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2015.01.05
“演講”里面帶一個“演”字,有人當“演練”解,有人當“表演”解。我覺得兩者都有,既要有充分的演練,又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怎么學好表演?
東吳相對論里的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曾經出演了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里面的一個被救起的孩子,在經過這次的這種演員角色后,這個小男孩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么的頑皮,好像瞬間變懂事了,對家人朋友都跟以前不一樣了。這個小男孩的爸爸就準備做這樣的一件事情:教小朋友或者是大朋友來學習表演,不是為了以后去演電視,而是從表演這件事情中去理解你的生活,幫助你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這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啊,而且我覺得這件事情大有可為。西方人從小就有那種戲劇的學習,比如說去學別人說話,去排練一個戲劇,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學到如何表達、如何演進、如何跟別人講理甚至如何吵架,說實話,我都不會跟別人吵架,真正跟別人吵起來時準落下風,而如果你在戲劇表演中曾經練習過,那當你真正遇到的時候,不就得心應手了嗎?
這個方向絕對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方向,當現在的父母越來越擔心孩子以后到社會上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的時候,這個是一個很好的練習舞臺,由此跟它相連的其實就是中國人演講的能力。演講對于世界上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都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美國人就有很多教人說話的機構,也培養了許多所謂的演講大師、勵志大師,他們會告訴你演講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習得的。
中國一些官員說話要么就是照稿子念,要不就是開罵,罵起來能夠罵幾個小時不重樣的,而真正讓他脫稿做一個演講確實難上加難。
這件事情以前很多人做過,臺灣、香港也還有許多人在做,即教你怎么樣在公眾面前演講的,卡耐基以前就很紅,還有一些變種比如李陽的瘋狂英語,他提倡的enjoy losing face,其實也是一種練習方法,現在的一席和TED(大會機構邀請各個行業的一些杰出人才做一個18分鐘左右的演講,在國內也有開過分會,即其TEDx系列)也是一種演講的訓練方法,如果真能夠讓中國人找到公眾說話的自信,創辦這樣的一個培訓機構,我覺得比基礎教育還重要。
讀了前段時期非常風靡的《魏斯曼演講圣經》1和3,1是講說的藝術,3是講臻于完美的演講;2講的是回答問題的藝術,暫時沒讀。這個作者還來中國做過一次巡回演講,為什么要一個外國人來交中國人怎么演講呢?因為我確實沒看到中國現在有誰在教中國人演講的,有的時候看一些很文藝的或者很學術的演講,做演講的人都是在這個領域都是大牛啊,可以講座卻讓人有想睡覺的沖動。
判斷一個人演講的好壞,我采用的是最簡單的方法:他說的這事我感不感興趣或者對我會不會產生影響、對我有什么好處,他說的每句話我都會往這個上面靠,如果說的過多的廢話、套話,就是我要離開的時候了。很多人都不懂,一個演講要成功一定要在開始的90秒鐘抓住你的聽眾,那怎么樣才能夠抓住,并且把你的意思傳達出去并且產生你要達到的效果呢,這三本書就是講這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