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了,早上上班的路上,看到許多孩子捧著花,路過花店,許多家長在挑選著花束。看著這一幕,思緒回到了那些年我們一起過教師節的時光。
那些年,我們送老師的是賀卡,海報畫(也許僅限于農村出來的孩子,也許那個時候城里也是送鮮花的),還有什么,哦,自己手繪的賀卡,或者制作的禮物。
前段時間忽然看到叔家妹妹拍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還珠格格》海報貼畫,我還清楚的記得,這是當時媽媽收到的一份教師節禮物,我當時最喜歡的一幅畫,后來搬家送給了叔家妹妹。還記得那時,我們家在初中老師的家屬院里,從家屬院到初中校區大概有8分鐘的路程吧(那會走路)。現在也許5分鐘就夠用了。
還記得,教師節當天我們還要上課,晚自習時,大家陸續把自己選好的禮物送給老師,多數是送給班主任,多數是當季流行的電視劇明星海報,也有賀卡,寫上歪歪扭扭的字,無非是:“祝老師教師節快樂,老師辛苦了”的字樣。這樣的橋段,元旦也會出現,就是把節日換成元旦快樂。當時,我的班主任跟我們家住隔壁,放學的時候,讓我幫他拿禮物回去,我懷里抱滿了海報畫、賀卡等,走在路上,同學們都在看我,那個時候神氣的咧!現在想想都好笑。
而且,這個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從媽媽收到的一堆禮物里,找出自己喜歡的,收集起來,所以,那個時候很喜歡過教師節,也是我“收禮物”的日子。那個時候的孩子都很樸實,買禮物也不是家長提醒或者“逼迫”的,是真心喜歡這個老師了才會送,而且費用是從自己的零花錢里扣除的,我比較幸福,從上小學,媽媽就每天給我和哥哥零花錢,從小時候一天一毛,后來慢慢提成一天五毛,再到一塊。有的同學是夏天晚上自己摸“知了猴“”掙錢,當時好像一個是3-5分錢的樣子,一晚上摸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第二天一早賣給鄰居,得到屬于自己的零花錢。
那個時候的禮物都很輕,不過情誼很重,買來賀卡自己寫,不像現在可以定制,機打文字。那會還偷偷的寫,怕被其他同學或者老師發現,有寫感激的話語;也有寫希望老師不要那么嚴厲,都害怕了,不敢跟老師說話;也有非常莊重的跟老師立下軍令狀,期末考試一定要怎么怎么樣;這些都是學生真實的話語,那會兒的孩子情商沒有那么高,說話喜歡直來直去,俗話說“心眼兒實”,8歲的孩子看起來還“呆呆傻傻”的,不如現在2歲的孩子。
不知道從何時起,教師節開始變味了,學生和家長爭先恐后的送禮物,怕的是不送禮物,自己的孩子會被冷落,或者差異化對待。
不知道從何時起,老師也慢慢變了,不能絕對的說是變好亦或變壞,只能說,是這個時代在變,不過有一個絕對的定律:“就是無論社會如何變,負責人的人,有擔當的人,還是占多數的”。也許唯一的差別是每個人負責和擔當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那時候的老師,雖說一個班級70-80個人,超過現在的2-3倍,不過老師很負責,秉承著“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則,不會輕易勸孩子退學,也不會把所有問題都拋給家長,農村的父母多數只關注地里的收成,學生的學習是完全交給老師和孩子自己的。還記得,那時,老師會為了挽留一個學習不錯的孩子,三番五次的去家里,只為說服孩子的父母:現在讓孩子上學,以后他才能走出農村,不再辛苦種地過日子。
“鯉魚跳農門”是當時最流行的話語,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孩子,都在期盼,能考上大學,就可以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老師和學生目標是一致的,也許也能讓他們有共同協作的基礎(雖說上學這個道理還有30%的孩子是不認可的)。從農村走出來的80后,也許感覺城里的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輕松,那么精彩,不過,夜深人靜時,問自己,答案絕對是:“不后悔上學”。
那些年我們一起過的教師節,“結伴偷偷摸摸”的選禮物,“羞澀”的寫上祝福的話語,“偷偷”放在老師辦公桌,有的還“偷偷摸摸”中把自己的名字也忘記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