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來到他的臥室,看到四面墻壁貼滿的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你很難想象出,一個后廚的師傅,竟然能夠在工作之余堅持習書四年,何況還能把一手毛筆字寫得那么好。一個38歲的中年男子,講話慢條斯理,篤定中透露出慈悲與智慧,向我說出了他的故事。
關于劉臣師傅的印象,最早刷新我對廚師固有概念的一次事件,應該在四年前。當時市里有領導來校檢查工作,劉臣師傅用冬瓜雕刻出一幅精美絕倫的作品——一帆風順。那年的我,在張金芳老師領導下的信息部做文宣工作,我扛著一部攝像機,來到餐廳看到那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我就想,這哪是人雕出來的啊,分明就是從外面買來的工藝品。后面聽人介紹,這就是我校廚房的大師傅——劉臣老師雕刻出來的作品時,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果你與我一樣,認為廚師就只有切菜、掌勺、擺盤那兩下功夫的話,那你就徹底OUT了。我也是從那時開始,才曉得廚師還有懂雕刻工藝的。偌大一個冬瓜,要在上面刻出船的形狀,還要插上風帆的小裝飾品,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刻上“一帆風順”這四個字,可見其刀法之純厚。據廚房主管介紹,劉臣師傅在后廚屬于高級人才,平時不“拋頭露面”的,只有等學校來了貴賓或是明師,才專門被領導點名炒小鍋菜來招待客人的。
劉臣師傅,黑龍江加格達奇人,家鄉位于大興安嶺腳下。19歲出去拜師學廚,三年苦學“出山”,自己方才獨當一面。他回憶,小時候家里窮,為了早日減輕父母負擔,劉臣師傅決定等時機成熟就出去找師傅做學徒,一來可以學點真本事;二來可以讓父母不再那么勞累操心。酒店的大師傅領了四個徒弟,只有劉臣師傅把老師傳授的雕琢工藝,連同切菜炒菜的手藝,一道學回來了。他說,當時年輕人也都浮躁,學雕刻這門技藝,需要能夠靜下心來沉淀,領悟到其中的樂趣和奧妙,才可以對它產生興致,也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
“現在的年輕人啊,太有福氣了,去學廚師,有些大師傅還給錢呢”,見到我疑惑的眼光,他解釋道,“現在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父母不想讓他們去學習臟苦累的工藝,所以導致酒店往往招不到學徒,能來一個,就當祖宗一般地供著,不敢說不能罵,這哪像學徒呢?”劉臣師傅那會兒學廚師,如果菜做得不對口味,師傅是會嚴厲罵人的,有時還會吃到師傅的“棍棒”。但是從他的口氣可以看出,劉臣師傅感恩他的嚴師,因為有了他們的培養,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在與劉臣師傅對話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能夠耐得住性子的人。他說話比較慢,力求每個字都表達清楚,給對方被關照的舒服感覺。他說自己從小就對各種美術圖案和室內擺設非常感興趣,加上不同尋常的定力,讓他掌握了雕刻的技能。我們從他的經歷也可以看出,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言:“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是非常正確的教育論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是強調定能生慧,劉臣師傅的成才過程,便是最好的說明。
在廚房做廚師,不只是灑油舀醋炒菜那么簡單。廚師都要殺生的。他回憶說,師傅曾經教他們如何殺死活魚,有些顧客很講究,不喜歡端上來的魚被剖腹,所以劉臣師傅得掌握老師的“獨門絕竅”,把魚的內臟從腮幫里取出來,這的確需要很高的“手法”。說到這里,劉臣老師仍然心生慚愧,說以前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知道如此去傷害生命,是對良心的最大泯滅。26歲時,他接觸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便尋思著轉行??墒牵D行豈是那么容易的?然而他通過自己聽講座、看書籍,明白了再這樣在酒店干下去,肯定會感召來災禍。
后來,他與太太商量,就從酒店辭職出來,在超市租了一個小柜臺,專賣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音像等文化產品。但是,那會兒的人們,大部分精力都在搞經濟生產,人們的精神文化提升需求,沒有那么強烈,所以他的生意,比較清淡。一年后,應聘至一處林場,做起了臨時護林員,主要職責是預防森林火災,及時發現火災并控制火勢蔓延?!爱斎?,碰上大火得靠專業的消防工作人員”,劉臣師傅笑著回憶那一段與森林小動物一起生活的場景,臉上堆滿微笑。
2012年2月份,在初中部高健老師的引薦下,劉臣師傅來到秦皇島市民族學校,應聘上了高級廚師。這一下,他可樂壞了。因為自從接觸傳統文化以后,他就想從酒店轉出來,可是要找到純粹的素食館,非常困難,所以他不得已才去做了護林員。恰好,秦皇島市民族學校,又是一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校,師生的餐廳,基本上都是素食,而且學校還有特色書法教學,這也是他很久以前就仰慕的一種傳統才藝。聽餐廳主管說,下班后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他心里面又樂開了花。
