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的傅氏大家族

5月6日李笑來老師在上海線下課上說,達到“財富自由”不是終點,下一步,他要研究的是“家族傳承”。
上個月在朋友圈看到堂哥分享的公眾號“傅氏大家族”,讓我對歷史上的傅家了解更多……

1979年的一天,河北省靈壽縣北關村的村民傅紅文,來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捐出了祖上所著《明書》一套。
《明書》是清初太子少保傅維麟所著,因清朝廷禁止民間修史,《明書》只是在順治年間刊印了有限的幾套,對于國家來說無異于無價之寶。

傅紅文把《明書》這樣的無價之寶捐給國家,還是因為傅氏家族的家風。


河北省靈壽縣北關村傅氏家族源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的錦衣衛指揮使,之后傅氏子弟多有在朝為官。傅家是不折不扣的名門望族,明清兩朝人才輩出,曾出現過“父子雙尚書”的盛況。就連以苛刻聞名的崇禎皇帝對傅家也青眼有加。他封賜傅家“三世如其官”,表彰他們為“三世中樞”,并敕建石牌樓以示恩榮。而傅家能有如此輝煌,離不開家風的熏陶。

傅氏家族講究忠厚為人,耕讀傳家:耕,就是從事農業生產,養家糊口,安身立命,物質基礎;讀,是讀書,明詩書,懂禮儀,修身養性,精神追求;耕與讀的相輔相承,即學做人,又學謀生,這是古人經典的家教智慧,也是傅氏家族的家教之一。

優良的家風,也讓傅家走出的數十位官吏個個清似水明如鏡,無一人貪污,美名傳遍全國。

而傅氏先祖留給后世的沒有金銀珠寶、良田萬頃,只有一個皇帝敕建的石牌坊和無數封表彰功績的圣旨。

三千多年來,傅氏家族始終遵循始祖傅說的精神思想,以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逐漸鑄就了歷代相承的六大主要傅氏家風:

一、清直一節,品敦金玉
二、清正廉潔,勤政愛民
三、耕讀傳家,勵志砥才
四、奮發圖強,百折不撓
五、勤勞儉樸,樂善好施
六、尊祖敬宗,和親睦族

每一個家風都源于一個動人的故事,從古至今,忠厚之心,生生不息。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僅是河北省靈壽縣傅氏,還有山東聊城傅氏、山東福山縣傅氏、福建南安市傅氏、上海浦東傅氏……

尤其是江西傅氏,元末明初,因戰禍頻繁,鄂、湘、川、渝地區人口驟減,江西傅氏也隨之開始第一次向湖廣和巴蜀地區強制性遷移。之后又有數次遷移,做官和經商者,往全國各地的都有由于其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優越,后裔繁衍很快,如四川宜賓大塔傅氏等。

下面附上一段入川傅氏給江西傅氏的回信,蜀道難行,來回耗時幾近一年:

蜀山雖奇,終不若九嶷之盤曲;錦水即秀,亦難勝三湘之濚洄。他鄉故國之思,未嘗不時懸于夢寐也。我傅氏自嘉慶己巳年達璥兄送譜來川,迄今幾二十載。云山頓隔莫修尺素之書,桑梓云遙未奉辨香之敬。是西南異居幾同牛其風也。幸而 達材賢兄念一脈之宗親,通萬里之情愫爰命。

松青寄書到蜀,越本年正月初四日,始抵漢州住宅,又分送以蘭竹、香筍,意至厚也,情至濃也,悃悃欵欵藹藹。如之所謂千里分甘園蔬,直逾至味,百年修意家書,直抵萬金。因謝其厚惠,覽其姿心,叩其鄉曲,始知父老子弟共奮風云,家敦五典三憤之訓,人譜陽春白雪之詞,將來人文蔚起,洵有增于家乘之光也,且達明兄與夢霖等將登仕籍,事業經綸,又安知不繼金玉之品而紹霖雨之望也哉!

……嗟乎!一本之親,不能聚首,九族之地何日同游,望洞庭兮,心戚戚!思岣嶁兮,淚涔涔!人孰無情,誰能遣此,而吾因之有感矣!

我們村的先祖是清乾隆年間由山東過來的,至我已是第十一世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