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重新認識“錯過”

一個很普通的現象:

“反正自覺賺得挺多,不愁生活,于是就很容易進入“對外界漠不關心”的狀態……”

想必經歷過類似封閉環境的人都會有所體會。

在里面的時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來,面對更加激烈的環境的時候,就會很不適應。

當初要是早一點做準備就好了。

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會有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大部分人都相同。

只不過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繼續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直到外界逼迫他去做出改變。

但是有一部分人則會主動跳出來,去總結經驗,面對挑戰。

這部分人不會僅僅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因為他們知道,世界在變化,你的舒適區也在變化,如果你不主動去改變,那么你就只能被動去適應。

很多讀者看了我(李笑來老師)的文章都會說:

寫得太好了,說得太對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如果再去回想一下讀過了什么,估計也和我的上述反應一樣:其實并沒有真的聽進去。

閱讀時的快感會讓人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看懂了文章的內容,生活就會自動變得不一樣。

但那只是幻覺,如果你回想不出自己當初到底讀到了什么,其實這些文字對你的意義并不大。

最終你只會在走過彎路之后才會想起,原來自己曾經讀到過類似的提醒。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或者是輕易就丟失了的機會:我覺得你說的都對,但,好像跟我沒有太多的關系……畢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兒,我不一定能做……我還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罷……



有的時候,我們錯過只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和自己沒有關系。

有的時候,我們只是為了逃避困難而試著說服自己,這件事情和我沒有關系。

就像我(李笑來老師)時常說: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覺得說的有道理,真正去踐行的人估計還是少數。

因為他們還是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生,而從來沒有從老師的角度出發考慮過問題。你也許并不需要當老師,但是當你能夠站在這個視角去考慮問題時,你會學得更好。

就像創業者不要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創業者,如果你能真正聽進去投資者的話,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于你的事業想必肯定會有更多的幫助。


一個讓人停止不前的“心理機制”:

僅僅“以為某些觀念于己無關”,就可能讓一個人永遠生活在另外一個“自洽的世界里”。


細想想,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有些觀念,你覺得跟自己有關,它也不一定會起作用;但反過來,若是你覺得與自己無關,那么它一定不會起作用……

多數情況下,我們沒能做成事情,不是因為不理解它的道理,而是因為太想要完全理解,最終一直沒有邁出開始的那一步。

實際上,沒有誰能夠一開始就弄清楚所有的事,也沒人是在想明白所有道理之后才開始的。

成績不錯的那些學生都有一個特點:

聽得進去老師的話。

老師的話,多數都和自己有關,所以不妨先去按照他說的做。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覺得這些話和自己無關,那它們是無論如何也起不到作用的。

相對來看,我(李笑來老師)不是個不勤于思考的人,我也不是個只想不做的人,但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會錯過。


注意理解這二個詞:“感覺”,“認為”......



你沒去做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為”自己做不好。

更準確地說:

你以為自己“永遠”做不好。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的目標定的太高了。人們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喜歡犯一些“過度預期”的毛病。

和這些過高的目標相比,我們開始的起點就顯得非常“不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障礙,可能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置的。

所以開始的時候,不妨不去考慮有沒有關系,能不能做好。直接去做就好了。

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要定什么樣的目標是合適的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