種美好,感動得不得了。寫作會讓你的心越來越細膩,生活在“未來的你”的眼中會具有更豐富的層次和更美麗的紋理。對于“過去的你”,這幾乎是不可能體會到的。因為沒有正確地努力,沒有得到自我的反饋,我們永遠不知道錯過了什么,也不會覺得珍惜。
Jingjing 11:57
清清和爸爸都已經在往進取型人格轉變了,媽媽在這一點上開始得更早,所以她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大家讀書寫筆記或寫作習慣的養成。馬上新年了,我們都給新年開了一個好頭。新的一年,我們一定會更幸福,更熱愛生活,更喜歡自己~
Jingjing 12:28
征求你們的意見,你們什么時候做好準備了,我就什么時候把讀書筆記發到大院里去,并寫文鼓勵大家讀書。我們的目標是讓身邊的人都越來越好,讓他們因為我們而更幸福。
————— 2016-12-30 —————
爸比 07:05
記錄開銷
這里所說的開銷就是對你一天來時間的支出。具體做法就是認真回憶并記錄昨天做的事情和時間開銷。制訂預算如果我們養成了記錄時間的習慣,還要養成第二個好習慣:制訂時間預算。也就是每天把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再用時間去估算一下,看能不能完成,如果任務太多,無法全部完成,就要進行選擇。首先選擇重要的去完成,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有用的事情即使無趣,都應該努力去做。應該相信,養成任何一個很小的習慣都需要掙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掙扎過程,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終將變得其樂無窮。
媽咪 07:06
將樂觀傳遞給孩子
父母保持樂觀的心態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前面已經分享了一點內容,今天就這個話題再談點體會。如果父母沒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有過錯了,從而一直控制自己,不提過多的要求,且嘗試安撫父母,讓他們高興起來。那么如何才能不讓孩子因為父母的問題而心事重重,憂心忡忡呢?掩蓋是沒有用的,因為孩子能感覺得到。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坦誠地與孩子溝通,與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真相,孩子就會感到安心,最大程度地減輕孩子可能背負的重擔。
Jingjing 07:08
早上好,讀到你們寫的內容很開心。
————— 2016-12-31 —————
媽咪 08:51
如何面對問題兒童
現在,problem children很多,有沉迷網絡的,有離家出走的,有逃學的,有打架斗毆的,有自殺的,有自閉的……老師們給予家長的建議就是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無數次地聽到家長們抱怨“傾聽,傾聽,我很想這樣做,但她(他)們什么也不說。
那么如何傾聽才能讓孩子從困境中擺脫出來呢?
- 用身體傾聽,用孩子熟悉的一個動作,你就能觸及孩子的內心,更好地傾聽孩子的感受。試試看,拉著孩子的手,和孩子肩并肩的坐在沙發上,看著孩子,聽孩子說。
- 用心去傾聽。讓孩子的經歷在你的內心引起共鳴,并不是任由自己被孩子的情緒感染,黯然傷神,憤怒不已,驚恐不安……而是成為接納孩子情緒的容器,只要溫情,就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坦然自信地面對挫敗。
爸比 08:54
如何做計劃
計劃人常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同樣“我們不是計劃著去失敗,而是失敗的計劃”這樣格言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計劃”的重要性。但是,計劃成功的前提是,“目標現實可行”。有了既定的目標就可以倒推每個實施步驟,自然就形成了計劃。只有目標切實可行,計劃才能有效實施到底。計劃的失敗有這么幾種類型:一種是半途而廢;一種是目標不現實,即使堅持到底也不見得成功;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目標通過堅持最終可以實現,但時間跨度過大,即使一個人的一生也無法實現。有了目標和計劃,我們就要去行動,如果不開始行動,就根本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切實可行,只有在行動過程中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行動過程中,如果發現既定的目標是不現實、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廢”不僅不以為著失敗,反而意味著決策者的無比理智。
Jingjing 08:59
