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被推薦過不止一次,在結束了幾本零零碎碎的書之后,我有些正式地打開了它。看了不少推薦語,也看了書的簡介,我大概了解到這本書是關于原生家庭和找尋自我的,但真正去讀,這本書還是有些出乎我的預料,這個出乎預料主要是對于塔拉父親的偏執。書看完后去看了一些對塔拉的訪談,對書的內容也有了一些更清晰的認識。
書的主要脈絡是塔拉找尋自我還是忠誠于家庭的內心沖突。
一開始家中的那個16歲的少女,沒有接觸過外面的世界,對自己對他人的評判標準全部來自父親和哥哥。但父親患有雙向情感障礙(躁郁癥),哥哥也以羞辱自己為樂。這樣的一套評判標準讓塔拉覺得自己很糟糕(哥哥肖恩一直說塔拉是妓女,而且強迫她自己承認這個稱謂)。
在父親堅持自己所謂的信仰而罔顧家人安全的時候,在哥哥肖恩虐打自己而父母姐姐都保持沉默的時候,塔拉只是去相信父親的決定,去把問題歸在自己身上因為這樣事情就還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去懷疑自己的感覺——是自己的感覺出現了問題吧,哥哥不是在虐打自己,而是在開玩笑。而當自己的初戀男友偶然發現這些的時候,塔拉也下意識地去維護自己家庭的形象。自欺欺人說的就是這樣吧。
后來她受哥哥泰勒的影響,想要嘗試考取大學入學資格,面對父親的反對,她屈服了,卻又不甘心。只好在父親的一套邏輯下為自己尋找了一小塊可以合理化自己行為的地帶——她覺得自己的水平能通過考試是很難的,如果通過了,就一定是上帝同意了的。
后來她成功通過考試,而讀書(或者說是“教育”)將塔拉帶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不去多說塔拉剛剛開始接觸外部世界時受到的巨大沖擊,我想教育帶給塔拉的,是一個全新的視角,或者說,提供了一個和父親不同的,卻又有很多人相信和接受的視角。這個視角逐漸撼動了父親給予自己的那個視角。慢慢地,塔拉開始允許自己不確定了。不再覺得父親說的都是一定正確的了,這是巨大的一步,她也確實走得很艱難。
內心的沖突讓塔拉痛苦,她嘗試過想要調和這兩者,她希望家人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有所改變。她嘗試和姐姐奧黛麗一起尋爭取母親的幫助,揭露哥哥肖恩的暴行,讓父親采取行動去管教肖恩。但是最后發現,母親撒謊欺騙自己,只是表面附和;姐姐不愿意為了妹妹而承受整個家庭的離棄,而選擇父親所說的“塔拉被惡魔附身”之類的描述;哥哥肖恩得知塔拉在父親面前“攤牌”后,暴怒之下用一把小刀以極其殘忍的方式殺死了自己的狗,并用那把帶血的刀來恐嚇塔拉。
這場對峙,塔拉落荒而逃。
此后,她再次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并且持續了一年之久。懷疑在每一件事情上自己的感覺和認知,到處求證。
沖突還在繼續,但是塔拉已經改變了。她開始逐步地逃離家庭,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這個家庭將她驅逐了。而塔拉的改變在于,她沒有屈服。她也因為幾乎失去所有家人而痛苦、恐懼,她也試著說服自己,試著將16歲的那個少女召喚出來,重新成為父親的女兒,但是她發現,她做不到。
甚至在父母專門去哈佛“救贖”自己的時候,她也沒有屈服。而這次父母的造訪,讓她將自己向往的世界與父親的世界之間的區別看得更加清楚。
我和父親看著神殿。他看見的是上帝;我看見的是花崗巖。我們面面相覷。他看到一個被詛咒的女人;我看到一個精神錯亂的老人,確實因為他的信仰而面容盡毀,卻仍得意揚揚。
塔拉說她把這句“當生活本身已經如此荒唐,誰知道什么才能算作瘋狂?”重復寫在各處,我有些體會不到她想表達的情感,我看到的是一個知道自己無法說服自己卻又不愿意承受失去家人的痛苦的糾結的女孩兒。
我想起《士兵突擊》里伍六一在許三多苦惱于怎么和父親說明自己不愿意離開軍隊回家做生意的時候,和許三多說:“一開始我同情你的父親,因為他注定無法帶自己的兒子回去,但現在我同情你?!?/p>
而這里的塔拉,是勇敢的。亦或者,我覺得不全是勇敢,只是回去可能讓自己更痛苦?,F在的塔拉,有了自己要堅守的東西。
我所有的奮斗,我多年來的學習,一直為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這些真理構建我自己的思想。我開始相信,評價更多的思想、多種歷史和多種觀點的能力是自我創造力的核心。如果現在讓步,我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次爭論。我會失去對自己思想的掌控權。父親想從我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我自己。
雖然這次“爭論”塔拉沒有讓步,但塔拉還是崩潰了。她開始做父親將她困起來的噩夢,半夜夢游,不再去學習小組,不再看書,只是自己躲在房間里看電視。
精神崩潰的問題在于,不管你崩潰得多明顯,你都會不以為然。
后來,她開始后悔,后悔沒有接受父親的救贖,她匆匆趕回家,卻發現了又一次的背叛,并且愈發得感覺到這個家庭的荒誕。當她直面困擾自己的噩夢,發現自己是可以在被困住之前逃出來的。最后她帶著自己對家庭最后的一點點需求——記錄著回憶的日記本,離開了家。
父親察覺到了塔拉的去意,最后給了塔拉一個僵硬的擁抱。說:“我愛你,你知道嗎?”
