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案例,告訴你——如何給孩子「賦能」?

本文作者:李小青

全文約5000字,閱讀時長約15分鐘


01

夏日余輝,美得讓人心醉。我握著小豆丁的小手,來到了一所大學校園。我們在池塘邊嬉戲、在玫瑰園賞花,最后,又一同來到了激情洋溢的操場上。這里,到處是青春的氣息。小豆丁邁著歡快的步伐,直奔他心心念念的那片樂土——沙坑。

沙坑中,有一位4歲的寶貝A正在專心致志地挖著沙洞,媽媽盯著手機站在一旁。我找個地方坐了下來,從包里取出提前準備好的玩具遞給小豆丁,他便開心地去創造蜿蜒綿長的小河流了。


不一會兒,“挖沙團”又加入了一位2歲左右的小男孩B。他被哥哥的沙洞深深吸引了,便蹲在一旁認真觀察,還不時用小手去“幫忙”。小B媽媽審視了一圈,發現所有的小朋友都自帶了玩具,很是心疼地對兒子說:“別用手啊,我幫你找個小工具!”于是,便開始在沙坑周邊四處轉悠。最后終于找到了一根小樹枝,于是跑過來對孩子說:“別用手,用這個!”

小B很安靜,小A也十分友好,兩個小家伙雖然一言未發,卻能心照不宣地你挖一下,我挖一下,配合默契。只是小B的媽媽有點緊張。她大概在擔心兒子會把沙粒揚到哥哥身上,所以一直蹲在孩子身邊,不時地抓住兒子的手,又不時的抱兒子離哥哥遠一點。孩子表現得很乖,無論媽媽做出什么,他都沒有反抗。

這位媽媽真的很有耐心。她寸步不離地蹲在兩個孩子的中間,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指導:“不要這樣挖,你試試這樣。”“在這兒挖,別在那兒。”

半小時過去了,小A爸爸一路小跑過來,喊走了愛人和孩子。這時,小B媽媽也略顯疲憊地站起身來。意猶未盡的小B見哥哥走了,媽媽也暫停了游戲,便開始不知所措,并請求媽媽繼續陪他玩兒。

媽媽有點不耐煩,皺著眉頭說:“你自己玩兒吧!”

可是小家伙有點不知所措,一個勁兒拉扯著媽媽的衣服不放。最后,孩子沒能執拗過媽媽,放棄游戲,離開了操場。

可以說,小B媽媽對孩子真的是用心呵護,關愛有加。在孩子游戲的整個過程中,她全程陪護、悉心指導。而相比之下,小A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就明顯少了一些。這是否說明,小B媽媽就完全對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小B媽媽寸步不離、耐心指導,她想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正確地、安全地游戲并與人相處,這個初衷是好的。

但她一不小心,就對孩子進行了「過度保護」。不僅使自己很快心神俱疲,而且導致了“用心良苦,卻成空”的局面。

小B和哥哥一起挖沙坑——是孩子之間典型的社交場景。

孩子的社交紐帶和溝通語言,通常是「游戲」本身。這期間,也許他們彼此交流的內容并不多,但這思毫沒能影響孩子們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成功建立合作關系并搭建友誼橋梁。

此外,小B可以通過挖沙坑來探索世界,并實現自我成長。

成人有自己的工作,孩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孩子可以通過游戲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并以此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B通過挖沙坑來提高手的靈活性,并用手指感受沙粒的柔軟觸感。同時,他也在細心觀察哥哥的各種創意,通過學習、反思、創新,來感知自己的力量。

小B媽媽究竟運用了哪些錯誤的教育理念?

錯誤理念1:阻止孩子用手挖沙。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小B需要用手觸摸感知沙泣,并以此提高手的靈活性。如果媽媽擔心孩子手痛,可以將小樹枝放在孩子身邊,由他自行決定是否使用它。

錯誤理念2:頻繁打斷孩子。

由于小B媽媽擔心孩子將沙子揚到哥哥身上,所以才會頻繁地拉扯并抱走孩子。

這樣不僅不利于陪養孩子的專注力,也不利于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社交環境。

我個人的建議是這樣的:

孩子進行社交時,父母可以站得稍遠一點,給孩子與小伙伴獨處的空間。如果孩子確實有向伙伴揚沙的動作,父母可以溫柔地制止并提醒他:這樣會使哥哥感到不舒服。

千萬不要因為風險意識過強,對孩子進行全面監督,并過早地干涉。這樣,父母也會輕松。

錯誤理念3:過度引導孩子。

孩子與小伙伴共度游戲時光時,家長大可放手,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盡情玩耍。

如何挖、從哪開始、用手還是工具,都可以由孩子自由選擇。因為家長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與意圖,盲目引導只會讓孩子失去判斷力。



02

有家長說:難道孩子用最“笨”最“差”的方法,我也要裝作視而不見嗎?

