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心愿,可能也有人會以為是雞湯,不論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實際操作起來不是那么容易。為啥說不容易呢,因為每個人對自己一天中成就的感知有差異,其次是一點點的程度不好衡量。如果自己不能量化自己的行為,以上這兩個因素很難評價。所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要想做到每天進步一點點,需要從以上兩個方面著手。
時間一天天地過,如果我們不規劃自己的時間,那時間就會很快地被動地消失。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當我們忙碌了一天將要入睡之前,簡單回憶一下這一天取得的成績,很多時候會有慚愧內疚之感。于是就開始計劃第二天的事情,我通常會記錄下來第二天要完成的三件事,或者是要讓正在進行的事情有所進展,有個進度條的感覺,比如今天完成了10%,那明天努努力能不能完成20%?今天沒有跟運營一部溝通,跟產品二部溝通的不到位,那明天怎樣能在項目進度的溝通上取得進展。寫下來要做的事情,關鍵還要去思考怎樣去推進。愛因斯坦說過“問題不可能由產生這個問題的思維來解決。”所以我們我跳出自己的思維“圈套”來思考,比如代入式,假如富蘭克林來解決今天的問題,他會怎么辦?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這一天的計劃和行動就可以形成一個閉環,這樣的閉環越多,對我們日后的行動?越有促進作用,因此會為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找到著力點。
再來看量化我們的行為這個課題,縱觀我們人類社會,把我們的行為進行量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時間去衡量,二是用頻率作為工具來評價。用時間來衡量我們的工作,平時很常見,比如維修保養車子的工時,送餐服務的快慢,參與拍賣會的競價次數等等。用頻率進行評價的行為太多了,比如運動的次數,會議次數,股票打新中簽次數等等。大多數情況單獨用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都沒有問題,但最近跟朋友聊起來一個事無解。他說他們經常開會,平均每天能有3-4個會,每個會議時常少則1小時,最無奈的事眼看著會議也開了,時間沒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最后問題會不了了之。這樣他們公司就持續地落在了同行業競爭公司的后面。我們最后想到了另一個要素—錢。把錢,時間和頻率這三者都用在評價日常行為上,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我平時在家里鼓勵孩子多記錄多動筆寫東西,講的次數多了孩子也不喜歡聽,靠說教來改變習慣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于是我想到一個辦法,用金錢來量化孩子的行為,每用完一支筆芯獎勵5元,每月用的筆芯超過3支還有額外的獎勵。自從用了這個方法之后,我的零錢包的余額就逐漸變少了。通過這個例子,讓我想到了朋友公司的問題,那就是激勵機制需要改變。
再把視角轉向我們自己,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好多行為習慣也適用于用時間,頻次,金錢來衡量呢?答案是肯定的。時間能有效保證我們專注地做事,刻意練習,增長我們的技能;高頻的刻意練習可以讓我們更快地超越現有水平;適度的金錢獎勵會讓我們以上的行為形成閉環,讓我們的技能水平呈螺旋式提升,最重要的是這些個閉環的形成讓我們在心理上感到愉悅和有所成就,會使大腦產生更多的多巴胺。這樣我們會擁有美好的心情,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每天進步一點點就不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