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國人有三個夢想:明君夢,清官夢,俠客夢。這三個夢想,都與他們自身的安居樂業有關,而又與他們的自身奮斗毫無半點關聯。將自身安居樂業的希望寄托與他人身上,或許,這便是所謂的“惰性”吧。
現代的國人似乎也有三個夢想:期望著有著一個好政府,一個好前程,一個賞識自己的伯樂。簡而言之,便是“政府夢”,“前程夢”以及“伯樂夢”。這似乎與古人殊途同歸,自身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小的可憐,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美好生意。可惜的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世上罕有,而這三個夢想,脫離了自身的努力而能實現,亦是舉世罕有。
惰性,似乎是國人古往今來一個相當普遍的根性。如今,每個人都懷揣著各自美好的愿景和美好的夢想步入社會之中。但能夠將愿景和夢想付諸于實際的人,寥寥無幾。小說,有些時候往往能夠反應一個時代的潮流。以前流行的武俠小說,動輒就是修煉武功閉關幾個月,甚至連閉關幾年的也不稀奇。更是少不了主角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磨難這類套路。迎難,而發奮向上,是我印象當中的上世代。而如今,套路變了。各路作者恨不得把各種金手指全部安在主角身上,幾乎開頭便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何當今各類爽文層出不窮,是因為現在的人們喜歡看這些,將自己代入書中,感受那不曾感受到的平步青云,隨心所欲。
每當一個人靠著奮斗踏上了自己的光輝前程后,少不了的,除了鮮花和掌聲,還有那些羨慕嫉妒恨的目光和言語。那些言語,往往來自于做著“伯樂夢”的人眼中。他們渴望著伯樂,渴望著有人能夠“雪中送炭”,將他們帶離“苦海”,直接成為所謂的上層人士。但現實總是那么的公正,公正到無情。大部分人,并不是千里馬,并沒有值得他人“雪中送炭”的資本。中國這么大,最不缺的,便是人。除去那些少的可憐的天才愚夫,剩下的人,天資都差不多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之上,每個人,都可以被另一個人所替代。在這種背景之下,所謂“伯樂夢”,往往只能夠成為一個夢。
想起一句話:“想要證明自己是金子,首先得證明你會發光。”你如果想被伯樂發現,那么首先,你得成為一匹千里馬。沒有任何人規定,千里馬必須得是天生的。“勤能補拙”,假若放下那些用于抱怨生活不公的瑣碎時光,將之用于盡善盡美的完成自己的本質,用于提升自己,那么隨著時間的積累,你便會成為一匹千里馬,在他人還在抱怨的時候,悄然的踏上一條康莊大道。
生活本就是逆水行舟,想要逆流而上,便要劃動船槳。但在這之前,每一個人,都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假若將人比作一棵樹,惰性便是一條不斷掠奪自身養分的根。將之斬去,便會不可避免的感到痛楚。但若不經歷這陣痛楚,終有一日,樹木會被這條根所榨干所有的養分,這正如同不經歷過風雨,便不會欣賞到雨后的彩虹一般。但可悲可嘆的是,大部分人,承受不住那難以忍受的疼痛,放棄了切割,使得惰性死灰復燃。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數不盡的人生,就這么平凡的落幕,而那些承受了鉆心疼痛的人,往往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它存在的那個時代,留下了屬于自己的一筆。
愿你們可以承受斬去劣根的痛楚,從而劃動奮斗的船槳,逆這生活的浪潮,闖出一片屬于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