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蕭
傍晚,突然特別想吃甜不辣,可是店鋪比較遠。由于某些原因我不能自己出去買,所以讓母親大人開車送我去。母親大人對我說,不要太慣著自己了,不吃又怎樣。
可我想說:如果我自己不慣著我自己,誰又能無限度地慣著我呢?
同理,如果不愛自己,又有誰愿意無限度地愛你?
-1-
我們小時候大多會聽到母親說這樣一句話:這個東西媽媽不愛吃,你吃吧。
“這個東西”可能是一塊排骨,一粒櫻桃,一顆草莓,又或是西瓜最甜的尖。母親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為了孩子付出她們最好的東西。可孩子們并不懂,他們小小的心靈只會信以為真。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丈夫與妻子回母親家吃飯,丈夫在桌子上吃掉了所有的蝦。妻子回家問丈夫為什么。丈夫說,我媽媽說她不愛吃蝦。妻子回了一句,可我見到咱媽在廚房里吃了好幾只蝦。
媽媽不愛吃蝦嗎?并非如此。只是因為在孩子小時候說的一句謊言,這些年吃蝦只能藏著掖著。是的,這是一個故事,有夸大的成分。但有多少母親,在孩子小的時候讓過好的東西,之后的好幾年都享受不到很多呢?
小孩子需要的是真實與言傳身教,他們無法辨別善意的謊言,最后會將謙讓當成理所當然。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我母親經常夾排骨給我吃,有一次飯桌上她沒有給我夾排骨,我生悶氣生了好久。長大一些我才真正明白過來,母親給孩子夾排骨不是義務,而是她愿意。
同樣的,如果一味的謙讓孩子,給他們最好的,總有一天他們會因為你們提供稍差一點的東西而生氣。因為太愛他,愛到自己奉獻了一切,最后掏空所有換來的卻是不滿足。
所以,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雙方互相平等地對待,蛋黃一人一半,排骨一人一塊,大家歡喜。
-2-
張愛玲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并且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可她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是被拋棄,是一段又一段失敗的愛情。
在世間,我們都想要找一個人,能讓我們甘愿為他洗手作羹湯,將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低到塵埃里。你為他精心做三餐,熨燙衣服,收拾屋子,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同時顧著你的孩子和工作。開始的時候他會感激,會心疼,可后來慢慢地就會變成習慣。習慣了你不停地勞作,習慣了他什么都不做。這時當你喊他去做某個小活計的時候,他會煩躁,會辱罵,卻不會想想你有多累。
付出與回報是相互的。有付出,有回報,才能繼續下去。一味不求回報的付出,換來的卻不是你想要的依戀。你已經變成了全能的保姆。在他眼里,你大概不如路邊同年齡卻收拾得干凈利落的女子吸引人。
在遇到他之前,我們都是父母寵在手心的寶貝;遇到他之后,我們要成為的,也是他心頭的寶貝。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會幫你做家務,會幫你分擔壓力,會不舍得你受到一丁點兒委屈。可如果你低到塵埃里,你不愛自己,他又怎么會去愛你呢?
因為太愛他,愛到自己低到塵埃里,最后也只能將一片真心付于塵土。
所以,愛他之前,先愛自己。把家務分他一半,閑暇時間聊聊天,捏捏肩膀,也是一件樂事啊。
-3-
那么回到題目提出的問題。如果不愛自己,誰會愛你呢?
父母。
這是我唯一想到的答案。
愛自己之前,好好愛父母。他們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他們愛我們超過了愛自己,我們的回報卻是滴水,比不上他們的涌泉之恩。有生之年,我們要盡我們所能地去回報他們,去愛他們,愛得超過自己也沒關系。
在他們面前,你無法低到塵埃里。他們會在你彎腰前把你扶起來,他們會讓你站直脊背,讓你有尊嚴,有愛。
看到這里的姑娘們,要學著好好愛自己啊。
只有愛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