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摔跤吧!爸爸》這部印度電影票房已經破八億了,總票房很有希望超過10億元大關。不斷發酵的口碑與票房讓人不禁一窺究竟,像我這么喜愛看電影的人怎能錯過呢?一看之下,果然不同凡響,有笑有淚,比之前也很火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其中一些情節讓我這個家有女兒的爸爸特別有感悟。
剛開始的時候,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希望生個兒子繼承他未遂的摔跤事業,不料第一胎是女的。這時候村里人開始出謀劃策了,教他第二胎怎么才能生出一個男孩。例如:一個婦女建議他妻子用黑白芝麻的種子裹在玉米葉子里,在日出的時候,用左手把這些東西喂牛吃,絕對能生男孩;一個老頭要他確保只在星期天這天進行房事,這樣就能生男孩。等到他第二胎還是女兒的時候,老頭狂笑地說:“我都叫他星期天才進行房事,你看他忍不住,這能怪誰!”
看到這里忍俊不禁,但細想一下,這些場景和我們何其相似。我一個親戚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還想要一個男孩。于是他那生了兩個男孩的阿姨給他出謀劃策:“要用沒閹過的公雞煮來吃,這樣就能生男孩。”類似的例子很多,你也肯定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偏方,聽起來雖然滑稽,但很可能你也會抱著信信也無妨的態度。
我妻子懷孕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都拿自己的經驗來診斷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比如有人說她肚子總是在左邊胎動,肯定是男孩;有人說她肚臍上的有一條顏色很深的黑線,一定是男孩。妻子也信心滿滿,因為肚子里的孩子好動的很,不是男孩焉能如此。結果一生出來,意料之外,是個女孩。
2
我們這一代,沒有多少人承認自己重男輕女,但實際上所作所為還是傾向于重男輕女。比如我的妻子,她總說是男是女不重要,健康快樂就好。但實際上她還是盼望著生一個男孩,因為第一胎生了一個男孩,她就沒有壓力了,第二胎生或者不生,是男或者是女,都不大重要了。但第一胎是女的,她就感到壓力了,因為第二胎又是女的怎么辦呢?不管你承不承認,父母輩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影響到年輕一代。
人們普遍有這樣的觀念,女兒是嫁出去的人,利益和婆家結合得更緊密,兒子是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利益和自己息息相關。這就無形中導致人們重男輕女,一個家庭至少要有一個兒子,女兒可有可無。于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你依然可以看到有人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就為了要一個男孩;或者你可以看到生了女孩的家庭,一直不斷在生,直到生了男孩為止。
如果一個家庭很富裕,生多生少完全沒問題。但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甚至貧困,這樣生多生少、生男生女就很有問題了。因為資源有限,一般的家庭都是把資源傾斜到男孩身上,女孩注定是吃虧的。于是女孩受到的教育偏低,女孩要干更多的家務活,最嚴重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女孩會養成一種女不如男的思想。女孩長大以后,無論賺錢能力還是自立能力都大不如男人,于是找一個好老公、有錢的男人就是他們的終身依托了。
3
《摔跤吧》里面的爸爸要把女兒訓練成摔跤手,不少人說他殘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女兒身上。看起來似乎確實如此,女人本不喜歡摔跤,加上摔跤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對女人更是一種殘忍的運動。
不過想想,有多少人真的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呢?那些在富士康之類的工廠每天站立十多個鐘的女工們,又何嘗真正有自己的選擇呢,不是在這家廠就是那家廠而已。還有那些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民工、建筑工,真有更好的選擇,會干這么辛苦的活么?
其實一切都是錢的問題,有了錢才能干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有更自由的選擇權。我可能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摔跤,但我還是會教我的女兒像男人那樣去拼搏、去戰斗,因為只有掌握了經濟主動權,才有機會掌握自己的命運。靠山山會倒,靠男人男人也會跑,只有靠自己才靠譜,雖然這條路注定會比男人走得更艱辛。
當然我還有個期望,期望未來的社會更加平等,女人將更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