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一本有些壓抑的書。就算我在日頭下翻閱這本書,我都能感覺到主人公在他的時代和生活里經受的寒冽。
《剩下的都屬于你》講述80年代一個“落魄”男人和另一個落魄朋友一起流浪的故事,他不是身體在地理上流浪,就是內心在人群中流浪。他的心總想在的江湖找支點,但總不到。
他沒什么朋友,書里也沒有提及任何他的親人,他沒有正經或體面的職業,他很窮,窮的不敢伸手掏口袋而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正是如此,主人公才可以在金字塔底層將一切盡收眼底,飽經生活和人性磨礪。
誰說站的高,望的遠,分明是,得先站的低,看的真。
我幾乎相信書中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實經歷。那么細膩的情節,情節背后掖藏著的人性有時是那么的齷蹉卻好像又真實無疑,時代主流思想有時是那么扭曲卻好像順理成章,消極的事物總以其分布的面積和比例來顯其得邏輯是否正統。
2.
主人公一直強調他的一個想法,剩下的不多,那剩下不多的才屬于你。這好像是一個生活失敗者憤世嫉俗的自白,他不滿先天資源分配,也不滿后天體制再分配。我時??梢愿杏X到當時作者內心,時常想與自己操家伙干起來,或者想操家伙與世界干起來。在這個他擁有的極其少的世界里,他覺得自己是一具行走的“風干肉”。
但他又覺得自己無所羨慕無所企盼無所求,他覺得自己是一只不想變成人的豬。這是對作為“豬”的深感滿足(可分明是不滿足),還是對為“人”的不再期待?是作為一只“豬”可以很簡單,還是修煉成為“人”的程序太復雜?
但實際上他才不是一只不想變成人的豬,他是一個披著豬皮的人。
“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他媽的大騙子,我臉上和心里那種巨大的不協調,只有我自己知道。心里什么都知道而臉上什么都不知道,要達到這種爐火純青的造詣,你可知我經過了多少年人生凄風苦雨的磨煉呀。”
如果可以,我也想裝成臉上什么都不知道心里卻什么都不知道,但事實是,我和很多人一樣,臉上什么都知道,心里卻什么都不知道。
但不論是哪種,這兩種偽裝,都是自己與外界打架打輸了后,生出來的孩子。
3.
在書的結尾,主人公的朋友西庸死了,那個陪著主人公一起流浪中國南北流浪歐洲的西庸死了,我對此難過,為什么西庸會死?
在他死之前,他認真而又倔強的努力掙錢,認真又無言虔誠的愛慕一個美好的姑娘,他那風餐露宿的心暗自為她和他的未來做了安定的規劃,規劃他們幸福的未來??蛇@卻給他帶去了死亡。這個結局讓我覺得很低沉。
我以為,每一分真摯都應該得到回應,每一分努力也應該得到回饋。西庸的生活態度比主人公要明確要堅定,為什么他會死了呢?他認真的想給生活一顆糖,生活卻給了他致命的一拳掌。
所以當主人公聲嘶力竭的抱著西庸的逐漸冰冷的身體時,我覺得莫名的害怕,人若活的很帶勁兒的時候,這么莫名其妙不打招呼的死了,這整個人生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4.
我對絕大多數的人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是持著相對悲觀的態度,和《剩下的都屬于你》主人公一樣。一路走來,人性的弱點,我不是在這兒見過了,就是在那里見過了,不美好堆積出來的才是人間。
“你所能得到的不過是你費勁巴力地找來的病態的友情、矯情,或許還有點兒同情,在那里人人都像債主,人人又都好像負債累累,因對方而異罷了,在那臭烘烘的地鐵車站里,人們爭先恐后地擠來擠去?!?br>
但,我不是對人情的本質悲觀。
就像一群人在舞池里跳舞,絕大多數人跳的并不好,他們用夸張的表情配上不協調的身軀張牙舞爪著,以為自己表現出了優美和高雅,實際是群魔亂舞。可大部分人跳的不好是種狀態表象,而不是跳舞這項活動的本質。
絕大多數狀態只是現象,我只是對現象悲觀,我對本質卻充滿著希冀和盼望。我珍惜所有亂成一團麻里面的簡單,我尋找所以彎彎繞繞里的坦率。
在所有社會關系里 ,我依舊渴望并相信絕大多數范圍以外的情誼。簡單明了的朋友,真摯坦率的戀人,不離不棄的親人,
平常所見只是存在狀態,不是本質,本質一般只被稀有開發。就是這么點稀有,足以支撐我們不遺余力的去尋找,尋找到最終本質答案。就像《剩下的都屬于你》主人公一樣,他盡管知道他擁有的少,但憑著這么點少,他也總是在想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