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總以為,舍得給你錢花的,或是舍得送禮給你的,就是愛你的人。
可不是嗎,一個對你摳摳索索的人和一個為你花錢眼都不眨的人相比,傻子都會認為后者是真愛。
上小學時,我看上一頂帽子,每天放學都跑去那家商店看它幾眼,我知道它價值不菲,等我終于鼓起勇氣向爸爸要時,爸爸嘆口氣說:“太貴了,用這錢能買一袋面粉了。”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什么需求都要給食物讓路。那時我總有求之不得的失落。
可是如今這個不愁吃不愁喝的年代,人對物質的需求仍然沒有止境。
常聽見周圍的人抱怨工資低,從來沒聽說誰嫌自己錢多,其實穿一身上萬元的名牌,已經不算是奢望了。
可我仍然覺得,穿衣的基本功能在于保暖、舒適、健康,過分地注重穿衣打扮,把本該用于購買食物的錢花在服飾上就是本末倒置。
我曾與一個愛美的外地女孩共事,她每天來上班的著裝從來不會重復,甚至上午和下午也要“改頭換面”一回。她的工資也從來不夠花,經常是這個月工資沒發,她已借了下個月的錢,下個月的欠款剛還了,很快又要借下下個月的。盡管她一天連三頓飯也不能保證,常以方便面糊口,可是對購置新衣的狂熱程度卻絲毫不減。后來,那個女孩患上了嚴重的貧血癥,連路都走不穩了。
我的女兒也常常會抱怨:媽媽,我的同學總穿名牌服裝,你卻舍不得給我買貴的。我告訴女兒,穿衣只要舒服、適合就好,吃飯卻一定不能湊合。
我在想,那個嚴重貧血的女孩,如果她的媽媽知道了她的情況,該有多么心疼她!同樣為人父母,她的痛心我能體會。
在外面吃到好吃的東西,總是舍不得吃,想給女兒帶一份,也想讓父母嘗一嘗。如果無法與他們分享,自己獨享的時候,心里總是遺憾的。
長時間不去看望父母,父母會拿好吃的出來給我吃,臨走還要讓我帶回去吃。我想一定是同樣的心情。
接著開頭的話來說,一個肯為你花錢、肯送禮給你的人,不一定就是愛你的人,或許他有求于你,或者另有企圖。而一個把他認為最好吃的留給你的人,才是真愛你的人。
也許愛你的人給你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只想把他能給的最好的,讓你吃。
還記得1995年春晚郭達和蔡明表演的小品《父親》嗎?從山溝里走出的女明星嫌棄自己的父親太老土,在公眾面前一再掩飾,不肯承認自己的身世,令人可悲可嘆。但小品結尾處卻來了大反轉,女明星幡然悔悟,當眾與父親相認,并下跪懺悔,說出不能忘本的鑒言。
是什么讓她嫌貧愛富?是各種各樣的誘惑和欲望,又是什么使她幡然醒悟?你一定會說是親情,是愛,沒錯。如果仔細看這個小品,你會發現這份愛一直都在,只是被她忽視了,而喚醒她懂得愛、珍視愛的只是一包瓜子仁!
“閨女,這是你娘托我給你帶來的,知道你愛吃瓜子,她幾夜沒合眼,一顆一顆給你磕的瓜子仁,你吃吧!”這是郭達飾演的父親的臺詞。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仍清楚地記得這句臺詞。就是這一句話,像一顆定時炸彈,炸醒了蔡明飾演的女兒,也激起了萬千觀眾的共鳴。記得當年,我和我的家人都對著電視落了淚。
愛女兒至深的父親,不忍苛責她,一包瓜子仁捎來了親人對她的牽掛。
一包瓜子仁不值什么錢,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可是父母能給她的可能只有這么多。
如果不是愛你至深的人,誰肯不眠不休為你磕出瓜子仁?誰肯千里迢迢送來讓你吃?熬夜為女兒準備瓜子仁的母親,又懷著多么柔軟的一顆慈母之心啊!
所以無論富貴、貧賤,有錢沒錢,愛你的人,就是想給你好吃的。
吃進肚子里的,雖然看不見了,留在心里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