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謝了,還會再開;樹老了,還會再生出幼苗;今天沒了,還可以再期待明天;但是人老了,是一件凄涼又孤獨的事情。
人老了,是從來都不愿意期待明天,他們只想抓住今天。
一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前幾天,給爸媽視頻聊天,聊著聊著,他們說奶奶家養的貓丟了,丟了一個月了,還沒有回來。
奶奶今年八十多了,自從爺爺走后,幾乎每一年都會養貓。
為什么說,每一年都會養貓,因為奶奶養的貓,沒有留下來的。要么,跟著別人家里的野貓跑走了,私奔了,逍遙快活;要么,被人下毒,捉走,吃進胃腹,然后排出體外,歸為塵土。
我記憶中,爺爺走后,奶奶大概養了4只貓,每一次,都以貓的不辭而別為終。
老太太心眼小,一句不走心的話,都會被她記在心里很久;一件很小的事情,會被她放大無數倍;一只巴掌大的小貓被她養成了一只大花貓,現在丟了,她每一天都會去我爸媽面前念叨一陣。
我知道,奶奶心里一直希望貓能記得回家的路,一直希望,那只肥貓可以回家。
奶奶說,她再也不想養貓了。
二
從爸媽口中聽到的,奶奶說她傷心了,再也不想養貓了。
奶奶始終還保留著上個世紀饑荒年代的心態,無論誰給她買營養品,或者吃的,她都不舍得吃,分給幾個孩子。
然后自己留下一小部分,偶爾吃一點,貓吃一點,她吃一點。
她一直都是這樣,始終也不會改變,大概骨子里,身體中,流淌著的,思考著的,都是饑荒年代的痛感,寧愿留著放壞了再吃。
這下子,貓走了,不回來了,留著的吃的,也許她會吃了吧。
我家里有一只傻狗,小土狗,現在長大了,變成了大傻狗。以前狗狗小的時候,經常和貓打鬧,跟著貓的屁股后面轉,現在貓沒了,它又不傻了。
大概是看出來了奶奶的悲傷,每一天奶奶去我家里,都會坐下,和傻狗說話。傻狗也不跑,每到這個時候,就好像忽然聰明了起來,乖巧的躺在奶奶的腳上,聽著她一遍一遍地說著不斷重復的話。
奶奶回家了,它也會跟著追過去,在屋門口蹭她的腿,蹭來蹭去。奶奶踢它走,它也不走,默默地跟著它。
貓帶給你的悲傷,接下來,傻狗會陪伴你吧。雖然,你再也不會找得到養貓時的感情。
三
貓走了,也帶走了奶奶所有的自言自語。以前,每次去她家里,都會看到她呆呆的坐在沙發上,貓就躺在她旁邊,她一只手撫摸著貓,一只手無處可躲藏,然后只好兩只手抱著貓。
而現在,只剩下她自己呆呆的坐在沙發上。
每一年過年過節,我都會覺得,那是她最難熬的日子,無論去哪一個孩子的家里吃飯,逗留,都能感到她的坐立不安;孩子們越是對她親近,她就會有一種躲閃,不是刻意的躲閃,而是一種欣慰之中的孤獨。沒有誰能替代爺爺帶給她的一輩子的情感。
貓在的時候,她還可以去和貓聊一聊,現在,她的尷尬和無助,被放大到無數倍。
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的老人,都愛養一只寵物。為的是能夠每一天都找到存在感,找到陪伴著的溫暖。
孤單的老人,最怕過節。
雖然老人有他們的子子孫孫,但是老伴沒了,子子孫孫也不夠親近。血緣關系維持的紐帶,早就被成家之后所分割,就算血濃于水,他們也同樣無助,同樣孤獨,你無法去理解老一輩子的人的心理。
四
人到了老年,會生出許多新的變化。開始逆生長,變得情緒化,可愛,像個孩子一樣,需要別人的陪伴和照顧。
老年人的皺紋里,藏著的都是慈祥和善意,皮膚上的每一處褶皺,都是與生活的妥協;他們安靜的坐著的時候,就自帶著一種不帶有任何雜念的純粹的孩子氣。
老年人的身體里,會重現著孩子的倔強,他們的逞強,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只要還活著,就沒有老;只要自己還能走路,還能自己動手,就沒有老。
他們不愿意向生活妥協,但是卻被逼的被迫妥協。
尤其是,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什么毛病的那一刻,他們就垮了。老伴沒了,身體沒了,自己也快沒了。
奶奶應該不會再自言自語了,因為能夠聽她自言自語的貓都沒了,她還要說給誰聽。狗,自然是替代不了。
一個人老了,會令人感到很凄涼。邁著小碎步,挪動著身子,一點一點的向前走,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是對衰老的反抗和掙扎。
歡迎來到何所歡。一個淺薄無為的碼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