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上小學的時候,鎮上的集市還沒有挪到后面,攤位沿著道路兩旁規規矩矩地碼下去,喇叭里吆喝著“來啊,過來瞧過來看,樣樣兩元,件件兩塊,兩塊錢也不多,買不了房子買不了車,旅游也到不了新加坡”之類的小廣告。
時不時有流動的小販背著一個背簍,手里一手拿著錘子,一手拿著刀,邊走邊敲,發出“叮叮當,叮叮當”的響聲,這正是賣麥芽糖的人。
街邊坐著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人很清瘦,雙眼無神,皮膚黝黑,手上滿是油污和老繭,皺紋很深。
他的面前放著一個老式的手搖修鞋機,這個修鞋機約摸用了很久,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
修鞋機旁放了一個掉漆的舊木盒,里面放了一些工具,有大號的剪刀、錐子、三角刀、鐵錘等。
02
鄉下的人,時常上坡去做農活,鞋就很容易壞,那時候鄉下的人家普遍很窮,種莊稼賣糧食換來的錢除了日常生活的開銷之外,還要供家里孩子上學,壓根買不起新鞋,壞了只能拿去修,于是修鞋匠的生意在那個時候還算可以,不似現在這般沒落,以至于街上再沒有他們的身影。
我的鞋脫了膠,父親用502粘了幾次,然后又開膠了,只好拿去給修鞋匠修。
我算著日子,終于到了趕集那天,父親背著背簍帶著我就去了街上。
那時候交通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還是土路,下雨的時候泥漿到處是,又稀又滑。從我家走到集市上,差不多一個小時。
我們終于走到了街上,從背簍里拿鞋出來后就徑直去找那個修鞋匠了。
找到修鞋匠時,他還在那個攤位上,正干得熱火朝天的,裝鞋的箱子里堆了好幾雙鞋,有的是開膠的,有的是露底的,還有幾雙新的鞋。那是人家為了使鞋子更耐穿,特意來找他“上線”的!
這所謂的“上線”,就是用錐子沿著鞋幫錐一排小洞,然后用鑷子夾著質量很好的線從洞里穿過,在最后的兩個洞之間打一個結,“上線”就做好了。
我們看人挺多的,就放在他那兒,快回家的時候再去拿。
那個師傅手藝很棒,把我的鞋修得很好,完全看不出來是脫過膠的。
03
后來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把集市挪到了后山一塊平整的地方,修建了一個很大的棚子,用鋼筋水泥鑄了很多攤位,一排排地碼過去,一眼望不到頭。
這樣的集市,比較分散,吆喝聲少,煙火氣也淡了幾分。
那個修鞋的老人,自從我上中學后,就再也沒有見過;早在幾年前,那條街上就失去了修鞋的攤子。
現在的人都挺闊的,鞋壞了一般都扔了買新的,以至于再沒有人去他那兒修鞋,他的生意一落千丈,沒了生意,自然養不活一大家子人,于是便要改行,另謀出路。
“修鞋”這門手藝,因不掙錢而后繼無人,就這樣沒落了。
同時沒落的,還有很多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就這樣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被社會變革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