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個頭疼腦熱、學習困惑,很多家長最先想到的就是:育兒群!
有交流育兒經的、團購寶寶商品的、治病喂養的、傳授學習經驗的、學習英語的…
只要是群都要加,只要是專家號都要關注,生怕錯過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東西。
這個時代的家長們是幸運的,育兒知識的傳播速度很快,獲取途徑也更多,
微信、微博、APP、網站等交流渠道的便利,讓不少父母選擇加入「圈子育兒」大軍。
“圈子育兒”你入圈了嗎?
如今的新手爸媽們大多數都是80、90后,這些父母的特點是能夠接受新事物。
據優點賺APP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超五成家長現在已經選擇了「圈子育兒」,
“未入圈”的部分家長正考慮“隨時入圈”。
“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環境使然,加上80、90后們,普遍較高的教育水平,
讓他們非常重視“10后”孩子的教育。77%“入圈”家長加入了1~5個育兒圈,
(包括育兒公眾號、微信號、APP等)加入6~10個育兒圈的家長占比16%。
爸爸、長輩參與度提高!
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進入主力育兒年齡階段,媽媽以外的家人更多地開始參與育兒,
男性在家庭育兒過程中參與度越來越高,老人對孫輩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在傳統認知中,育兒是媽媽們的“戰場”,據《移動互聯網家庭育兒記錄工具市場分析報告》顯示,
男性使用育兒應用占比30%以上,呈上升態勢。許多家庭以爸爸為主導的決策趨勢開始凸顯。
比起老理,更信專家!
不同輩人的關注,不同的關注角度,必然就會碰撞出更多的教育觀點“火花”。
養育孩子遇到問題,你會最先求助誰?46%育兒圈與專業育兒機構占比,
輕松擊敗37.5%聽從父母一輩的經驗教訓。
當下,信息渠道越來越多元與扁平化。從家長互助微信圈,到育兒指導橫飛的朋友圈,
父母經驗與育兒圈經驗矛盾,你更傾向?育兒圈經驗55%VS父母的經驗45%
有利有弊,如何規避?
雖然有家長認可“育兒圈”的正向幫助,但不可否認,「圈子育兒」也存在種種隱患。
總結來看,家長們最大的困擾便是:“育兒圈”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而隨著育兒群越來越多,對孩子教育意見相左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圈子育兒」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
「圈子育兒」你該這樣做!
NO1.交叉驗證
網絡的發達造成信息大爆炸,家長要做到對看到的文章交叉驗證,如果大多數渠道都表示該信息正確,那么該信息的可信度就是靠譜的。
NO2.不迷信、不盲從
即便是對于那些可靠的知識,也要做到不迷信、不盲從,因為每個寶孩子都存在著個體差異。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獲得一些育兒方法后,還要根據孩子實際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完美效果。
NO3.相信直覺
很多家長過于在乎所謂的標準,而忘記了作為父母本能的直覺,這是本末倒置。放輕松,不要這么焦慮,寶寶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脆弱。放下手機,和孩子多擁抱、做做游戲,多關注真實的他們吧。
數據來源:遼寧優點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