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天時,一個朋友感嘆日子過得真快,之前認識的好多人生活都已經發生了大變化。
他舉例說,臉書上看見前女友已經生完娃、又離了婚;曬出的寶寶照片很可愛。看她一個人帶孩子挺不容易,還專門給她曬寶寶的照片點了個贊,留了句夸寶寶的話。
他和這位前女友,本來緣分挺淺,只交往了兩三個月。臉書上當初沒刪對方就是覺得面子上過不去。
我也知他愛妻愛家,并無二心。
另一位朋友勸他當心對方會錯意。他想了想,搖搖頭:哪兒至于,又不是贊她,不就是贊了句寶寶嗎?
可惜我們自以為發出的訊息,和對方接收到的訊息,往往不是一回事兒。
果然,過了些天,女生留言給他,說最近常常想起他,想起早前與他交往時的點滴,問他過得好不好。
他很郁悶莫名其妙惹了這么一個麻煩,拖了好幾天才回對方:我和我太太過得很好很幸福。又帶著一絲招惹了對方的罪惡感,上臉書悄悄把前女友給刪了。
沒有前面的多此一舉,哪來后面的糾結尷尬。
Andy Grammer唱了首調兒挺歡快的歌,叫“Honey, I’m good”。歌詞大致描畫了這么一個場景:
男生在某俱樂部開心。有美女獻殷勤,問男生要不要一起走。
男生很糾結地說:你人真美,這份誘惑真難抵擋。可我家里還有人等,只好先行一步了。
你說,這有什么可挑剔的?男生不是說了不約嗎?
一對情侶來咨詢。女生說男生精神出軌,男生說自己冤枉,怪女生胡攪蠻纏。
原來男生的前任過得不好,很后悔放掉男生,一門心思要把他追回來。男生和前女友有好幾年的感情,雖無意與她再續前緣,但對她總決絕不起來。于是一邊拒絕對方,一邊關照、鼓勵、安慰。
結果被女生看到短信。一句句追究起來倒都是上得了臺面的話。比如男生對前女友說:你真好,不知最后誰能有福氣把你娶回家。我們雖然錯過了,但你一定要幸福。
女生認定男生不忘舊情,氣得不行。男生辯白說,我不是講明和她已經錯過、再沒可能了嗎?
男生的拒絕,就像前面歌里唱的,拖泥帶水。這樣的婉拒,哪怕動機清白,也容易被人誤做蛋殼上的小縫縫,覺得可以叮一叮。
其實有效清明的拒絕,并不見得要惡語傷人。和可能產生誤會的人劃清界限,有兩個要點:
1)及早表明身份。新加入一個圈子,我們是先以個體的身份出現。如果能及早在言行中帶出“家眷”,便是一種友好的預警。
比如同事相約聚餐,你可以主動問問:能否帶上[男友/女友/先生/太太]呢?這樣的問題表明你不僅名花有主,還希望身邊的人了解、尊重這個情況。因為表明身份得早,并不針對某一個人,也不會顯得突兀。
2)拒絕時把握好“贊美”和“拒絕”的比例。有人心軟,拒絕時忍不住墊上大篇贊美的話,喧賓奪主。比如:
“你又溫柔又漂亮,是我喜歡的類型。不過我已經有女朋友,只能祝福你了。”
再比如:
“我真的很欣賞你。你那么樂觀,而我女朋友遇到一點點小事就只會哭。和你相處我覺得很開心、很放松。可是我和她共同經歷了太多事,彼此都已把對方當做家人。只能怪我和你遇見得太晚。”
這樣的答復,雖然都算婉拒,可是因為戀戀不舍的意思太重,很容易讓對方誤以為有爭取的余地。哪怕你并沒有這個意思。
有的曖昧模糊,不見得始于說話人的故意,而是忽略了自以為堂堂正正的話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暗示。
字面上的正大光明,可以用來做呈堂證供:你看,我沒有任何見不得人的地方;如果ta對我不死心,是ta自作多情,不能怪我。
但親密關系的維護不是打官司。有時最讓人上火的正是這種“身正不怕影子斜”的解釋。
保護親密關系免受騷擾,不僅是”我沒想要和ta怎么樣“這么簡單,還需要主動規避誤會的產生。因為出發點無辜只是一方面;你是否能有效地拒絕并建立合理的界限感,直接影響到你的所言所行是否會造成實際傷害。
對親密之人說不,越婉轉越好;對不想與ta節外生枝的人說不,越果決越好。
不同的方式,是對待不同受眾的別樣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