是的,你完全可以。

上周參加親子培訓課程,在小組討論時我向大家提問:大家是不是經常遇見挺大一孩子,還在坑里栽跟斗?

全組異口同聲說:是啊是啊。然后,哄堂苦笑。

為什么專屬學走路嬰兒的失誤,會發生在大孩子身上呢?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家長對孩子進行了「過度保護」。

什么意思呢?

只要遇到坑,無論危險與否,父母就會抱起孩子繞道而行,從來不給他探索真相的權利。殊不知,有些跟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路。而過度保護,雖然在當下成功避險,但它實際上只是推遲了摔倒的時間,或者讓孩子在未來摔得更重罷了。

你保障了躲在身后的孩子擁有百分百的安全,但你能保證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嗎?

有些路,孩子始終要獨自走一遭的。


03

小豆丁騎著新買的自車,在大公園里來回穿梭。

佳佳爺爺不斷稱贊:“喲,剛買的自行車就能騎這么溜,真棒啊!我們佳佳的自行車還在家睡覺呢。”

佳佳爺爺時常報怨自己的孫子沒主見、膽子小,屬于“跟隨型”的小孩。所以他很羨慕小豆丁的特立獨行:

小伙伴們都喜歡參加小豆丁主導的游戲,還喜歡把自己獨享的玩具分享給他。

有時,小伙伴會埋怨家長為什么要讓自己騎自行車,害得追不上騎滑板車的小伙伴。

但小豆丁不會。即使有時他騎了自行車,也不會為追不上小伙伴而感到懊惱。他總能開開心心、慢慢悠悠地騎著,從不埋怨選錯了車。更令人欣喜的是,所有的小伙伴都會耐心地等待他。

并非佳佳天生不如小豆丁有主見。我們要堅信,所有的寶貝都是棒棒的,只是家長用錯了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佳佳爺爺很講衛生,在佳佳和小伙伴們一起玩土、玩沙、撿石頭時,他總是大聲呵斥:“別動,太臟!”“快起來,快起來!”

于是佳佳和小B一樣,被家長橫加干涉,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04

這里分享一下,小豆丁如何迅速成為自行車高手的故事,也很有趣。

在迪卡儂的自行車賽道上,有十幾個小朋友同時練習騎自行車。大的看上去有十幾歲,小的有兩歲。

剛滿三歲的小豆丁,還沒有過騎自行車的經驗,我和老公都很擔心他的安全,尤其是在這條新手云集的擁擠賽道上騎行。

定睛一看,賽道雖有一些秩序,但意外不斷:有超車的、撞車的、不按跑道騎行的,不禁讓人心頭一緊啊。尤其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騎著大號自行車,晃晃悠悠隨時要倒的樣子。

我和老公商議決定:在確保小豆丁熟悉環境后,由他自己探索騎車之道,我們只在一旁暗暗觀察。

各種意外讓我抓耳撓腮,隨時都想沖出去幫忙,但最后還是咬牙切齒地忍住了。我不斷提示自己——要相信孩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手幫忙。

所以,當小豆丁突然蹬不動車并憋紅了小臉時、當有人撞著他的后輪催促“快點”時、當前面的伙伴攔住他的去路時,我在心里用力吶喊:“加油,小兒子!”

正因為我和老公“心狠手辣”,所以才有機會目睹了小兒子盡乎完美的表現。

我看到他一臉通紅地嘗試著各種辦法,最后車終于動了;

我看到他克制著驚慌,勇敢地對伙伴說:“等一下,耐心一點”、“你按剎車,就不會撞了”;

我看到他沒有催促小伙伴,沒有堵在原地,而是機智地選擇繞道而行……

無論怎樣,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一次求救于我們,他用自己小小的智慧和勇敢,直面著各種困難。

那一刻,我內心的激動和幸福,真的難以言表。那張憋紅且堅定的小臉龐,我應該永遠都不會忘。



05

在觀察小豆丁的同時,我也留意到了其他的孩子。

在這個擁擠的賽道上,有位奶奶正在吃力地保護著孫女——一個坐在帶有輔助輪自行車上、被頭盔和護膝全副武裝的9歲女孩。

老人家一手操控著車把,一手推著車,而小女孩卻一直心不在焉地四處張望著。就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奶奶沒有離開半步,孫女始終漫不經心。

正常情況下,一個3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半小時內將自行車騎溜。3歲的小豆丁可以,9歲的小姑娘更沒問題。但很可惜,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能夠理解奶奶的良苦用心:

她擔心孩子的安危,擔心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她想通過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來幫助孩子。

但可惜的是,由于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被奶奶全面保護著,無論怎樣她都是安全的,車也在不斷前行著,連行駛的方向都是奶奶控制著。所幸,她選擇徹底放手,所以才會心不在焉地四處張望。

