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藝反映了行動,魏晉風度表現了精神、思辯,唐詩宋詞、宋元山水表現了心境,而明清用小說戲曲描繪了世俗人情。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前朝的“平話”文化多為傳奇、靈怪、公案主題,到了明清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娛樂需求出現,他們的審美更傾向于平凡生活,如貪婪的縣丞,公正的俠士……
同樣繁榮發展的還有戲曲。元代雜劇在歷史上最為出名,到明代,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戲曲藝術,出現了各種流派,如京劇和昆曲。
明清兩代,是中國歷史上皇權最盛的時期,但也是文人士大夫乃至資產階級思想解放的時期,雖然多被打壓,卻留下了不少充斥解放氣息具有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很多作品雖然被名列禁書,卻影響極大。
清代少數民族入關統治中國,幾代所謂明君保守到極致,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市井文學就在明末達到頂峰。所以,清代小說體現出了另一個特征,感傷。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不知怎么,突然想起這句話)。處處表達了封建統治光鮮亮麗的外表和空虛腐朽的內在,也許,即使不是歐洲列強的侵略,中國的專制統治也不會持續很久。
這本書粗略讀完,本以為是一本純粹講“美”的書,到現在發現,哪有這么簡單。審美、文化永遠和當下的政治、經濟、思潮等等相關。我自認為不懂“美”,不懂詩詞文章,不懂繪畫書法,原以為只是不懂,現在覺得是自己對那個時代沒有了解,所以體悟不到它們的“美”。當今社會,應當說是繁榮發展,個性解放,也許不再存在單一的時代主題,“美”也更加多元化。也許我不懂,在一旁只觀察,不作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