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星閃耀時》是茨威格描繪的人類特定歷史時期十四位締造歷史的風云人物在他們人生關鍵時期的特寫。也正是這關鍵時期,最體現一個人的智慧、胸懷或才情。
作者把這些最終的成功者或失敗者展現在我們面前,滿懷敬意。個中滋味卻是交給了讀者自己品味。
有意思的是文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文學家將濃濃的情感融入其中。在這里,歷史變成了壯麗詩篇,歷史人物化身成激昂的樂譜。
雖然書中每個歷史人物都頗具特色,有幾位卻是我比較有感覺,甚至很喜歡的。我先把其中一位的特寫嘗試言簡意賅地涂鴉一下,也許你正好讀到了。或喜歡,或警醒,但愿對我有益的也使你心悅。
我要涂抹的一位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從地獄中回來的亨德爾
亨德爾少年時期聽從父親安排,進入哈雷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可是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放棄學習法律,專攻管風琴演奏。
他成為巴洛克風格三大作曲家之一。巴洛克風格是當時歐洲整體藝術風格,崇尚豪華和氣派,尤其注重強烈的情感表現,氣氛熱烈緊張,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效果。
亨德爾頗具才情,卻脾氣暴躁,對歌唱者要求非常嚴厲。為疲勞和瑣事煩擾,某一天亨德爾突然在臥室中風癱瘓,醫生斷定他再也不能彈奏。
為使他身體盡可能好轉一些,醫生建議他泡熱水,并要求每天最多不超過三小時,因為時間太久會損傷心臟。他不想成為殘疾,他離不開歌唱藝術。最后不聽勸誡,讓自己每天在熱水中泡達九個小時。這個冒險帶來的好處竟是經過幾周的時間,出現了奇跡,他手臂能動,腿能走路了,癱瘓被治好。
“我從地獄中回來了。”這是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在治愈后挺著寬闊的胸膛,伸出有力的雙臂,自豪地對醫生說的第一句話。
對抗了疾病的同時,也對抗住了曾經的抑郁。他精神大振,迅速投入新的創作中,又進入了一段創作豐收期。
好景不長,宮廷貴族陷入頹廢,亨德爾也因缺少演出欠下債務,被債主追上門。這時的他失去了創作源泉,有些江郎才盡。
恰在此時,他收到一位貧困詩人的信,請他為他的詩譜曲。詩人在信中寫道:寄來新詩,希望音樂之神能海涵作品的拙劣,為其插上音樂的金翅膀,穿越不朽的穹蒼。(詩人真會說呀,你覺得呢?)
也正是這首歌詞震撼了亨德爾,把他從瀕死中拉了回來。其實,歌詞的第一句就尤其讓他戰栗。
“你必得安慰!”這就是唱詞開頭。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這句話也讓我震撼。倘若一個人正處于艱難困苦時期,或瀕死階段,他聽到這么有力的一句,這將是多么鼓舞人心!
實際上歌詞全篇都是這樣的格調,濃烈的巴洛克風格。這位作曲家被一首歌詞喚回了生命的力量和創作源泉。他又開始夜以繼日、不眠不休、不飲不食地譜曲,終于完成了這支著名的《彌賽亞》。歌曲公演空前成功。
他卻將所有的酬勞都用來作為公益善款,給病人和犯人。他說:“這部作品我分文不收。我沒想過要靠它換一分錢,我也從不虧欠他人。這部作品應該永遠屬于病人和犯人。因為我曾是病人,是這部作品讓我重獲新生;我曾身陷囹圄,是這部作品挽救了我。”
自此以后,他整個人都懷有一種感恩的心,變得謙遜平和。他的一生都被《彌賽亞》鼓舞著,即使后來雙目失明仍然不輟創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亨德爾身上展現了不屈的力量。人在艱難險阻面前,完全可以突破極限,創造奇跡。而當意志不在時,真正的創作靈感也會喪失。創作只因人的意志才產生絢麗不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