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覺知-覺知 -再覺知”, 當看到這幾個字時, 我好奇, 懷疑,期待。 我好奇什么叫“覺知”,看上去如此深奧, 深不可碰 ; ?我懷疑, 如此深奧的“覺知”, 真的能通過線上的課程就能“覺知”嗎; 我期待, ”覺知”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我能“覺知”嗎?
出乎意料的, 當我插班報名后上, 在上課前交上遲到的作業, 只是講出了自己老師理解我的上課的訴求于是破例在開課一周后讓我插班讓課。 而老師的這一理解讓我感動,我的心被觸動了, 感到能被人理解時心是特別舒服的。
老師在上課時把我與她的互動作為一個“覺知”的例子。 我的心因被理解而感動, 而舒服, 因為我的意愿被看見了。老師能給予我理解, 是因為她看見了我的意愿。 我感恩老師的理解, 因為我看到了老師的”看見“。 因此跟老師說話就像有一種心靈想通的感覺, 很舒服,彼此明白, 不用說太多。
老師說這就是“覺知”, 我頓時明白了為何理解與感恩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明白了“覺知”并不是這么深不可觸,我們都可以向內探索。
02
我的思緒開始流淌。 突然明白前幾年看柴靜的《看見》一書時, 為何內心會被柴靜的《看見》感動, 因為柴靜“看見”了別人, 而我看見了她的“看見”。
我當時在地鐵上看這本書, 看到她寫關于非典那一段, 她也是被隔離的, 她的采訪里包括了當時很多沒有被公開的事, 也正因為消息的封鎖而延誤了很多應該盡早采取的措施。 她的采訪冒著生命危險, 當時醫院里就像世界末日一樣, 人心惶惶。
我看著看著, 眼睛模糊了, 眼淚竟然就這么流出來了。 我在微博上寫道:“當時恰好不在國內, 并沒想過會是這么的一種狀況, 慚愧自己沒太多地關心過。”
當時一些朋友看了我的微博, 都競相向我借閱此書。 后來一位朋友看完后說“這種小清新文藝書, 不是我的菜。”
當時不解為什么這位朋友看完《看見》后的感覺與我看完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為什么她會沒有一點的感觸, 不是指對非典的感觸, 而是整本書的感觸。
《看見》里很多故事都是寫我們這個社會里邊緣人的故事。 對書里印象特別深的幾個故事, 有一個是有一群人, 有一種讓人不解的行為, 喜歡用高跟鞋去踩貓, 直到把貓的眼珠踩出, 并拍成視頻放到網上。 這事被報道出來, 這群人受到很大的批判, 柴靜想辦法采訪這些人, 想知道他們這樣做的背后的原因。
還有一個是2010年年尾藥家鑫駕車撞人后下車向被撞者連刺六刀至死的案子, 柴靜去采訪藥家鑫的家人及受害者。 柴靜曾經與同事討論這個案子,主張藥家鑫應該受死刑, 但當新聞里播出藥家鑫被執行死刑時, 她胸口感到惱人的空茫。 于是她到西安想看到更多背后的故事。
在書里, 每一個故事, 都沒有主觀的批判, 沒有對錯的結論, 而是以理解去看到事件前后的故事, 去看到事件中人的內心。
柴靜在書中寫道“理解的基礎是感受。 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 心就變軟了, 軟不是脆弱, 是韌性。 ”
我想, 我與朋友看完此書后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是因為我看見了她(柴靜)的”看見“, 現在也明白了為什么此書名叫《看見》。
03
曾經和朋友聊起過春天的美, 朋友說”春天哪來的美?“
因為在南方, 四季不明顯, 春天一般是惱人的回南天, 到處潮濕得一踏糊途。
我說:“以前在英國留學的時候, 有一天放學回家,突然發現小花園里開滿了雛菊, 經過一個寒冬后突然看到滿花園的花的那種綻放的心情我一直忘不了。還有一到春天,路邊的小花都悄悄的從泥土里冒出來, 冬天里光禿禿的樹枝上也露出了綠芽。“
”然后商場里開始上架燒烤工具,迫不及待地迎接春后初夏的到來,好享受在花園里曬著太陽,聽著歌, 吃著燒烤, 喝著啤酒的日子。一派生機勃勃, 整個城都活了過來的感覺。不美嗎?“
朋友說:“哪有一下子就開滿了花的, 是你平時沒留意。”
有一次公園里櫻桃樹下落了一地的櫻桃花, 樹上樹下都是粉紅粉紅, 我感動得立即跑回家去拿相機把這美景拍下, 然后把它畫在畫紙上。 這個美看見了我,我也看見了它。
某事某物某人能互相觸動,或是有心靈想通的一刻,是來自內心的看見。
也許來自北方的朋友也會被四季如夏的南方麻木, 我慶幸在春天找回了曾經丟失的自己。
04
我想起留學時第一次做演說, 由于初來咋到,語言,還有在國內教育所缺少的演說訓練使自己異常緊張。 ?一位英國同學投來鼓勵的微笑和眼神讓我鎮定,流暢地把演說做完。 正是這位同學的看見, 讓我超水平地完成了首次演說。
”看見“的力量如此的大, 如此的美。 每個人都有”看見“的力量,深藏在體內的某個角落, 也許會曾經丟失, 但總能找回。