這四年來,他拜陳伏坤老師為師,從基本的筆劃寫起,站樁握筆,不圖快,不攀比,多觀心,他的書法進步很快?,F在,他可以寫行楷、楷書兩種字體,每天四點多鐘起床,就開始練習書法。每天有四個時間段,他都風雨風阻地拿出文房四寶,在自己的書法小天地里盡情徜徉。因此,永字八法的過關,別人需要一年甚至更長,他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接著就是《心經》的大字楷體臨摹,他都寫得非常輕松。陳伏坤老師對他點贊有加,常常對我們說,這個后廚的劉臣師傅,學習書法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效法,每天工作那么辛苦,還不忘提升自己,何況每天都與書法為伴,真是難能可貴啊。有時候,劉臣師傅也會拿著自己的書法作品,來到辦公室找陳伏坤老師指點。他特別謙卑,陳伏坤老師也很賞愛謙虛上進的“學生”,每次施教,都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以前倪敏達老師說,秦皇島市民族學校的師生,人人都會經典、書法、太極,這就是傳統才藝的魅力,是傳統文化的氛圍,是傳統學校的格局。果然,我們在劉臣師傅身上看到了這一份對于傳統德藝的追求,對于努力拼搏的堅持,對于真善美慧的信仰,最重要的是,是那一顆慕道的赤誠心,尤其難得。
許多長期練習楊淑芬老師“永字八法”的書法愛好者,收到了來自精神提升和身體康健兩方面的“大紅包”。劉臣師傅說,以前炒菜時,經常犯鼻炎,聞到油煙味,更是受不了,通常是炒完一頓菜就要躺在床上休息,忍受著鼻子痛癢的煎熬。但是他寫字時,都是站樁書寫,也許是氣脈被打通了,鼻炎竟然好了。
劉臣師傅說,做菜、雕刻等廚藝,其實與寫書法都是相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位好的廚師,要想炒出高質量的菜品,一定要靜下心來研究菜品的搭配、火候的掌控等,而一位習書者,要想書法寫得順順當當,也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頑強意志與堅定毅力。劉臣師傅強調,一年365天,寫書法從不間斷,工作緊湊時,不少寫;工作輕閑時,不多寫,這一份從容淡定的品質,就這樣被養成了。
劉臣師傅不僅喜歡書法,對于經典與太極,也是仰慕已久。很多情況下,他會在寫書法前讀一段經典。他把在經典中學來的智慧,用在菜品的研發上面。比如一道“父慈子孝”的菜肴,采用傳統倫理道德的“父慈子孝”教化,就非?!案叽笊稀薄W霾藭r,先將一個南瓜掏空,蒸得七分熟,最后把由蓮子和豆腐混合煮好的羮湯放進南瓜,一道有品味的菜就出來了?!岸垢蓖ā案浮?,“蓮子”通“子”,可見他運用經典的靈活程度。再如,研發一道名為“步步禪”的菜品,他用土豆泥和成腳印的形狀,然后在上面用番茄醬灑成“禪”的字樣,讓享用者一看,就知道此菜涵育著濃厚的太極文化。
再一次,山東林祥超董事長開了一家素食店,劉臣師傅過去幫忙,他當場就研發出了一款名為“紫氣東來”的高端菜品。具體做法是,將紫薯打成汁和成丸再炸出來,然后以冬瓜作原料,雕成一艘大船,船體上刻出“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最后,劉臣師傅還不忘秀一下自己的文學水平,用番茄醬灑出一首七言絕句,把“林祥超”這三個字給嵌進去了,真有才啊。再如,研發“太極”這款菜品,以煮熟的南瓜汁和紫薯汁分別調成太極魚的陰陽形狀,最后在菜品的上下兩端,用巧克力拼成“乾”和“坤”的卦象,這連《易經》的智慧都用上了,怎能讓人不佩服呢?劉臣師傅說,未來他想自己編一本菜譜,把傳統文化的許多經句用上,讓人品菜賞文,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劉臣師傅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救了他。如果在26歲沒有遇上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能這一輩子將會過得非常凄慘,因為他在酒店做的職業,造作的惡因,終有一天會將災禍降臨到他身上,對于這一點,他深信不疑。以前,因為自己在家中是老幺,說話沒有分量,有時給哥哥姐姐提一些建議,但是他們聽不進去;現在,哥哥姐姐人生中作出什么抉擇,還得問問他的意見。他的太太馬桂穎老師,以前也是廚師,兩人在酒店認識,但是自從劉臣師傅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開始轉行,他太太非常支持,而后自己也在超市謀得一份售貨員的職業,真是“夫唱婦隨”啊。
他倆有一個12歲的兒子,以前在我校小學部就讀,因為劉臣師傅父親年老需要有人照顧,他太太勇擔責任,帶著兒子回到加格達奇的家鄉,去恪盡孝道。劉臣師傅在秦皇島市民族學校工作,特別安心,因為有那么嫻慧的太太,把家庭的里里外外,打點得非常得體,“這有益于我倆的修學,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有積極影響”,劉臣師傅笑著說。
采訪完畢,與他合影,感覺這位憨厚的年輕人身上,蘊藏著一股巨大的生命能量,未來,或許會在書法方面有所作為。劉軍中師傅在旁邊笑著搭訕,齊白石大師,原來只是一位木匠,在30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畫畫,結果終于成為一代宗師。于劉臣師傅來說呢?也許,他臥室的書法作品和炯毅的眼神,可以給關注他的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