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先生的一生教會了我們什么

錢鍾書,是中國現當代史上的一朵文化奇葩,讀書人的楷模。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書生意氣,狂狷飛揚。他的一生不求名而名自顯,不逐利而利自來,可這都不過是襯托了先生高貴的靈魂。錢鍾書無疑是中國文壇上的”另類”,著作算不得等身,生前所出版的文集也不過寥寥十種,但每種都無不是體大思精、海納百川之作,這是符合錢鍾書先生治學的一貫風格的。我于高中初聞錢先生的文名,真正接觸其生平、著作卻是在大學。但由于種種原因,我所涉獵的錢著也不過是十之一二,更多地是有關他生平傳記的文字。縱觀其一生,我覺得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是很值得我們這些“在路上”的人學習的,“見賢思齊”嘛!?
????錢先生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我覺得是“純粹”。純粹之于人是一種可貴的真實,讀書治學沒有功利的色彩,為人處世是一種淡然的灑脫。所謂“童真”,是我們的一種缺失性回憶,我們總喜歡把“真善美”這樣的字眼賦予孩童,似乎這是只有他們那個年齡才有的專利,而年齡越長,真實便離我們越遠了,成人漸融于社會,變得世故了、復雜了,于是便開始懷念孩童時候的單純、無憂、真實。可是,當我們再想回歸這種幼時的美好時,不經意間卻發現怎么也回不去了。錢先生的難得便在于始終都堅守住了這份真實:他的一生只鐘情于書,入清華時立下宏愿,橫掃圖書館,他做到了;留學英倫時,他亦是飽蠹博覽,不為時風所動,他也做到了;戰時烽火,中華大地難容一張書桌的位置,但他卻竟日捧著本字典,樂此不疲;和平年代,思想改造之風吹遍士林,學人同道無不為之摧眉折腰,可他卻以一本《宋詩選注》蒙混過關,保住了氣節;十年浩劫,身不由己,下放勞改,可一有機會他仍見縫讀書,不改其志,終成“藏山之作”《管錐編》;晚年惜時如墨(用“金”太俗),閉門謝客,潛心補讀未盡之書,迎來人生的又一個春天;彌留之際,萬籟俱寂,留下遺言(遺體只要兩三個親友送送,不送花圈,不留骨灰),瀟灑而去……多么的純粹無執啊!
????令人高山仰止的又何止是錢先生的學識,“精研博綜一身兼,每讀高文意不厭”,這是他贈吳晗的詩,這又何嘗不是他的夫子自道呢?但若只羨慕其學識而忽視了他勤勉不倦的一面,終究也不過是霧里看花,不明真理。錢先生有句名言:“越是聰明的人,越要用笨辦法。”是的,再博學的人也是一本書一本書讀下來的,沒有他法可尋。關鍵在于自己是否堅定了信念,決定獻身于茲。另外,讀書人一如昆德拉,要有冷眼旁的精神,即做到眼冷心熱,介于狂狷之間。錢先生言:“一個人若到了20歲還不狂,是沒有出息;若到了30歲還狂,亦是沒有出息。”回顧他的一生,不正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解嗎?“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如此傲骨,試問當下學人還有幾個可以做到?天地不仁,世道不穩,令人感慨!?
????談錢鍾書,不能不提楊絳。何為伴侶?他們便是典范。“生子當為錢默存,娶妻當為楊季康。”錢鍾書與楊絳,夫妻之交淡如水,他們之間,既是伴侶,也是朋友,錢鍾書臨終前只一句“好好活”便是給楊絳最好的遺言。讀她的《干校六記》,只覺于字里行間彰顯著學人的高雅從容,在平淡的敘述中透著一種“不爭”。《走到人生的邊上》是一位世紀老人在孜孜不倦的思想著人生,回想著往事。“人生已滿百,仍懷千歲憂”!我相信大德必壽,在此祝愿楊先生身體康健,相期于茶!?
????懷念錢先生,最好的儀式便是潛心讀書,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以慰前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