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緣起何時,竟然愛上了喝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學茶品茶之路。
還記得,父親雖然愛喝茶,但也只是用玻璃杯沖泡,而且綠茶居多。直接沖泡在杯子里,冷了再蓄水。茶葉甚多,有茶杯一半之多。這是之前對喝茶的全部印象了。談不上喜歡,就好像現招待客人的一種禮節。再無其他。
工作之后,身邊的很多人都愛上了咖啡。好像沒有咖啡,就不時尚,不像白領了。偶爾也從眾,喝上一兩杯,倒也真心喜歡不上,覺得有點膩。不太適合我的胃。
這兩年,從認真學箏學國畫開始,慢慢在生活中接觸了真正喝茶的人和喝茶的“規范”。太不同于印象中“大而化之”的喝茶方式了。竟然讓自己開始上心了。
國畫老師,癡迷畫畫的同時,就愛喝茶這口。同時會搭配一些曲奇,在工作室的茶室里招待來訪的朋友。畫畫,品茶,會友,依然是秉性相近之人,聊得來的。
一次,幾個學生約起,跟老師一起吃午飯。就點了老師喜歡的紅茶。人老了,脾胃弱了,喜紅茶,淳厚暖胃,不傷身。在飯桌上聊起茶來。我也默默地聽到心里了。
回家,遂找來《茶經》《茶路無盡》《茶道六百年》等書,細細學起來。學一門學問,從書入手是我的習慣。何況《茶經》作為經典,在好多年前就接觸過,只是不甚了解而已。
喝茶,品一種自然的味道
傳統上對綠茶的偏愛,似乎就是中國文化里“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的體現。我們推崇自然的呈現,而非過多的人工痕跡。想來也是慢慢在人們接受度的轉變后,豐富口感與味道,為了保存的方便,才慢慢出現其它種類的茶。
綠茶,明顯就是水中蕩漾的春意,滿滿的自然,保留了葉的鮮嫩,鮮爽,帶著清香或一些花果香。
自問不是個嗅覺特別敏感之人。要聞出各種茶香,自然要認真,深入到茶香里面,再結合生活中聞到的香味,聯想和形容,才能說出茶的味道。也因此,鍛煉了嗅覺和味覺。讓此二覺保持對生活中各種滋味的敏感。
自然的味道,則包括了葉片樹種的味道,樹木生活環境里土壤山石與其他樹木交融的山林的味道。一葉知秋,這就是一葉而知山頭氣息了。妙在,自然氣息沉積在一片葉中,土壤,陽光,云霧,滿山的花與果香,最后就匯集在了茶里面。
聞香,香入心
自然里,還有因時間而產生的香。有人叫它“陳香”。一款茶,可以在時間里轉變香味,從花香,蜜香,花蜜香,到果香……就像一棵樹,發芽,開花,再結果。這便是,植物在時間里的進程。茶葉也在酶的作用下發生轉化。在時間里,自然轉化,發生著化學改變。
烏龍香多。鐵觀音的悠遠蘭香,黃金桂的奇特桂花香,桂花鐵觀音的蘭香和桂花香,紅玉的薄荷香。又譬如說,鳳凰單樅的十大香型:黃枝香,芝蘭香,桂花香,杏仁香,蜜蘭香,夜來香,姜花香,肉桂香,茉莉香,玉蘭香等等。
每一種香,都源自自然和生活。好喝與好香,都是不夠深入的。好喝在哪里?是一種味覺的敏感。香如何?是日常累積的香味的釋放,是嗅覺的敏感。漸漸的,聞也會變成一種習慣。
香味,本就是事物的一個維度。除了形態,色彩,然后就是味道吧。記得,曾經學過一點芳香療法的知識,集中在精油上。喜歡甜橙的味道,陽光和果香,讓人放松開朗。喜歡薰衣草,源自法國南部的浪漫思量,舒緩放松。還有一些木質香味的精油,有些森林質樸神秘的氣息。后來,又接觸到沉香,檀香木等小飾品。
香,似乎可以聞到心底。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調和身心。學茶,到后來好像就開始學香了。需要打開嗅覺去儲存自然的香味,建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才好辨別一款茶的香味。
品茶,靜中修心
如今,已慢慢習慣在安靜的時光里,燒一壺水,按照泡茶流程泡一杯茶給自己,感受茶給予水的滋味。有人說,那里也有生活的各種滋味。我更偏愛那些屬于自然與生活的味道。
記得,有款巖茶,就有明顯的碳火的味道,然后又溢出米湯的香甜味。特別像小時候,燒火用灶煮飯時候的味道,柴火燒的煙熏火燎,燒出來的米湯特別香。雖然這種舊時的生活氣息,如今已不復存在,但畢竟還在我的記憶里。一種特有的自然樸實的生活氣息。
在泡茶喝茶的靜謐里,總能感覺安寧與充實給自己帶來的能量。即便是一個人,卻是融入自然,融入山林的某種生活氣息里。出塵,也入世。
茶禪一味。很多時候,茶也與寺廟僧侶有密切關系。清明,從自然中悟道。而我們喝茶,總有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茶的制作離不開一雙手,離不開陽光和碳火。一片茶葉的生命,與人的生命又何其相似。
生長的色澤,陽光雨露的滋養,內在及外在共同締造的香味,最后留下的又是怎樣的滋味。品茶,品味生命。是清,是香,還是淳厚,抑或是苦澀。
從今,每日一杯清茶,茶香、滋味回味,帶著一些人間煙火,清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