閱讀心得:可以用目標、計劃和行動之間互相檢驗合理性,經常在它們之間切換反思,幫我們實現合理的目標,有效的計劃,有始有終的行動
Jingjing 09:27
新的一年,小目標之一,爸爸媽媽可以用更多的原創文字發朋友圈。轉發也少發信息量少的文章。多發給別人鼓勵或者方法或者信息的文章。判斷轉發有沒有價值的唯一原則,看到你的內容的人會不會發生什么改變?改變包括:對事物的認知,了解到新的方法,得到娛樂,得到新的消息…
妹妹 10:53
“平均人”
“平均人”思想起源于19世紀中葉歐洲工業化大生產,隨著技術與經濟的進步,一時之間各種數據暴增,為了對國家情況有個了解,科學家凱特萊首次將理工科的“平均值”應用到了社會問題的研究。平均人是指符合統計得出的平均數值的人。平均人是最完美的人。而且從那時起,一直到今天,人們沿用了“平均值 ”,用一群人的平均值來代表一個人,說明什么叫“正常”,有時甚至會作為公共政策的依據,而用偏離平均值的距離來給人進行排序。例如現在的教育制度利用學習成績把每個學生排名、貼標簽,作為一個小孩的想象力、溝通能力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對于“平均人”是個什么狀態;Google作為世界上品牌價值第一的跨國公司,曾經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也只考察一個人的畢業院校、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當然這種情況在目前國內各企業也屢見不鮮,而除此之外與人合作的能力、完成項目的能力都不在關注范圍之內。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線,這才是“正常”。不要隨意給別人貼標簽,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了解另一個人,內向、外向與其說是一種性格,倒不如說是一種與情景相關的習慣,例如一個人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得非常善良,卻在另一些情境下非常無情。如果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表現,沒有比讓他著手去做更好的辦法。
————— 2017-01-01 —————
媽咪 07:29
再談問題兒童
Parents' present dilemma家長們經常不知道該拿孩子怎么辦,孩子們不分時間地點,常常做出讓家長們頭痛甚至討厭的事情來。在游樂園里,疲憊而又亢奮的孩子尖叫著“還要”“再來”,煩躁的家長生氣地說著“不能”“回家”,最終以媽媽拖著掙扎反抗的孩子硬性回家而收場。在餐廳里,孩子的行為也常常讓父母抓狂,椅子上上上下下,桌子周圍跑來跑去,追著趕著哄著吃飯。類似的公眾場合,父母往往疲憊不堪,束手無策。而在家里,很多孩子也不配合家長的管束,不愿意干家務,大聲嚷嚷,不管不顧,不守規則,沒有禮貌,一再和家長對抗,家長也難以應對。不聽話的孩子讓家長們不知如何是好。學校里,許多孩子不愿意承擔學習任務,,不做作業,老師要求父母監督孩子的作業,而家長們除了命令,懲罰,責備,打屁股而外別無它法。所以“problem children”越來越多,且年齡越來越小,對此又有誰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呢?(be continued)
爸比 08:07
怎樣定計劃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的能力昨天學習了計劃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干任何事情都應該根據目標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磨刀不誤砍材功”。但是怎樣制訂的計劃有實際操作性呢!一般從短期計劃開始練習去做,不斷總結經驗,慢慢把計劃期限延長。例如,從一周的短期計劃開始,逐步到制訂一年的長期計劃。一般來說,期限越短、內容越清晰,目標就越容易實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對要做的事情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去做,才能得以實現。由此可知:做長期計劃顯然是正確并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個人都有制訂長期計劃的能力,這就需要去努力、去實踐,需要先從短期計劃開始,逐步達到制訂長期計劃的能力。
Jingjing 08:11
媽媽寫的問題兒童,明天能學到方法;爸爸寫的從短期計劃入手開始學習制定計劃
Jingjing 08:12
我們要不要實踐一下,大家都有什么短期目標啊
爸比 08:19
行動比計劃更重要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如果想做事,當然要行動,行動是改變自己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計劃無論簡單還是復雜,缺乏行動的計劃沒有任何意義。永遠記住:馬上行動和堅持是實現計劃最重要的。
