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句話“你是想笑死我,然后繼承我的XX賬號嗎?”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句作為玩笑的調侃。可人生在世,總有會離開的那一天。
不知道,一邊熬夜一邊打游戲的你,有沒有想過這么一個問題:“辛苦抽中的ssr,熬夜晉升的段位,萬一死了,誰來繼承?”
01
“死了就死了,談這些賬號還有什么意義?”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應該都這么想的。
那是因為你不知道虛擬世界里的產物,對現實具有多重價值。
在網上搜索不難發現,普通6位數的QQ號碼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吉利數字的號碼價格更是高達上萬元;
一款游戲中的很多資深玩家賬號乃至裝備就能值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生活中都能買套房子;
一家經營良好的淘寶小店,其價值可能超過100萬元……
然而,《QQ號碼規則》第三款規定:
根據騰訊公司與用戶之間達成的協議, QQ號碼所有權歸騰訊所有, 用戶只是擁有號碼使用權 ,QQ不屬于法律上遺產繼承的范疇。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幸去世,而他又來不及將密碼告知親友。那么,等過段時間,他的QQ號將會被回收。
除了這些可以變現的價值,很多人在虛擬世界留下的情感歷程、人際關系,如網絡硬盤里的資料、個人網絡相冊、空間日志、一些電子信函等等,對親友來說更是具有巨大情感價值。
因為,它承載了關于你,所有的記憶!
今年5月初,世界著名游戲公司——暴雪宣布了一項新政策:當玩家去世后,賬號所有權可以繼承給他人。
對于這個政策,許多玩家都打趣說:“自己都掛了還談繼承?這是什么傻X規定?”
但對于16歲的魔獸玩家小七來說,這項新規讓他找到了已逝父親重要的回憶。
在小七的記憶里,他父親也是魔獸玩家,但因為那時他年紀小,對于父親與魔獸的記憶零零碎碎。
大約在魔獸5.2版本時期,小七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小七在父親去世以后才開始正式玩魔獸。他加入了一個工會,與另外4位平均年齡超過30歲的玩家組成固定隊。相熟后小七跟隊友們聊起了父親的事。
他玩魔獸,就是想知道父親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走一走爸爸曾經走過的路,看一看爸爸曾經見過的風景”。他希望找到父親曾經待過的公會。如果還有人記得他的父親,他希望能跟他談談,想聽聽關于他父親的一切。
看到小七的故事后,有位女玩家說:“我死了也要希望兒子繼承媽媽的賬號~為了部落”;
也有人為小七的故事淚目:“我知道我為什么流淚,因為這個世界我也來過”,并貼出了自己的故事……
由于網絡虛擬產品的遺產繼承問題比較復雜,我國目前還沒有系統、規范的網絡財產繼承方面的立法。
沒有密碼就無法登陸,網絡遺產也不能被繼承人繼承。
相比之下,國外的Facebook有托管服務,假設一個人去世了,只要申請就能保留這個賬號,給親人朋友一點安慰。
日本PC Serive 公司也開通了“數字遺產支持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受遺囑家屬的委托,獲取或刪除已經故去的親人在電腦或者是手機登電子設備上所遺留的信息。
比起不能被繼承,只能被遺忘和消失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更能滿足當下的需求。
02
《尋夢環游記》中說道:“死亡不會讓人從這個世界消失,當被活著的人忘記時,人才算真正死亡。對一個人最好的愛也是記住。”
每年,每一天,每一秒都有無數人死亡,離開了他們最愛的人。
他們走了,愛他們的人卻沒有因此停止與他們的故事。
知乎上有個網友說道,自己的前男友自殺十幾年了,前男友原來的qq一直安靜的躺在她的好友列表里,之前發給她的郵件還在她的郵箱里。
某一天,思念成疾,她像發了瘋一般,想破解前男友的郵箱密碼,想找回之前更多的回憶。
為此,她找了黑客,但只換來一次被騙的經歷。
她想找回更多的記憶,她怕歲月的流逝,慢慢帶著她與前男友之間共同的回憶,怕忘了之前曾奮不顧身愛過一個人。
可是,沒有密碼,成了最大的障礙。
張先生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他生前注冊使用的QQ賬號郵箱里有大量照片和信件,他的妻子希望得到這些照片和信件。
可惜,因為不知道郵箱密碼,他的妻子只能向騰訊公司提出“過戶”丈夫QQ賬號的請求。
但是經過一番交涉之后騰訊方面卻稱:QQ號碼所有權歸騰訊,用戶只有使用權,不屬于遺產繼承范疇。
或許,對于你來說,有些人的QQ號、微信號和游戲號,只是一串永遠不會跳動的字符,靜靜的躺在好友列表里,偶爾翻到時,會想起生前的他,僅此而已。
但是,對于他們愛的人來說,他們生前的社交賬號已經成了最后緬懷他們的唯一途徑。
雖然人不在了,但他們的家人和愛人,卻仍然想讓他們的頭像繼續亮下去,仿佛他們從未曾離開。
03
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網絡社交越來越日常化,怎么解決一個人所遺留下的網絡遺產和網絡痕跡,成了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英劇《黑鏡》第二季講了一個發生在未來的故事。
社交網絡狂人 Ash 在搬家途中死于交通事故,他的女友 Martha思念成疾。Martha 的朋友 Sarah 告訴了她一種和死去的人建立聯系的新方法,就是用 Ash 在社交網絡中留下的所有信息、狀態、更新和 Like 等信息模擬一個人格出來,Martha 再借此創造出一個新的“真”Ash(實為人造機器人),幫助她減輕傷痛。
雖然這個故事的結局并不美好,但是,它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記錄載體,確實能夠幫助肉體消失的人在虛擬世界繼續以精神的形式“活著”。
微博上有一個叫“逝者如斯夫dead”的網友,他的簡介中寫道:“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這是一個只關注死人的微博賬號。
他被稱為“網上入殮師”,關注著逝去的人,用生動短小的語言描述著他們生前的經歷,用冰冷的數據帶來溫暖。
網上有一位母親,自2010年孩子不幸離世至今,一直堅持不斷地在兒子的QQ空間留言板上留言。
死亡并不是最后的結局,在網絡上留下的只言片語,留下的昔日美照,都是曾經鮮活的生命出現過的象征。
或許,不刪除,不注銷,不收回,在很久很久以后,會有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后代,看著自己曾經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青春和衰老。
生命需要繼承,有的時候,記憶也需要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