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古以來,文史沒有分家,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時候,文學和史學是同等的地位。近代以來,文學和史學分開,所以歷史這門學科就具有了獨立性。什么是歷史,簡單來說就是過去了的時間里發生的事,我們今天專門拿出來講,就是要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鏡,繼往開來。那么就要求我們在歷史的教學里面,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加強情感的教育,學習中國古代史應該讓學生明白歷史發展的規律,讓他們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學習中國近代史,應該牢記這段血淚史;學習世界史,讓學生們開闊眼界,學習借鑒。
? ? 很多時候,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了情感的引導。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只是在老師填鴨式的教學里面學到了干巴巴的知識,并沒有引起他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很多時候,你問他們就某個歷史事件、人物發表自己的觀點時,他們要不是說不出來,就是左顧而言他,不能正確的認識,更有可能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舉個例子來說,有個老師在講近代史里面日本在旅順的屠殺,當老師講到旅順大屠殺死了三千多人時,有個學生居然問:為什么只殺了三千多人。學生并沒有體會到這是日本人的血腥殘暴,是對中國人的暴行,是應該譴責的!
? ? 平時,雖然在備課里提到要加強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卻又忽略了這一點。在不同的學段應該進行不同的情感教育。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講授新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真的動力,在談到文化時,應該加強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述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白,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恥辱史,是一部血淚史,同時也是一部斗爭史!在講授新課時,在傳授新課的同時,參雜著愛國主義教育,教會他們勿忘國恥并銘記于心,同時也要理性愛國;在世界歷史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們多度史料,盡可能多方面的掌握詳實的資料,在西方的發展史里面學習、借鑒、比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 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通過一點一點的滲透的,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應該讓學生明白,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學習,借鑒,古人的智慧也可以造福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