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指公權力,權利是我們享受的自由”、“法律關系就是人際關系”、“專業的判斷不在法律判定范圍內”......劉文靜老師的課,幫我厘清頭腦中模糊的法律概念,幫我搭建法律和已有知識的聯系,讓我重新審視法律對自己、對高校工作的作用,更重要的,讓我體會到學習樂趣并漸漸喜歡上“冷冰冰”的法律。在為期一天的課堂里,我收獲頗豐,以下分四點談學習心得:
培養法律思維,提高維權意識。老師在課堂上舉的例子——田永起訴中國科技大學,讓我印象深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從小培養了“熱愛集體,敬畏權威”的意識,“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時,要放棄個人利益,以成全集體利益”,“要自尊自愛”......這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想。關鍵在于,首先這些熱血的話很模糊,它并沒有指出什么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該舍己為集體。教科書慣用的方法是:教導一些利于團結的結論后,再加上幾個雷鋒先進事例作佐證;其次,不具體的表述又與其他教誨發生矛盾,比如“我們要自尊自愛”,這句話傳達了“人要愛自己”的理念,那么積極進取,爭取有利于自我發展的條件便可以作為注腳。于是,這一路走來,我們都是懵懵懂懂,頭腦中的概念是模糊的,由概念指導的行動——不關心自己利益、忍氣吞聲、不敢維權,特別是遇到權威時更是畏畏縮縮的行為就不奇怪了。在田永起訴案中,弱小群體——學生,竟然可以通過拿起法律武器,戰勝龐大的體制——中國科技大學,這很振奮人心。由此啟發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抱怨不懦弱,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爭取利益。
拓寬搜索法律知識途徑。信息爆炸時代,人人都可以當自媒體,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信息源頭、高質量文章的尋找成本很高。劉老師在課堂分享北大法律信息網、中國人民政府官網等網站,拓寬我搜尋高質量法律文件的渠道;通過標注法律文件的方式帶我們閱讀,提供閱讀法律文件的方法,幫助我養成好的閱讀習慣,能抓住條文重點,避免低效率閱讀。在課后與老師探討交流中,還獲得推薦兩本通俗法律雜文《木腿正義》、《西窗冷雨》。此外,我還關注了北大法律信息網的公眾號。
法律的溫度。就像老師課上講的,婚姻法的出臺使愛情的羅曼蒂克大打折扣。在我印象中,法律是冷冰冰的,主要原因有三點:1.條文很“冷漠”,不像小說、散文那充滿愛恨情仇和人性關懷;2.法律總是跟負面事件相聯系,比如遺產爭奪戰、離婚財產分割等,這和它作為維權手段不無關系;3.熒屏報紙上對無良律師的報道,他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顛倒是非黑白。因此,當老師說:“法律關系就是人際關系”時,我特別感動,因為嗅到法律的人文關懷。至此,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東西,因為它通過約束人性的弱點協調人際關系,進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它保障了我們的權利,這就是保駕護航的溫度。
邏輯辯證與文字精簡。老師的課堂充滿思辨味道,特別是那段與雙學位學生斗智的經歷,讓我看到法學對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難怪培根會在《論讀書》中說“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此外,法律條文極度精簡且無歧義的特征,可倒逼思考,幫助我們用最精簡的方式傳達更準確的意義,讓我們從自嗨性話語轉向高質量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