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
? ? ? 在某些情況下,最后出現的信息會比最先出現的信息的影響更大,這種模式被稱為“近因效應”。當人們能更加清楚地記得最后出現的信息而不是最先出現的信息時,近因效應便起作用了。初始效應(初始效應)與近因效應的不同是以時間間隔來區別的。如果人們連續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就會出現很強的初始效應。但如果人們在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間有3分鐘的間隔,那么就會出現近因效應。
暈輪效應
? ? ? 另一種情境依賴性效應被稱為“暈輪效應”。即使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工頭、雇主、教師或者部門負責人,也很難把一個人當成一個不同品質的集合體來看,很難對這個人的每一種品質做出獨立的評價。比如教師常常認為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同學,品德也往往不錯。人們常常認為長得好看的人更快樂、更容易擁有更好的職業、更容易結婚。所以,“看臉的世界”其實也是一種暈輪效應。在互聯網領域,我們常常覺得用戶界面看起來比較漂亮、比較高級的產品,功能和體驗也一定很專業很不錯。
? ? ? ? 對比效應、初始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都說明,當情境不同或剌激出現的順序不同時,剌激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不依賴于情境而起作用的剌激物是不存在的。情境因素對人們的反應方式有很深的影響,不管這種剌激物是幾何圖形、性格特征、法律證據,還是胡說八道。
? ? ? ? 利用好這些情景效應,可以讓我們在許多事情上獲益。銷售者常常會鼓勵顧客列出購買原因和不購買的原因。如果在列出的原因中間沒有間隔,顧客可能在無意間會受到初始效應的影響;政黨候選人經常宣揚他們過去的一兩個成功事例,以利用暈 輪效應向選民們展示自己所具備的各方面能力。
? ? ? ?當然,情境效應的作用并不是無限的。一個慣于說謊的人看起來總是不誠實的,一個不合格的政客也只能有限度地利用暈輪效應。但即便如此,任何有關決策與判斷的有意義的分析都應當考慮情境效應的影響。
請與我一起思考:
? ? ? ?如果你即將面臨升職答辯,需要設計一份有說服力的述職演說稿,你會如何排列工作成果,如何闡述工作中的不足又不讓領導認為你缺乏關鍵能力,如何在設定未來的工作計劃時顯得充滿信心又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