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歸來,一場夜雨,正是時候。
靜坐床邊,滴答的雨就在旁側。燈光暗淡,帷簾遮不住雨聲,夜空彌漫;星星點點的閃,像是敲打雪白的床單。總想風干一些歲月,做成記憶的標本,淀里帶回的兩扎蓮蓬,紅木桌上投下一大片影子,注視它,繼續攫取某種氣息與縱深。其實,惦念由來已久,如今終于如愿。
白洋淀宋代時稱南塘,自古就是廣淀長河,由濡、滹沱河、滱等眾水匯集,形成諸多大小淀泊。晉·左思《魏都賦》有“掘鯉之淀”;到了唐代,境內先后開鑿長豐渠、通利渠、趙王河等,池陂通漕,灌溉良田;宋太宗時期,興修堤堰六百里廣開白洋淀進行屯田,并用以抵御遼軍;到了明清,更是南七省進京要道,水運便利,白洋淀自然成為一處重要碼頭。
一、
喜歡水的緣故,從小就盼著坐船。細細算來,坐船的經歷少之又少。每次坐船,特別是敞口船,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開慢點,開慢點——要不一會兒到站了。錢鐘書在《圍城》里寫道,留學生往來于國內國外之間,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總要坐很久的船,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也許那是很苦的事,我總覺出一些浪漫。設想可以站在船舷上看水,幾個小時不疲憊也不厭倦;或坐在甲板上喝咖啡,看落日的余暉在鷗鳥的羽尖滑落;要不靜聽汽笛和波濤,在蔚藍的海面整夜轟鳴……
水的好去處,南方去鄱陽湖;北方來白洋淀。
游船在白洋淀大片的水域上穿行,無邊的浩淼便盡收眼底。即使有葦、塘、淀、村莊,仍可忽略不計,三百三十六平方千米的面積,足以使它廣闊無邊、一覽無余。坐在船上,仔細觀察會發現,白洋淀延綿百里溝壕縱橫,河淀相通,田園交錯,水村掩映,是自然界神奇的造物,是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歌里唱得好,坐船一定要坐船頭,看著粼粼的水波被船劃開,一點點退去,波痕傳得很遠,像和著微風、伴著雨滴,一起去了遠方。大淀的水很清亮,透著一股滑爽,掬一口不知該多甘甜。坐在船上,分不清方向,辨不出南北,溝溝汊汊的蘆葦蕩、荷塘涌入眼底,一波滑過,一波又來,想看清蘆葦深處藏著什么,船已開出老遠。同行師友有的看水,有的拍照,有的沉思。右手邊是一位姐姐,留著短發,臉朝向前方,微風吹拂起她的秀發,發隙間,閃亮的水波裹狹著荷香旖旎而來;左手邊坐著一位白褲男士,我注意到了他的目光。
在碼頭,白褲男士曾繞過溝塘在蘆葦邊站定,走出來手里多了一把“伯克搶”。記得小時候,哥哥都是用木頭做搶,或者用鐵絲揻,頭一次看見用蘆葦編搶,一根粗壯的長葦桿兒在手里撾來撾去,便成了。任何天然的東西里都有智慧,這是大自然的奧秘。那目光一直注視著大淀,遠遠地注視,既不是新奇與驚喜,也不是苦悶悲哀,就那么專注地看著,瞳仁深處藏著一些更深的東西。據我了解,他是新安本地人,淀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葦都再熟悉不過,目光里仿佛有編搶的童年,所有日子的過往,以及烽煙彌漫的歲月。
透過目光,仿佛看到一場激烈的游擊戰。在抗戰時期,雁翎隊的隊員就像白洋淀里的魚,劃著小船在縱橫的港汊里穿梭,千頃蘆葦蕩,萬畝荷花塘就是他們得天獨厚的戰場。他們在大淀里與敵人兜圈子,迷得敵人團團轉,最后把他們引入事先埋伏好的包圍圈,用打野鴨子、打大雁的火槍和大抬桿消滅敵人。他們還利用水性好,熟悉地形的優勢,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潛入水下,趁敵人不備,在睡夢里端掉崗樓,打伏擊戰,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戰斗的勝利。
二、
雨意婆娑,燈光明明滅滅,心頭始終縈繞著一個身影,揮之不去。
一場煙雨,那些蓮還好吧?