Jingjing 08:21
我最近一直在為執行力和效率的事情做自我反思。
Jingjing 08:21
我最大的問題是不夠專心。
Jingjing 08:23
我面前的目標是寫完兩篇論文,可以一大一小。
爸比 08:26
心靜不下來,想的事太多了。
Jingjing 08:28
爸爸你的目標是什么
爸比 08:29
我看完以后,計劃制訂一個短期目標
Jingjing 09:03
反思是一件很難的事,主要是意識到要反思很不容易
Jingjing 09:17
未來一年的每一天,我祝愿我們能保持分享自己的學習生活收獲和成果。這讓我們天涯共此時。互相真誠地討論和溝通,對彼此保持關注。并努力自我反思,通過成長帶給家人新的鼓勵。
妹妹 10:49
和家人溝通的意義
今天跟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聊起他的近況,結果迎來他的滿腹牢騷,聽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年關將至,家里逼迫他去相親。相親對象的年齡呢,從18-30歲不等,人都很物質,只關心他到底有沒有錢。這種不斷地相親耗費了他很大的精力和財力,結果最后還得不到家人的認同,所以他心情很低落。于是我就問他,那你把這些情況跟家里人說過嗎,他直愣愣地搖著頭,說想等到過年回到家了再跟家里人聊。我接著又問他,那你回家之前這段時間怎么辦,是不是還得相親呢?好一會兒他都默不作聲。我說既然家里安排的相親讓你這么不開心,你為什么不及時把情況告訴他們呢,這樣他們就不會再給你安排了呀或者至少會提前幫你把把關,覺得差不多了再讓你們見面,這樣你的心情也會變好,家里人也不用再做這些無用功吶。說到這兒,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在處理跟家人的關系時,其實采取的也是鴕鳥政策,自以為只要假裝看不見事情就會自動消失,實在沒辦法逃避的時候,就開始蠻不講理,擺出一副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我都要這樣去做的架勢。長此以往,家人覺得我就只是一個任性、不切實際的孩子,而在我看來,家人永遠不會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替我做決策,安排我的人生。然后我們無限次地重復著這種惡性循環。其實,想要改變很簡單,我只要學會遇到問題不再逃避,嘗試著跟家人正面溝通,說出自己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礎大家一起來選擇一個更優的辦法,多做幾次就會好。這樣不但會讓我的選擇越來越優質,也會很好地改善與家人的關系。
Jingjing 13:16
你們可能會苦惱于一個問題:每天和我一起學習,生活不如以前隨性了,好像被一個大罩子罩住了。有時候覺得有趣,有時候也覺得束縛。嗯,確實,這就是學習和追求精神世界所要付出的代價,而且會隨著你們越來越熱愛學習,這種沖突愈發明顯。這個問題簡單說其實是無解的。它是取決于時間的有限性和信仰的傾向性。每個人就這么多時間,如果堅持做一件事,別的事肯定要減少投入。每個人信仰了一種生活方式,那么他的一切行為都會逐漸往這一個方向靠攏。學習就是一種信仰,它是最促進人的新陳代謝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還會相信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讀得不夠投入和優秀。對于體驗過工作的我來說,如果能讓我沒有生活壓力地放下一切去讀書,我隨時愿意。而讀進去書的人,自然而然會有更大的影響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活共舞的能力。這一趨勢在未來會越來越來明顯。
Jingjing 13:27
爸爸媽媽可能會擔心另一個問題,我把有限的時間里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關注一家人的學習上。嗯,我理解你們的好意。這件事和選擇讀書一樣,同樣是一種對自我時間支配的選擇。選擇的原則是我覺得什么最重要,也就是我的價值觀。我所看中的是為未來做準備。和家人的相處是我們未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如果有互相之間的不理解,那解決各種誤會和矛盾會透支我們的生活和好心情。但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保持溝通,未來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更容易。溝通的必要性在于人都會隨著時間變化,可能變得更好或不好,更快或更慢。溝通的意義就在于讓大家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共同成長。所以,這部分溝通是每個人都有必要投入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