或許在她的理解中,騎車是奶奶一個人的事,與自己無關。

但我們都知道,奶奶早晚會松開雙手,而孩子卻要獨自面對所有的問題。

孩子還不知道「被人推」和「自己騎」真的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旦孩子遇到挫折,她很可能會抓狂:“我明明會騎的呀,明明很簡單呀!怎么現在我卻無法掌控了呢?怎么回事……”

這種突如其來和超出預期的困難,會加重孩子的自我質疑。

我想,對其他的孩子來說,騎車是從零開始;而對小姑娘來說,騎車是從負值開始,孩子將承受更大的壓力啊。



06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

一.為孩子創造成長機會

成長需要實踐,實踐需要機會。在機會面前,我們必須首要做到「相信孩子」。

這里的相信,不是指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無缺,而是相信孩子能夠通過親身實踐掌握各種本領,即使失敗了,也會通過吃一塹,而長一智。

二.適當「授權」。

熟悉小青的家長都知道,我們的家庭文化是:只要小豆丁不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應酌情予以批準。

比如玩水、香皂、土和沙,撿石子和小樹枝?這類成長必經的“工作”——一律批準。擔心不衛生?回家洗手就好了。

大人掃地他搶掃把,大人捏餃子他想玩面,大人刷牙他要擠牙膏,大人疊衣服他要拆?——通通批準。

出門前堅持詢問他:你想騎自行車,還是滑板車?

玩平板、玩玩具、搭樂高、畫畫,無論小豆丁做的有多糟糕,一律不亂指點,充分授權。(除非特殊情況——往下看)

有人會拍案叫停:“這不是在嬌慣孩子嗎?“

是啊。看似嬌慣行為的背后,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孩子通過“搗亂“,可以感知身體的力量;感知自己和事物的關系;提高身體的協調性;提高創造與思考力;甚至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為今后走出社會做各類準備。這有什么不妥嗎?

手臟了可以洗,衣服臟了可以換,衣服拆了可以疊,積木倒了可以重新搭……但成長機會錯過了,要用多少心血來彌補?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被剝奪了,要用多少心血來培養呢?這是孩子,甚至是一個成人,獲得成長的必要條件啊。

如果我們還能回想起自己第一次騎自行車,無數次摔倒,又爬起來的場景,就應該明白:誰不是從零開始的呢?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失敗,才能獲心智的成長。

所以,父母一定要記得,游戲是孩子的工作,游戲是孩子的成長工具。鼓勵孩子——放手大膽地去探索世界吧!

三.適時給予支援

充分授權,適合所有的場景嗎?

當然不是。

作為家長,我們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孩子的警覺,而不是手機“叮咚”聲。比如當孩子準備觸碰電和刀等危險品時,或當孩子正在學游泳時,只有時刻保持警覺的家長,才能做到及時保護。告訴孩子這樣做意味著什么,而不要只是say no。

不要企圖通過呵斥讓孩子長記性,更不要過分相信孩子能照顧好自己。

其次,留意支援孩子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出現退縮、緊張等不良情緒時,以及孩子主動提出需求時,家長應及時提供有效支援。

相反,如果孩子正玩得盡興,同時并未提出任何求助,我們應視情況避免“未雨綢繆”。

孩子受表達能力所限,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情緒化」。

當他們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會表現出各種焦慮,甚至會暗示自己“我不行!”。家長應在這個時候,及時提供支援。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如果孩子多次受挫,都沒能及時從父母那里獲得有效幫助,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在內心深深埋下自卑等心理問題,養成一遇到困難便選擇退縮或自我貶低的思維習慣。而這些,直接影響孩子成人后的生活。

當孩子主動提出需求時,我們應當表揚他們「有話大聲說出來」,然后不要急于告知答案。

你可以首先表示對他的理解,然后引導他自己想出辦法。即使這個答案是錯的,也是值得一試的。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來,你可以給他出一道選擇題,或者一點點逼近答案,最后由孩子提出。

這會讓孩子變得更為自信,并獲得安全感。

因為這不僅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有能力通過思考和探索來解決問題,而不完全依賴父母;同時由于父母的理解與寬容,會讓孩子相信你不僅是他強有力的后盾,更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記住: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信任、授權和適時的支援,是父母成就孩子探索世界的三大法寶。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也許有一天,孩子會感謝你今天的理解和付出,感謝你賦予他探索世界的權利與機會。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小青,在公號等你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穆漪摸摸自己脖子上的吊墜不說話,內心默默吐槽:沈岙同學真的很像一只來勢洶洶的小藏獒啊…… 沈岙白眼都快翻過去了看面...
    呆呆毛閱讀 251評論 0 1
  • 自我介紹 簡單說了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如何學習iOS。 項目的出發點,立意 之后問了一下做的項目的出發點,立意。 問...
    韓叨叨閱讀 466評論 0 0
  • 微笑,就像暗夜中一只偶然飛過的螢火蟲帶領著在生活之路中迷途的孩子們走過迷茫的黑暗之區。用熾熱的陽光溫暖他們在黑暗之...
    Robine閱讀 990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