雨滴打濕粉紅色的油紙傘,他們隨著荷花仙子的衣袂晃來晃去,恍若到了江南?蓮花帶雨,歡喜妖嬈,舞動翩翩……“這邊,這邊——跟上了!”幾位老師在水邊拍照,鮮艷的衣裙詩意朦朧,美成了風景里的“風景”。
西淀風荷呈弧形,被滿池的野生荷花環繞。荷葉油綠,簇新堆疊;荷開正盛,曼妙裊娜。嬌妍的荷花在叢叢簇簇的綠葉間探出頭來,有的全部盛開,有的展開幾瓣,有的打著花苞,它們錯落有致,任意鋪展,風吹過,一片花紅柳綠,滿塘暗香浮動。一座小橋橫跨在淀塘之上,引得游人駐足圍觀……荷花高過水面,亭亭玉立,隨風搖曳,仿佛一伸手,就能觸到它嬌羞的面容。照片拍了一張又一張,可是,哪及荷花情致風姿的萬一呢?
荷香情韻勾魂魄,不覺疑似淀中人。當我細細聽著雨聲,靜靜凝視那雪白的雕塑,他的目光以及目之所及,都讓我深切地沉浸到一種情絲里去了。不論走近還是離開;不論白天駐足還是雨夜“傾談”,我知道孫犁先生并未走遠,甚至離我們大家很近、很近,像親切的師長,像語重心長的朋友。“犁”字起得好,正是他一生勤于筆耕的寫照。“凡是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文學的職責是反映現實,主要是反映現實中真的美的善的事物……”在雨夜,靜謐的時空,孫犁先生的文學觀又輕響在耳畔,在激勵,在鼓舞。基于這樣的文學觀點,文革十年,孫犁先生拒絕寫一個字,在他看來,“作家永遠是現實生活真善美的衛道士,他的職責就是向邪惡虛偽的勢力進行戰斗。”
上世紀五十年代,孫犁先生以《天津日報》為陣地,培養了一大批文學作者。以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為代表的“詩體小說”作家,因有意效仿孫犁先生清新質樸、詩情畫意,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創作風格,被文學史稱為“荷花淀派”。文學總在不斷傳承和演進,現如今,以蔡楠為首的“新荷花淀派”在全國小小說領域獨樹一幟,是白洋淀的靈毓,新區的崛起,孕育了新一代作家們清透雋永的文學情懷……由于逗留太久,和大部隊走散,錯過了與大家在孫犁先生座像前合影。追趕著隊伍,孫犁先生書房“大道低回”幾個字,一直在心頭徘徊……看著滿塘荷花,先生又何嘗不是一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呢!
三、
須知人世無多事,撐得虛舟心自閑。
走在白洋淀二千五百米的水上棧橋,便有了這種悠然的心境。棧橋曲徑通幽,亭臺婉轉飛虹,遠遠望去,荷田淺淺任意皴染;水波如鏡暗影隨風。幾位紅裙美女靜立橋上,或駐足,或遠觀,或相攜拍照,有靜,有動,動靜相生,畫意盎然!
太空荷花園的“三千佳麗”,真是各有千秋,每一支,每一朵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元妃荷圣潔如雪,綻開的花瓣像白鴿的翅膀,要凌空飛去;牡丹蓮淺粉如霞,半開半閉,像剛剛出浴的美人兒,猶抱琵琶半遮面……駐足、輕嗅、對視,一顰一笑都熨帖著你的心;一舉手,一投足,讓你心生愛憐;悄悄傳遞的幽香陣陣、內斂高潔,都會讓你低下傲驕不遜的頭顱。流連荷花池,沒有聲息,并不喧嘩,好像一不小心,羽翼般的花瓣就會震落下來。
凌波的雨后,千頃荷塘,萬頃碧波都是新的,雨荷該是怎樣清麗脫俗?只有雨意、水珠最有發言權。他們滑溜溜的在葉脈上滾動,像調皮的小鬼,風一動,葉一搖,便跳起舞蹈,一不小心醉漢一樣滾入淀塘,激起萬千銀光;他們融入花心,在金黃的蕊里酣眠,在清透的花瓣上張望,那么情投意合,充滿默契。細細品咂,有凈潔的光么,晨曦中慢慢蘇醒;是清澈的靈魂么,漆黑的夜晚自放光芒?
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
流平按不動,翠色滿湖中。
相傳愛新覺羅·玄燁在游覽白洋淀時,隨口吟出這首五言《白洋湖》。明清時,白洋淀的水運方便,風景秀麗,康熙皇帝先后四十次到白洋淀巡幸,有二十九次在水上圍獵;乾隆皇帝也曾四次駕臨,對白洋淀贊譽有加。可以想象,正是白洋淀的天高水闊、翔鳥云集、蘆葦婆娑、雨荷飄香,令人見之忘憂,見之忘返,使得千古一帝的康熙也發出“可笑當年巡幸遠,依稀吳越列行營”的感嘆!