塔拉在訪談中提到這次對話,她說,我當然知道,但這從來都不是問題所在。我一直都認為我的父親愛我,這毋庸置疑。
Yeah, love is just love. I think we do love a real disservice when we make it about control and power and changing people, and that’s not what it is. You love people. You give them that for free, and you decide whether that’s something that you want to have in your life.?
沒錯,愛只是愛。當我們以愛的名義控制和試圖改變別人的時候,這種愛就成了一種危害,這并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你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
在塔拉最終離開家之后,也意外獲得了哥哥泰勒的支持。在塔拉以為泰勒也會像姐姐奧黛麗一樣選擇向父親屈服的時候,泰勒為了塔拉而舍棄了其他的家人,這對塔拉來說,意義非凡。
而她對失去家人這件事的看法,也有了轉變??吹礁改笇ψ约旱膼郏蛹{自己對父母的不舍,但不因為愛和不舍而妥協。
全書剛讀完時,我并不是很清晰,反而是在看了一些訪談的視頻之后,想法和感受才得以連貫一些??磿涂匆曨l訪談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書中更多的是沖突,是痛苦、恐懼、掙扎,因為講述的是塔拉一路走來的歷程。視頻里的塔拉,更加自信,美麗和真實。
我對里面感觸比較大的有以下幾點:
1 關于愛
其實看多很多講愛的方式的,比如之前看過的《囧媽》(電影),但那些觀點表達的視角更像是孩子在告訴父母,你們的方式需要改變。而塔拉講起關于愛之所以觸動到了我,是因為她是作為孩子這個身份去看開的。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如何安放愛和痛苦”的視角。
清楚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改變的家人,但也并不強迫家人去改變,去過自己的生活。分開并不意味著沒有愛,同樣,愛也并不一定要在一起。
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依然選擇與之告別。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 and still be glad that they’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
你可以每天都想念那個人,但仍然慶幸他已經從你的生命中消失了。
這里說的愛,也包含愛情。
2 關于自我懷疑
關于自我懷疑,我想我和塔拉有類似的經歷,不過程度較輕。
從初來這個世界,我們對世界和自己最初的認知都是來自于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我們會因為父母對自己的肯定覺得自己是對的、是有價值的,而也會因為他們對我們的否定和侮辱而自我否定,自我貶低。
當我們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形成,加上上學時會接觸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我們不再將父母的話視為完全正確,開始逐漸有自己的喜好和判斷。最開始,孩子的這種自我意識還沒站穩腳跟,于是還是傾向于相信父母,尤其是當家中有其他孩子認同父母的觀念時,我們更容易在自己的感知和父母的表述有所不同時,去懷疑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是不是自己的感覺是錯的。于是也就陷入自我懷疑,對大事小事,都懷疑自己的認知是不是對的。
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懂得放手,強硬地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甚至在孩子不聽話時采用冷暴力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如果堅持自己就是對父母的背叛,堅持自己就意味著失去家人。這時,自我懷疑和掙扎會更加令人困擾。于是孩子要么選擇屈服,要么以決絕的方式離開。
書中塔拉的父親更甚,根本就不允許孩子去上學,不允許和其他不認同他的理論的人接觸。這也就切斷了塔拉建立自我意識的很大一部分來源。還好塔拉在泰勒的影響下邁出了走向學校的一步。
說到底,這種自我懷疑是由于自己的評判標準(對自己,對世界)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導致的。這里的他人,大多是身邊自己信任和在乎的人。如果能順利將這個基礎從他人身上過渡到自己的思想上,那么自我懷疑的階段就會過去。如果父母不愿放手,這個過渡的過程就會變得艱難。甚至有很多人,一生都沒有完成這個過渡。
3 關于學習的意義
第二點接著說下去也就說到了學習/教育的意義。
我從這本書里讀到的關于教育的意義,我想和我以前理解的有些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呢?好像說到底也差不多。但我想那個讓我覺得對這個意義更加清晰的點應該是,教育讓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提供了很多視角給我們,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一套評價標準。有了這個評價標準,我們才能逐漸擺脫自我懷疑,更加堅定自己。
如果不是塔拉的例子作為對照組,我們很難意識到這么多年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給我們了很多思維方式。這些思維讓我們在相信一個觀點之前去求證而不是僅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這些思維讓我們接受反駁,可以更加接近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堅持己見逃避真相;......
而塔拉也是在上了大學建立了自我之后,才清楚地看到自己和父親之間思想的巨大差異,明白父親種種做法的原因,不去怨恨,不去強求,也明白自己堅持己見的原因,于是更加堅定地走下去。
而塔拉想強調的教育的意義在一次訪談中她有提到:
我想人人都這樣,我們成長在各自的家庭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樣,我們總以為自己能夠擺脫束縛,重新定制自己,但一旦我們重回到舊環境,又會陷入死循環之中?;蛘吒愕氖牵诓唤】档募彝キh境中長大的小孩會在外面的世界中尋找那些能與我們一起重復那種死循環的人。會發現依舊有人對我們重復著那些禁錮的模式,我們會吸引那種人。
我覺得信仰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它讓人們相信存在更好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相信我們可以過上與以往不同的另一種生活,體會你從未體會過的愛。但是要舍棄過往,想象未來,則需要信仰和教育相結合,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遇見未知的人生,期待不一樣的改變。
這個觀點我在之前看的書里也都有相似的觀點,包括我去回顧自己的上一段戀愛,也發現前任對待我的事情的一些做法和當初爸爸的一些令我非常抵觸和受傷的做法非常相似。我也曾因此感到又些絕望,可能自己終其一生都會被困在這個死循環中。但現在看過一些書,想清楚了一些事情,現在也看到了塔拉的經歷和觀點,我想我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期待更多一些的。
相信將來可以遇見一個更好的世界,體會到自己從未體會過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