四、
雨停了,星空湛藍。
看著外面濕漉漉的天空,想起剛來的晚上,幾位師友一起順著林蔭路散步的情景。小城的夜很安靜,下過雨的緣故,暖濕的風令人心情愉快。大家隨意聊著,包括白洋淀的荷花、葦塘、歷史文化,當然還有美食。
歡迎晚宴上,把一盤紅燒肉發到網上,得到許多朋友的贊賞,點贊的原因不是因為肉,而是因為一朵小花。
姑且叫它“東淀肉”,當然只是紅燒肉而已,這樣說,無非易于記憶和理解。這份油嫩光潔的肉被盛在橢圓的器皿里(類似于缽),淡綠青花,光潔無暇,下面配有同色托盤,立時讓這盤普通的紅燒肉,有了質地,有了品味。更妙的是,在托盤一角,有一支小小荷葉做的“花”,插在黃瓜卷成的“花瓶”里,十分娟秀可愛。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的一點不假。荷花園里,導游說荷花渾身都是寶,嫩葉可以吃,可以做成荷葉茶;花可以吃,蓮蓬可以吃,蓮籽、藕自不用說,蓮子芯也可以做成蓮子芯茶,不僅清熱去火,靜心安神,還能降血壓降血糖。荷花觀賞區,我誤打誤撞走進了荷花特產超市,本想討杯水喝,沒想到透綠的荷葉茶吸引了我。喝一口,清新爽滑,口齒生津,微苦且芬芳。還有蓮子芯茶,色澤瑩潤,苦短留香,讓人回味一種萬波涌動,咀嚼一份清氣迂回……
在新安縣城,一桌美食滿是清新的淀上風情。有一道菜叫荷葉炒雞蛋,看似簡單,但荷葉綠,雞蛋黃,夾一口,鮮香爽口,帶點淡淡的苦味兒,極像家鄉的香椿雞蛋。有一道玉米餅子燉雜魚的特色菜,吃起來有滋有味,做起來也很有講究。魚要活蹦亂跳的,下鍋作料要齊全,墊鍋底的咸菜也切成極細的絲,玉米面要新磨的。燉上魚后,鍋要燒熱,然后將餅子半截在魚湯面上,半截探入魚湯中。餅子熟了以后,吃起來既有新玉米面的糧香,又有魚的香味。再加上靠鍋一面有脆生生的噶渣,吃起來清香鮮美,令人胃口大開。還有炸小魚、蝦肉藕餅、布衣神仙雞等許多風味菜肴,口感都異常鮮美,遠非日常的食材可比。
白洋淀自古就物產豐美,在任丘歷史博物館回放這樣一個場景:在高郭侯的寢宮內,布局裝飾華麗精美,案幾上擺放的果盤器皿,精致考究,瑩潤有光……據考,漢代任丘境內設有“鄚縣”,“阿陵縣”和“高郭侯國”,作為獻王的兒子高郭侯劉瞌生活十分奢華,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經濟的富足與豐饒。
五、
兩扎蓮蓬,身處一隅陪我靜聽雨聲……歸程的心,就像大淀無邊浩瀚的水波,異常平靜。
在碼頭,大大的蓮蓬籽粒飽滿,鼓脹著要跳蹦出來。買一扎,再買一扎,捧在懷里。
入了船,幾位老師也購得,邊走邊剝,綠綠的籽在嘴里一嗑,皮兒便脫出來……我抱著蓮蓬,收了收,回頭打趣,還是不要吃,晾成干蓮蓬可以插瓶。一陣笑聲傳來,誘不過,從后面老師那討來一粒,蓮籽鮮嫩微甜,好吃得很,而我的兩大扎蓮蓬,卻舍不得貢獻出來與人分享。
返航,船在千頃大淀上穿行,萬千的雨滴激起無邊浩渺。靜靜地看著水波一點點后退,蕩起那些蘆葦,晃起那些蓮塘,穿越那些歷史叢林,就這樣一直前行,一直前行……多少驚濤駭浪沒有阻止它前進,多少血雨腥風沒能熄滅它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多少歷史的煙塵也未能掩埋大淀人永遠低回不息的波痕……
回望白洋淀,帶回兩扎蓮蓬,那是蓮之心。(40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